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思考生产力标准的时候我想到:生产力既是哲学的即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又是经济学的范畴,那么,生产力标准究竟是个哲学命题,还是经济学的命题呢?或者两个都是的?但在哲学文章中,生产力标准往往自然地就有了历史尺度的涵义,在经济学中却决不会如此。很明显,哲学讲生产力标准,同经济学讲生产力标准,二者只是可以统一,但不同一。我进而认为,这大概是因为生产力这个概念在哲学中和在经济学中,也本来就只是统一而不  相似文献   

2.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有30余年,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的历史是20年。世纪之交经济哲学研究发展到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是重大进步,但"瓶颈"性问题凸显出来: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存在形式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重视和研究。研究和回答这一问题,马克思经济哲学研究才能深化一步,其体系性架构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哲学基础的批判、政治经济学范畴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命题中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哲学。马克思经济哲学存在形式承载的内容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内生变量,准确理解前者,才能对后者作出符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文献的理解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若干问题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理论上搞清生产力问题,是当前社科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自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以来,学者们针对这一命题给生产力范畴带来的新变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出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认识的新观点。一、关于生产力内涵的界定众多学者认真地总结和分析过去对生产力内涵界定的争议之后,发现一个特别突出的缺陷:没有完全弄清楚到底是从哲学角度还是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讨这一问题。刘炯忠、叶险明撰文指出,从经济学意义上研讨生产力,主要是解决生产过程中人和物两大要素的构成及其关系,以及各个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①这就是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命题.究竟应该怎样理解这一著名命题?我认为,传统观点对恩格斯命题的理解是简单化和表面化的,误解是相当惊人的.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虽很复杂,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方法的问题.本文拟就方法问题作一研究,以利于解开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命题之谜.  相似文献   

5.
教育感悟     
任泽贵 《教师》2015,(5):120-121
什么是教育?这是一个大而复杂的命题,它承载着历史演变的过程,包含着社会责任和人们的理想.也就是说,教育的概念和内涵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完善,在不同的时代中有不同的特点.我们每一个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体验就这个命题来谈自己的体会、理解和感悟.我认为,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主张摈弃“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这两个概念,并认为在哲学理论上坚持这两个概念就会导致形而上学。反对“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真理”这一命题,并认为承认这一命题,就从根本上背离了唯物辩证法。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讲得不对的,请大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究竞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哲学界的传统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人民群众才创造历史,这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命题。近年来,理论界提出一种新的认识,认为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的提法较为准确,我的看法是,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的决定力量,但并不排斥其它人也在创造历史,历史是群众创造的。一历史的创造者是群众,群众和人民群众是不能完全等同,它们是互有区别的两个范畴,  相似文献   

8.
论生产力范畴现代内涵的界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生产实践出现了许多新特点,传统的生产力概念已不能充分体现现代生产力的特点。章通过对传统生产力概念的反思,即生产力范畴本身是经济学概念还是哲学概念,它是否必须表征物质性力量是否应体现其生态内涵,对生产力范畴的现代内涵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认为对生产力范畴现代内涵的界定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怎样帮助学生掌握哲学概念,是哲学教学中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因为,“辩证的思维……以概念本性的研究为前提……”。(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85页。) 下面试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第一,教师要从每讲的概念体系中,抓住在本讲着重讲解的哲学概念科学是概念、范畴的体系。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来反映世界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的。那么,要跟学生讲清基本概念,是否遇到概念就要讲呢?显然不是的。我们知道,任何一门  相似文献   

10.
翻开《苏菲的世界》,开始细读那一行行铅字,就像坠入梦境一般。对哲学只有一个朦胧概念的我,一开始思绪还挺清晰,可越读下去越云里雾里,以至于刚翻过一页却不知前一页讲了些什么,只好回过头再看一遍,光是前两章就耗费了我一天的时间。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是苏我是怎样来到这世上的?为什么我要来到这世界上?如果妈妈生下的不是我,那会怎样?这些问题都只是在脑海中一闪而过,接着就不了了之。读到文艺复兴这一章时,各方面的科学知识以及伽利略、牛顿等熟知的科学家深深吸引了我,这才使我渐渐从朦胧感中摆脱了出来,这一章我几乎是一口气…  相似文献   

