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整合的直接结果是产生社会凝聚力。社会凝聚力是社会结构各要素和谐、协调的根本表现与标志。社会凝聚力对弱势群体而言,能在两个方面消除贫穷造成的心理与社会隔离:“其一,它肯定了那些在体力上和经济上处境最差的穷人所具有的社会尊严;其二,它能增加穷人用同样的社会关系来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与机会”。因此,增强社会凝聚力是从最根本层面上为弱势群体从而也即为所有人营造一个十分有利的社会环境,这是我们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3.
一、学生弱势群体的界定 随着社会的变革,弱势群体这一新的名词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所谓社会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我国“弱势群体”一词最早出现在2002年3月朱锫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必须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在这里,“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资源的占有上或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  相似文献   

4.
关于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弱势群体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类群体的产生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原因,而且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政策安排的缺失。弱势群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经济上较为贫困,他们的合法权利容易被社会忽视。如何解决好“少数人的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将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  相似文献   

5.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6.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7.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指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通过毕业生“双向选择”而不能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的学生群体。我们的教育应该使每一个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因此,重视弱势群体,了解其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解决他们当中存在的问题,已成为高等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人才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学困生,在学习上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社会、家长和学校的压力,这就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困惑、心理失衡乃至产生心理疾病。加强对学困生的转化,不仅是对教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加强班级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扶持农村弱势群体与社会保障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弱势群体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农村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农村弱势群体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等外在方面的原因。扶持农村弱势群体,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为农村弱势群体构造最后一道安全线。  相似文献   

11.
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必要的关心和保护,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关怀弱势群体、保障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对弱势群体实施知识援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现实要求,也是图书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处于社会下层的平民提供知识信息的支援,对天赋、文化水平较低,或家庭背景、经济地位较差读者的知识援助,以及增强他们接受社会新事物、新观念、新技能、新方法的能力,可以使其在社会竞争中获得改变自我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中的“弱势群体”,是指在社会改革中其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益维护、竞争能力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人群共同体。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弱势群体”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已成为我国一个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弱势群体”的具体客观情况,决定了目前他们的思想状况具有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特点。因此,当前全社会都应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仅要有物质支持,精神支持也不可或缺。本文从研究“相对剥夺感”理论入手,阐释了“相对剥夺感”的涵义和内在结构层次,并相应地分析了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这一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提出要从选择合适的参照群体、树立正确的公平理念、建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个方面对弱势群体进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势必会产生新的弱势群体,也会有弱势群体因为有效的政府政策而得以脱离弱势。做为社会中相对弱势的群体,应得到保护,而政府拥有最多的资源,有责任对弱势群体保护的工作加大投入。弱势群体的产生有其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但都导致弱势群体处在社会中不利的地位。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政府应有针对性的从法律、社会保障政策及对社区工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工作的指导扶持等方面采取措施,真正做到对弱势群体保护工作的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5.
教师弱势群体既是长期以来业已存在的社会结构不合理的显性化,也是我国近年来社会结构悄悄演变的必然结果。能否正确对待教师弱势群体,是一个社会是否健康的重要表现。一个社会如果不能理性地、有效地处理好教师弱势群体问题,它必将遭到教师弱势群体的“社会报复”。可以认为,帮助教师弱势群体就是帮助强势群体,就是帮助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探讨弱势群体及其弱势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关系,分析改变甘肃省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关怀”,通过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来增强弱势群体的生存本领,这也是响应西部大开发,缩小东西部差距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教育关怀”的几条原则和途径,对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教育,对社会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资源是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多,高校就业工作已成为全国上下共同关心的大事。做好高校就业工作,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毕业生中存在的诸如学业、心理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必须得到重视的“弱势群体”。做好毕业生弱势群体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对高校学生工作的稳定和高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毕业生弱势群体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教育公平,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然而,目前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精英式”教育的滥觞,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集聚和配置,已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损害了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及教育自身的发展,危及了社会公正,引起了一些群众和教育工作者的不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对社区老年人、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外来工、贫困户等弱势群体注重伦理关怀,是社会转型期重建伦理关系的需要,是人的自身完善的需要,是落实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需要,是社区建设的应有之义。指出了对社区弱势群体多一份同情心,使整个社会充满爱心,是社会的责任,也是公民的良心,更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社会弱势群体问题报道是2003年中国新闻报道的最大亮点之一。其规模宏大,深度颇具,效果显著。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之所以成为2003年的新闻亮点,是因为开发了固有新闻资源,合乎新闻传播受众原理,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贯彻着新闻工作群众性原则的传统要求和新闻报道“三贴近”的新要求。2003年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与受众的新闻需求仍有差距,一些报道有待提高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要克服应付交差、渲染炒作、止于浅表等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