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希杰男,1940年生,江苏淮安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王希杰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工作,讲授《语言观和方法论》、《现代汉语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等课程。1980年与吴士文等创建中国修辞学会,为第一任秘书长。王希杰教授是中国现代修辞学大家之一,他为中国理论修辞学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59年开始写作,1960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列举和分承》、《鲁迅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反复》,从此开始了他的修辞学研究生涯。40余年来,他在语言学原野上辛勤开拓、精心耕耘,在海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文章近600篇,出版著作20余部,主编、合作主编或参编的著作近10部。主要著作有:《汉语修辞学》、《修辞学新论》、《修辞学通论》、《修辞学导论》、《语法、修辞、文章》、《汉语释疑辩难集》《王希杰语言随笔集》等,在国内语言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专家介绍     
唐启运教授唐启运教授,男,1929年12月生,广东电白县人.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5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毕业后,于华南师范大学任教至今.曾任中文系主任.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广东语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语文月刊》主编、广东高考语文标准化考试研究室主任等.唐启运教授30多年来一直从事于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讲授过《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语法研究》、《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史》、《马氏文通研究》、《修辞学》、《古今语法比较研究》、《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句子成分论析》(198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概说》(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语言学习札记》(1962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和《汉语虚词词典》、《古代汉语虚词》、《现代汉语虚  相似文献   

3.
李维琦的《修辞学》,是周秉钧教授主编的古汉语学习丛书中的一本,1986年10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不仅吸取了现代语言学的某些新成果,吸收了现代修辞学的最新成果,而且自己有许多创获。它富有八十年代的特色,是一本成功的富有创新精神的修辞学著作,因而我们可以说,李维琦的《修辞学》开拓了古汉语修辞研究的新局面,把古汉语修辞研究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汉语修辞学》是八十年代最受欢迎的一部修辞著作,它的魅力不仅在于独具特色的修辞品位,更在于内在的科学结构。《汉语修辞学》对语言本体研究所做的贡献,应该引起修辞学史研究的注意。  相似文献   

5.
《毕节学院学报》2006,24(3):F0002-F0002
王希杰,男,汉族,1940年10月13日生,江苏淮安人。196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现为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1960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两篇论文,走上语言学研究之路。《有物、真实、切题、适量》一文选入了国家教委统编的中学语文课本。1980年,与吴士文等创建中国修辞学会,为第一任秘书长。主要著作存《汉语修辞学》(1983)、《修辞学新论》(1993)、《修辞学通论》(1996)、《修辞学导论》(2000)、《数词、量词、代词》、《动物文化小品集》、《说写的学问和情趣》、《说话的情理法》、《语言学在您身边》、《语林漫步》、《语法、修辞、文章》、《汉语释疑辨难集》、《语言的美和美的言语》、《语言随笔精品——王希杰特辑》、《王希杰语言随笔集》(日本)等。王希杰教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和语言学教学与研究,主要讲授《语言观和方法论》、《现代汉语学》、《语法学》和《修辞学》等课程。2005年11月,王希杰教授受聘为我校学报修辞学专栏主持人。  相似文献   

6.
:《鬼谷子》是先秦时期的鬼谷子或苏秦所作。它涵盖了本世纪末修辞学研究的诸多方面 ,因而是一部蕴涵丰富修辞理论的著作 ,也是我国古代三大修辞学著作之一。《鬼谷子》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比较 ,有惊人的巧合之处 :两书产生于同时代 ,同为说服术 ,同样有大量的心理分析 ,同属口语修辞范畴。  相似文献   

7.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就贯彻了“以语言为本位”的思想,建立了独创的修辞学体系,随后又多次对修辞学的学科性质作了一再阐述:修辞学其性质属于语言学,系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无疑的。关于修辞学的学科性质,虽然仍有一些局部的争论,但承认它的语言学属性在学界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不过,承认它的语言学性质是一回事,在实际的研究中能否贯彻这个基本原则又是另一回事。笔者最近读到“思想水平和修辞技巧”的讨论:由于语言和思想的非一一对应性,怎样处理修辞的研究跟思想的研究之间的关系?由此我联想到修辞效果的评价问题,这些问题困扰修辞学界已久。例如骆宾王《讨武曌檄》算不算好的修辞?曹植《七步诗》算不算好的修辞?在纪念陈望道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通过重读陈先生的著作,想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以供商榷。  相似文献   

