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新HSK成绩达到一定标准,不但是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院校学习的汉语能力证明,同时也是对外汉语本科生顺利毕业的必备条件.因此,新HSK考试内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与汉语精读课教学的融合主要通过语音教学、语法教学、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及书写教学的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2.
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下文均简称新HSK)是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着重考察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还能为汉语技能及要素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尽管近几年新HSK的研究态势良好,但依旧缺乏对新HSK研究概况的总结性文献。本文拟对2010年至2016年新HSK的研究概况进行描述,并据此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和升学考试中,对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查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往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的考查、考试偏重于对特定汉语知识的记忆,尤其是对特定教材中的汉语知识的记忆,考试成绩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考生的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1996年,原国家民委民族地区教育司在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研讨会”上介绍了主要面向外国人的“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简称“汉语水平考试”(HSK)在考查汉语水平方面的一些经验。之后,开始在新疆、内蒙古、吉林延边、青海等省区的部分学校进行了HSK的试点。几年的探索表明,HSK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人员)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由教育部设立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组织实施并颁发汉语水平证书。HSK分为基础、初中等和高等,是以测量一般语言能力为目的的水平考试,主要检定考生实际具有的汉语水平。HSK目前在中国国内设立了33个考点(含香港特区),在国外设立了32个考点。据统计,1999年国内外共有54万余人参加考试。 《汉语水平证书》可作为进入中国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学习所要求达到的汉语水平证明;可作为免修相应级别汉语课程的…  相似文献   

5.
国家汉办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并在今年3月进行了全球首次考试。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12万名考生报名参加,其中85%以上的考生在海外参加考试。新汉语水平考试从理念到目标、从等级到试题内容都进行了改进和调整。国家汉办有关负责人目前对新汉语水平考试作了全面解读。  相似文献   

6.
崔言 《考试周刊》2014,(67):1-2
汉语水平考试是考查母语非汉语者汉语能力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2009年11月我国正式实施新HSK。以新HSK词汇大纲为基础,初步统计大纲一至六级轻声词语数量及其分布,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分析大纲的轻声收录,评议其轻声词语规范情况。  相似文献   

7.
2010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孔子学院开始组织新汉语水平考试。截止到2020年,共有7091人参加了HSK考试,1261人参加了HSKK考试。其中,HSK一级至三级、HSKK初级的考生人数较多,参加高级别考试的人数较少。在考生的性别维度方面,男生较多,女生较少。随着考试级别的提高,合格率和平均分均呈下降趋势。低级别成绩呈现负偏态分布,高级别成绩呈现正偏态或正态分布。为提高巴基斯坦学生的汉语水平和考试成绩,汉语教师在学生学习汉语的初级阶段就要注重汉字教学,重视学生各项汉语技能的综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构想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一直是效度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对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和实用汉语水平认定考试(C.TEST)的构想效度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梳理了这两种考试的构想模型,并初步提出了操作性定义。研究样本为550名同时参加了这两种考试的考生,我们使用因素分析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们只能有把握地说,这两种考试都测到了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其他能力的检验本文还不能给出明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改进版HSK将HSK考试设立成三个独立的子考试:HSK考试、HSK(口语)考试、HSK(写作)考试,于2007年下半年进行了两次考试,考生和专家普遍反映不错.本文指出改进版汉语水平考试的几点进步,并且指出改进版HSK的几点不足和一些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汉语水平考试(HSK)属于国家级考试,是专门用来测量外国人、华侨和国内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员汉语水平的标准化测试手段。HSK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均已达到国家汉办制定的《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以及《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限定要求,能够准确地测定出考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和能力标准。我区高校都设有汉语预科班,民族中小学都设有汉语课。实行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主客观条件业已成熟。定期举办该项考试,并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无疑将会推动我区汉语教学工作再登上一个新阶梯。  相似文献   

11.
语言测试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它把探究人的语言能力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而将其直接用于语言教学实践,则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近年来,"汉语热"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温.在韩、日等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成绩已成为许多企业招聘及升职的标准之一.因此,汉语水平考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通过对语言测试理论中几个主要理论的介绍及其应用,谈它们在HSK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反拨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是对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反拨效应的一次探索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章首先介绍了反拨效应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指出了语言测试和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应该重视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反拨效应;其次,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着重探讨了语言测试是怎样影响语言教师的教学活动,分析了语言测试产生负面反拨效应的主客观原因;最后,通过调查问卷的方法,深入调查HSK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活动的正面反拨效应和负面反拨效应,进而根据相关文献和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对如何提高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减少负面反拨效应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略谈海外"汉语热"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力 《比较教育研究》2006,27(12):87-90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各国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增长,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股汉语学习的热潮.本文概述了五大洲汉语教学和海外汉语水平考试的基本情况,并从学习者学习目的和国家为汉语国际推广所做的努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海外"汉语热"的成因.  相似文献   

14.
语言教学传统上采用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母语与外语这种二元方式来划分教学类型,而近年来兴起的“继承语”理论则认为继承语习得与一语习得和二语习得均不相同,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提出继承语教学、第一语言教学、第二语言教学的三分模式。本文从这一新的理论视角对汉语教学的类型进行重新划分,认为华文教学就是汉语继承语教学,狭义的华文教学具有既不等同于汉语第一语言教学也不等同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提出针对汉语继承语学习者应采取相应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正式推出新汉语水平考试(HSK)。为什么要开发和推广新HSK?这是目前海内外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学习者和汉语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010年10月,笔者受国家汉办的派遣到海外向汉语教师们介绍新HSK。这里,报告了笔者对此问题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汉语水平考试(HSK)初中等包括听力理解、语法结构、阅读理解、综合填空4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分为若干小部分共9个分部分。每个大部分代表所要考查的一部分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潜在因素(PotentialFactor)有很多,我们假定HSK测试了语言能力的4种因素,如果测试的每一部分在这些因素上的载荷(Factor Loading)不同,即它们对这些因素的贡献不同,这间接说明考生语言能力的结构存在差异。本文用探索性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的方法考查在本国内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以及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三类不同考生在汉语能力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部分聋人具有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特点.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研究对聋人大学生汉语教学有较大启示.从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关系、阅读和写作等方面,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理念、教学方法及其对聋人大学生汉语教学的启发.总结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自然手语和文法手语是聋人间及聋人与听人间交流的两种普遍方式。自从1960年美国语言学权威史多基博士得出了手语是一门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的结论后,手语便作为语言来研究。文章从两者的适用范围差异、特点上的差异、语法的差异这三方面进行论述,在语法的差异上,例举实例,便于直观地体会二者在语法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赵尚 《宜宾学院学报》2007,7(10):101-103
一直以来,翻译研究者对于译本文体大多持否定态度,把译本文体等同于所谓的"翻译症"。本文对"翻译症"与"翻译体"作了区分,认为"翻译症"是寄生于译本文体这一肌体上的"毒瘤",需要彻底"摘除";"翻译体"既不同于源语,又不同于译语,是"第三类语言"。"翻译体"对于本民族文学语言的影响不容低估。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审美情趣的养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从文学语言的自指性、曲指性、虚指性等审美特性的三方面涵义,来阐述语文教学体现文学语言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