11.
历史片既要忠实于历史真实,又不能拘泥于历史事实,通过艺术虚构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这个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中的传统命题,早在五、六十年代就在我国文艺批评界得到确认。但时断时续的争论也还有,主要在于对这一命题中三个互相关联又互相区别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即历史事实、历史真实、艺术真实。其中,“历史真实”是核心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但都仅仅限于理解的不同,而没有否认它的。进入八十年代中期以  相似文献   

12.
理论经济学的构建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理论界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一基本事实既产生属于生产力范畴的资源配置问题,又产生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资源占有问题。因此,理论经济学必须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以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历史运动,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本身的历史运动,并据此安排理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是把社会形态归结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如刘延勃等主编的《哲学辞典》给社会形态范畴下了如下定义:“社会形态: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段上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即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觉得,这样理解社会形态有片面性,其片面性就在于没把社会生产力包括在内。我认为,社会形态应当包括生产力,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认识对象的探讨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认识对象只能是客体——人化自然部分,而不是整个物质存在。因而认为客体是认识论范畴,而物质(存在)则只是本体论范畴,哲学的基本问题则没有认识论的意义。另一种观点坚持物质世界都是认识对象,但又否认用客体人化自然范畴说明具体认识的必要性。这两种观点,都没有看到物质和客体的历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5.
哲学,应该是人们普遍需要的一种精神食粮。现在,全国人民都在谈论改革,研究改革,实践改革,生产力正在得到发展,出现了空前好的形势。哲学怎样适应这样的形势?我想不必要在哲学课程或教材中过多地讨论具体的改革问题。从哲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来说,应该使人们通过哲学理论的学习,一是获得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精神;二是获得正确的思想方法,科学的思维原则。我翻看了几本教材讲的实践概念,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要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因为不懂得它,就不可能真正懂得这门哲学。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教训。人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抽取某一哲学命题,把它同其他命题割裂开,就会变成一种非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黑格尔说过:“四肢和各种器官只有在它们的统一体中才是四肢和各种器官,它们绝不是和它们的统一体毫无关系的。四肢和各种器官只是在解剖学家的手下才变成单纯的部份,但这个解剖学家这时所处理的已不是活的躯体,而是尸体。”正如脱离了人的活的躯体的手,已经不是人手,而是尸体的残肢一样,脱离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来学术界对现代性的界定与言说纷繁复杂、褒贬不一,今也没有作出一个十分明确而统一的界定.因为它的内涵是宽泛的、动态的,涉及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社会科学的范畴,且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而拓展、反思,从而衍生出与现实相关的一系列新的命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中往往有些常识性的词语,包括历史、地理、政治、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广泛范围.对于这一类词语,过去我在讲课中常常忽略,认为这不体现语文特点,不必多讲.上学期,我在改学生作文中发现,有的同学把本地区解放前的农民写作“农奴”,把抗日战争当作打美帝.这些情况说明了讲语文课不能忽略对常识性词语的解释.否则就会影响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要进行启发式教学也有困难.当然,这不是说,一篇课文中所有的常识性词语都得讲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我的做法是:一、同全文内容有密切关系的多讲些.例如《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一课,文章一开头就出现“五四”这个词.它虽不体现语文特点,但和全文关系密切,所以有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对话形式论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哲学中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的统一关系问题 ,认为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在唯物史观之外讲实践 ,忽视生产劳动实践观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 ,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马克思唯物史观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邓小平用生产力标准深化了实践标准 ,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实践论的生产力标准哲学。文章还从主、客体尺度上论述了生产力标准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异化劳动,指出了劳动应该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这部著作存在着逻辑矛盾。马克思正是在解决这些逻辑矛盾基础上创作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与再生产”的概念,与恩格斯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实践”、“生产和再生产”这三个概念彰显出主体的立场的不同,体现它们深层的内涵也不同。马克思就是在逐渐深入研究这三个范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