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何捷 《天津教育》2004,(5):46-47
人们常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课本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活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的名篇,都让我获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第一次遇上“蛇”是在1992年。作为一名师范实习生,我来到福师二附小进行为  相似文献   

3.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活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4.
何捷 《云南教育》2004,(10):6-6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可是在我10余年的从教生涯中,竟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5.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可是我在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学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是在我十余年的从教生活中,竟然三次遇上“蛇”。回想起来,每次执教《蛇与庄稼》这一小学阅读教材中经久不衰的名篇,都让我受益匪浅。今天将这三次经历整理出来和大家共享。第一次:“打草惊蛇”记得在1992年,作为一名师范实习生,我来到福师二附小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习,执教五年级。所上的汇报课就是《蛇与庄稼》,第一课时的课堂流程大体如下:1.齐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2.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并将读音注在书本上,扫清阅读障碍。3.精学第一段。(1)朗读第一段,提示“…  相似文献   

7.
邵陈标 《江西教育》2004,(20):33-35
十年前(以下简称“前者”),我曾上过一节“网的认识”的课,在教学比赛中还获得一等奖:十年后(以下简称“后者”)的今天,我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又一次上同样的课。我把十年前的教学实录与这次的教学实录进行对比.发现不少值得思考的问题。现摘取其中的三个片段作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人蛇情     
人们都认为蛇是可怕的动物,因为在书上,蛇凶狠、奸猾,很讨厌。我认为这是偏见,其实蛇是很可爱的动物。那是一个星期天的傍晚,我在老屋外面的草地上玩耍,忽然看见一个花的东西在蠕动。因为夜幕开始降临,我看不清是什么东西,是蚯蚓?哪有这么大的蚯蚓?是怪物?我大声地叫起来:“妈妈,快来看看,这是什么呀?”妈妈听见叫声,连忙拿着电筒跑了出来,一照,原来是条小蛇。妈妈说:“别怕,这是菜花蛇,没有毒。”于是,我养了那条小蛇。她一身花色,十分温顺,我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花花”。花花很能吃,面包、馒头、香肠……都是她的好食品。她特爱吃…  相似文献   

9.
近日,获悉市、县教研室在视导了我县的高中教研课后,给予了肯定,同时提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课堂讲述过多”的这一问题,颇多感慨和思索。笔者从事语文教学的这十余年,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十年。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听到语文教师的慨叹:语文教学改革,改来改去,都不知道怎样来教书了?特别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谈到:开始三年教语文,  相似文献   

10.
中西叙事理论都把叙事的开头、中部、结尾的关系和特征形象地比喻为“蛇”——“常山之蛇”和“巴尔扎克之蛇”,但二者在理论背景、内涵、特征等方面差异显著。中西不同的圆型思维与线性思维方式是产生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