8.
茹孝宏 《青海教育》2010,(12):54-54
《文学语言专题研究》是中国修辞学会理事、青海省语言学会会长王培基先生继《修辞学专题研究》之后的又一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9.
李军教授的《话语修辞理论与实践》是一部颇具新意的修辞学论著,构拟了新的话语修辞理论体系,探索了修辞手段的新系统和修辞学研究的新领域,展示了话语修辞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为修辞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首次提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这对概念.文章回归理论提出的背景,探究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提出“消极修辞”的理论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题中的所谓“修辞行为”,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话语行为,而是指为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实际效果,为了更好地实现话语活动政治目的的言语活动。研究这样一类言语活动的学科在西方称作“修辞学”。在中国古代没有一部类似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的专门著作,然而类似《修辞学》中谈到的修辞理论和修辞实践却是一点不比西方古代社会少。  相似文献   

12.
被胡裕树先生称之为“用力至勤,成果丰硕”的黎运汉教授,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修辞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近十多年来,他出书十六部(含合作),发表语言学论文50余篇,在修辞学、语体学、语言风格学以及公关语言学等颂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试就黎运汉先生的语言学思想进行阐析。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映衬     
本文就映衬这一修辞格,对一些修辞学著作加以评论,提出了对映衬的看法。指出了《汉语语法修辞词典》的自相矛盾之处,对《修辞学发凡》的错误举例也予以论证,对《修辞》和《修辞讲话》也有所评析。  相似文献   

14.
第五章 修辞 第一节 概说修辞 一、古老而年青的学科 修辞在我国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1932年4月出版的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兼顾古今作品的修辞学著作,对修辞的性质、任务、功用和研究方法作了全面的论述。 二、修辞的涵义修辞通常有四种涵义,即指修辞现象、修辞活动、修辞规律、修辞学。1.修辞现象是指对语言进行加工过程中的各种语言现象。2.修辞  相似文献   

15.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16.
有好几位中举语文教师同我谈到中学修辞教学问题,他们说中字语法教学从词教到复句颇为系统。而修辞知识则只有十来个辞格、若干词语的褒贬色彩和若干句式的变换,支离破碎,广大学生感到很不满足。回顾去年春天,上海市教育局长杭苇同志在华东修辞学会召开的《开创语言学和修辞学新局面学术座谈会》上建议:“修辞学会帮助中小学教师重视研究修辞学,以便通过教学使学生重视修辞的学习。”当时,我代表学会接受了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话语:广义修辞学重视修辞研究的"三个层面"(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修辞哲学)和修辞活动的"两个主体"(表达者和接受者)。巴赫金批评的修辞观,是"书房技巧",大致类同"修辞技巧"或"修辞术"。了解西方修辞学学科背景、了解"新修辞学"研究状况的学者,通常不会固守"修辞术=修辞学"的观念;在公共阅读领域影响甚广、在跨学科视界中学术关注度甚高的著作,如罗兰·巴特《图像修辞》、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  相似文献   

18.
谭学纯 ,男 ,安徽芜湖人。 195 3年生 ,1982年春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 ,2 0 0 1年增列博士生导师。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汉语修辞学方向学术带头人、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文学院副院长 ,兼任中国修辞学会理事等。谭学纯教授长期研究修辞学、文学语言、语言文化等 ,主要著述有独撰、合撰《人与人的对话》、《修辞 :审美与文化》、《接受修辞学》、《广义修辞学》、《小说语言美学》等 ,合作主编《艺术符号词典》 ,发表学术论文 14 0多篇。 1986年起陆续在《语言教学与研究》、《文艺…  相似文献   

19.
刘卫玲 《学周刊C版》2010,(3):195-196
陈骙的《文则》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修辞的著作。陈骏对修辞格的界定、修辞效果的分析等.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修辞学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通过总结《文则》中的比喻修辞格.并试对其界定和功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可以看出陈骙在研究辞格时在指导思想和方法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20.
修辞三问     
修辞在我国很早就有研究,孔子的《论语·卫灵公》里便有“辞达而已矣”的修辞要求,在《宪问》章里更提出具体的修辞途径:“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象这些珍贵的修辞学遗产,在80年代先后出版的几本中国修辞学史中都有精要的摘述.又如由袁晖宗廷虎两位主编的《汉语修辞学史》、周振甫先生的《中国修辞学史》,以及早期出版的新加坡郑子瑜教授的《中国修辞学史稿》都十分重视我国第一部修辞学的专著——《文则》(南宋·陈骙著).820年前,作者(浙江临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