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只能熬出苦口的药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关于“批评”的文章,来探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2.
批评的目的     
批评是一剂良药,但是否良药都得苦口?批评是老师的苦心,但苦心是否只能熬出苦口的药来?为此,我们选编了一组关于“批评”的文章,来探讨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有效的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3.
古谚云:“良药苦口利于病”,意即对症的药味儿很苦,但对治好人的病有好处。减负以来,虽然老师布置的作业量减少了,但学生作业的“马虎病”、“拖拉病”仍然存在。这些“病症”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不少老师为了寻找“良药”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然而小学生因其年龄特点,  相似文献   

4.
“良药苦口”,人们往往难以接受,故近几十年来,医药工作者反复研究,在“良药”外面,或封以胶囊,或裹以糖衣,使“良药”不再“苦口”,从而达到“利于病”的目的。由此想到,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也应该像医药工作者那样,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让自己开的“良药”不再“苦口”,被学生欣然接受。关怀──老牛舐犊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进步和发展。”我经常想到:只有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让学生高度信任自己,学生才可能听从指挥,服从调…  相似文献   

5.
高尔基说:“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烂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可见读书的作用之大,对他而言。读书就是一剂良药.这不正好验证了我国汉代刘向所说的“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的道理吗?  相似文献   

6.
试图打破小说传统的教法,从小说题目“药”入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小说《药》的深刻内涵,从而学习和把握小说《药》的主题,因而我的教学重点就以“药”为突破口,分三个层面展示,即:无效的痨病药,无效的革命药;有效的救国良药。简言之,两服(无效)药;一服(有效)药。让学生明白学习有法.又无定法,要善于动脑思考.探求认识事物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7.
生活中名声欠佳的“小道消息”如若巧加利用,就会变成一剂医治纷繁复杂的班级管理“疑难杂症”的爽口良药。本文介绍了“小道消息”在假期学生管理和克服学生自卑心理中的巧妙运用,对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工作方法起到了有益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我有一个儿子,一个最恼人的缺点是不肯吃苦药,得了大病也不肯吃苦药,有时因治病的需要,不得不用棍子逼着吃下苦药,甚至还给他灌过苦药,可是,用这些方法吃下的苦药不是吐出来就是呕出来。总之,不知是心理原因还是生理原因。我儿子反正不吃苦药。有道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可对我儿子而言。只要药苦,即使再“良”也毫无价值。好在也还有一些良药不苦,甚至“甜”,否则就真是无药可吃了。  相似文献   

9.
在德育工作中,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师常常要苦口婆心地对他们批评教育。从道理上讲,这对于学生该是一剂剂“利于病”的“良药”,可这“良药”却常常由于“苦口”而让学生难以下咽,其“利于病”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怎样给学生以“不苦口”的“良药”来提高“疗效” ?   平等,是让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切不可以自己的“善意”为借口,凭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学生,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老师不是在训他,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在与他交流,用宽容的…  相似文献   

10.
巩瑾红 《师道》2005,(7):27-27
照理说。初二学生学了好几年英语,应该能说会听了。事实却相反,很多学生虽然考试高分,会的却只是“哑巴聋子英语”,所以课堂总是静悄悄的,这样的课堂味同嚼蜡,食之无味。我苦恼不已,翻查书本,询问同行。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良药。有位老教师跟我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英语,无他,语言耳。”他还说,只要我能琢磨透这句话,便可找到良药。于是,我陷入苦苦的思索当中。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在初步接触英语时是好奇占据主要位置,但好奇会很快淡化,害羞会油然而生。这时候的学生胆小不敢说,逐渐养成思而不动嘴,想而不动声的“默识”状态,导致发音不准确,而发音失误的羞怯又更使学生“金口难开”,走入“哑巴英语”的沼泽。如此的恶性循环,导致大多数高段学生英语能力下降。而李阳的“疯狂”英语(让学生放声学英语)是良药,是处方。他认为学习英语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2.
巧配“良药”不言苦——浅谈批评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话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笔者认为,甜口“良药”更能治病,顺耳“忠言”更易入脑。在批评教育学生时若还停留在“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产生零效应甚至负效应。那么,如何使批评之“良药”不苦涩甚至甜口,让教育之“忠言”不逆耳甚至悦耳,从而产生正效应和潜效应呢?一、顺“天时”,应“地利”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除了要注意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宜的时机和场合,做到顺“天时”,应“地利”,以使批评收到正效应。笔者认为,在下列情境下暂不适宜批评学生:在…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有幸去兄弟学校听了节语课.执教教师抓住重点词,重彩浓墨。精美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到了课后评议时,各位老师自然“畅所欲言”,什么创设了愉悦的情境,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什么教学艺术精灌,等等。然而好话说了一大通。却没有一位教师提一点“宝贵意见”.没有一位教师开点“良药”。弄得我明明心中“有一味药”也不敢提了。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教育艺术家黄家灿先生曾说过,“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有香甜味的糖皮。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内蕴,作为教师不仅仅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更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自己变化为这些美文中的一员。因而情感的投入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古老的谚语曾被许多人用来劝说人们为治病而不要怕药味之苦。这句话固然不错,可现在有许多本应苦口的良药,由于加进了糖或穿上了糖衣,已不再苦口了,良药还是那个良药,苦口却不再。这既“利于病”而又不“苦口”的“良药”,不是更好吗?由此,我不由想到了对学生的教育。在课堂上,常见到一些老师板着脸训斥学生,训斥之语尖酸而刻薄,很是刺耳,学生木然地站在那儿,羞愧交加,无地自容,而教师自以为这是对学生的关心、呵护,把自己尖刻的语言当成“利于病”的“苦口良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6.
宁静、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位老师所追求的理想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下,教师讲授的知识才会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要创造这种气氛,教师的幽默无疑是一种必要的手段。课堂上,那些有幽默感的教师,经常受到学生的欢迎;教师的妙语连珠也会使学生兴趣倍增。但幽默绝对不是传授知识过程中“一贴就灵”、“医治百病”的良药。掌握不好幽默的尺度往往会给教学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批评是一种常用的教育手段,但学生在接受批 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抵触心理、反抗情绪。因此,教 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做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 使批评收到最佳的效果。 一、冷静理智。有的学生在上课时偶尔会“恶作 剧”,以此吸引别人,表现自己。如果教师能冷静理 智地处置,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8.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懂。这不仅成了一些病人甘于忍。苦”服药的精神支柱,而且不少人把它推而广之,成为—种生活哲理。尤其是将它类推到学校教育工作中,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要教育好学生,使用的“药”以“苦”为良,似乎“药”越“苦”,“药效”就越大。然而,反过来想一想,良药为什么一定要让它苦口呢?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不是孩子们就欣然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不是既能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吗?  相似文献   

19.
书籍,是滋养人的良药,学生徜徉在阅读的百花园里“久而不闻其香”,也会因书籍的滋养绽放人格的魅力。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能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与接纳自己形成自尊、自爱、自强的积极情感,促进其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小引] 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是阳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