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也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经济的矛盾极为尖锐,如何科学有序地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云南目前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由于目前生态补偿制度建设还存在科技支撑不够、政策法规滞后、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必须加快立法进程,为生态补偿制度建设保驾护航;明确轻重缓急,有序推进生态补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互补作用;创新生态补偿方式,提供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
限制开发区是重点扶持的保护型开发区域,需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分析了限制开发区生态建设中存在的补偿标准偏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理论研究不足、法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实施生态补偿的对策建议:加强理论研究,逐步完善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推进相关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建设,规范生态补偿;国家统一规划,创新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生态补偿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3.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然要求体制机制随之创新。在推进这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过程中,需要我们建立健全并实施与之相符的动力机制,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增强核心动力。文章从生态文明投资体制、生态补偿机制、环境保护政策扶持体系三个方面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总结、案例归纳以及理论建构,分析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导致了森林、草地等覆被变化和土地景观格局、利用效率变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产权、合同及参与者意愿,技术、监管与策略,生态补偿与文化和信任的适应性等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普遍性因素。围绕土地利益格局这一核心,构建了基于净收益、持续性和配合度的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框架,提出土地利用者基于净收益水平,从持续性和配合度两个方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经验证据和理论机制,为改进和创新生态补偿项目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总结、案例归纳以及理论建构,分析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具体表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尝试建立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框架。结果表明,生态补偿项目实施导致了森林、草地等覆被变化和土地景观格局、利用效率变化;生态补偿制度设计,产权、合同及参与者意愿,技术、监管与策略,生态补偿与文化和信任的适应性等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普遍性因素。围绕土地利益格局这一核心,构建了基于净收益、持续性和配合度的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理论框架,提出土地利用者基于净收益水平,从持续性和配合度两个方面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生态补偿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经验证据和理论机制,为改进和创新生态补偿项目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旅游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路径及其理论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凌  郭嘉欣  王灵恩 《资源科学》2020,42(9):1816-1826
多元化生态补偿制度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梳理和生态经济分析框架,在总结政府主导型、社区参与型等旅游生态补偿实践的基础上,明确了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的内涵特征、利益主体,并探索其运行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市场化生态补偿形成生态旅游供需对接平台,具有以市场交易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内生性和循环性、参与主体多元性等特征;主要涉及游客、旅游企业、社区居民、当地政府等利益主体;其运行机制是社区居民和旅游企业在有机合作和投入建设基础上,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产转换为生态性旅游产品,游客通过付费购买生态旅游产品和服务,形成对旅游企业、社区居民、目的地生态系统的直接和间接补偿,从而构建可持续的“交易—获利—激励—再交易”市场化补偿路径。这一市场化机制运行的前提是自然资源产权的确定,关键是资源生态价值的实现,核心是生态服务功能交易的互动激励,而多方博弈中政府的调节是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在呼伦贝尔实施效果及奖补资金落实情况、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牧民收入和生活水平、草原生态恢复等基本情况进行了牧区调研。经过调研发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实施促进了呼伦贝尔草原生态恢复,牧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在落实过程中在管理体制、资金分配、草场确权等方面产生一些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设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偿的长效机制,完善草原管护制度及产权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效果评价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探究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文章回顾了近些年内蒙古在草原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与成效,探索建立定量化的草原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对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给内蒙古生态、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价,较准确地评价了内蒙古草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
首先介绍了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设进展情况,然后从科技报告的回溯积累、制度体系建设、平台建设、工作推进等4个方面系统阐述和分析广东省科技报告工作现状和成效,并指出广东省科技报告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有问题,完善科技报告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的协同和推进机制、加强宣传和专业培训力度、建立安全保密和知识产权审核机制、建立科技报告奖惩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对策及建议,更好地推进广东省科技报告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裴伟征  李嘉  王欢  李永 《软科学》2012,26(4):44-47
在综合分析川西北地区自然、经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川西北生态脆弱区在四川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定位,提出了该区域产业发展、人口布局、生态恢复与保护等发展战略,从构建开放式生态保护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建立绿色GDP制度等方面探讨了配套环境政策选择,对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机遇,促进四川各区域协调发展,保障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构建节约型高校不仅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在创建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笔者基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了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从树立成本和效率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转变财务管理角色,构建预算管理新模式,改革高校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林茜 《科教文汇》2013,(7):8-10
构建节约型高校不仅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在创建节约型校园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导向作用。笔者基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了节约型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从树立成本和效率意识.加强财务管理制度建设,转变财务管理角色,构建预算管理新模式,改革高校成本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和奖惩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构建节约型校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利益补偿机制改革思路及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从旧体制遗留问题、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需要三个方面阐明改进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确定补偿机制的建立原则和初步构想,提出多途径构建补偿机制,包括:以土地换保障;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和发展中土地增值的利益分配、库区生态移民战略、外迁移民安置;受益区优先原则、对口支援、缓解一次性投资压力;土地入股分期支付补偿等一系列可行的配套机制,进而分析补偿机制改革成本,并对其进行测算,再从新老政策衔接、移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两个方面识别改革风险,最后提出改革成本化解思路。  相似文献   

14.
<正>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从吉林省实际出发,运用经济手段和政策手段,开展全省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性研究,明确工作目标,确定生态补偿重点领域发展方向,制定生态补偿相关政策,进一步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深刻认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重大意义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是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  相似文献   

15.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存在的问题是:资源过度粗放型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不完善、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建议采用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区域合作和生态补偿投入力度,创新利益驱动机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措施推进云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经济手段对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极具价值,因此构建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模型势在必行;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分析湿地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内涵,以为我国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的构建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利用和保护的困境分析推行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从实践的角度对其可行性进行论证;并通过多元共治理论基础从法律、市场以及公众三个角度出发对建构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制度提出具体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探索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总结广东省生态补偿的实践,分析目前生态补偿机制的存在问题,并提出广东省建立生态补偿的框架.  相似文献   

18.
杨莉菲  温亚利  张媛 《资源科学》2013,35(5):1066-1074
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护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制度研究也逐渐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的热点问题.林农作为生态公益林管护的主要执行者和生态公益林补偿的主要受偿者,其对公益林管护机制的意愿成为今后政策设定的主要侧重方向.在对入户访谈和问卷进行科学设计的基础上,以北京5个山区县(延庆、怀柔、昌平、房山和密云)中15个镇的376户农户为调研对象,通过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管护人员的选拔方式意愿以及现行公益林管护效果进行探索性的研究和评价分析.利用Stata软件进行Multinomial Logit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访农户的个人基本特征、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及其对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认知和态度均对管护人员的选拔方式有显著影响.并得出生态公益林权利主体责权利不明确、生态补偿方式的福利化和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缺乏专业化的结论.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要建立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的相关法律制度,合理利用生态补偿资金以及加强管护队伍专业化建设等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大力平衡地区差距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就承德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从生态补偿经济保障、生态补偿管理保障、态补偿法律保障、生态补偿社会保障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基础与阶段推进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新章  周海林  张新民 《资源科学》2009,31(8):1349-1354
社会需求、经济允许、科技支撑、法律保障是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四要素,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对生态补偿的强烈社会需求,但是,由于经济形势严峻、相关科技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以及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使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条件.根据过去20年我国在探索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认为,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需要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式,即大致需要经过初步探索、试点示范和全面完善3个阶段.目前,我国已经走过了初步探索阶段,正处于试点示范阶段的关键时期.文章进一步对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进入全面完善阶段后应采取的发展思路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