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高宗永隆二年,杂文正式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进士科随后不久即进入“诗赋取士”的阶段。诗赋进入初唐科举,是一个逐渐渗入的过程。最初出于统治者个人对诗赋文辞的喜好,后来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尚文”风气,促使进士科加试杂文成为必然的改革。进士科沦为“辞科”,与其科目性质有关。一大批文坛巨擘由进士科出身,科举进士科间接地促进了律诗的形成。“应制唱和”是唐代科举省试诗的本质特征,省试诗与唱和诗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探析南宋锁院诗创作的内在脉络;分析锁院诗文本,发现南宋试官锁院诗诗歌内涵的深度与广度较前代有较大提升,这使得南宋锁院诗呈现出新的艺术特色;认为南宋试官锁院诗这一特殊的科举文学题材的艺术表现是科举与文学交织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乾隆二十二年前,由于科举不试诗,清代诗歌教育发展有限.乾隆二十二年后,因科举考试的推动,诗歌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至嘉道年间,诗歌教育在全国书院教学中制度化、普及化、模式化,被时人广泛接纳.此外,乾嘉学术巨擘阮元创建的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清代后期出现的学术型的经古书院讲授经、史、词章,其中包括古近体诗.诗歌教育在这些新建的经古书院中不再处于依附科举的地位,获得了相对独立与充足的发展空间,打破了乾隆朝功令试诗以来以试律诗为核心的诗歌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初唐后期,以科举试诗制度化为标志,近体诗的格律化篇制跻身为一种得到王权确认、受到法律保护的篇制系统,使之不仅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章句秩序,还承载与彰显了一种政治意义上的王朝秩序。自唐至清,基于政才选拔与王朝审美的需求,科举试诗以功令的形式对近体诗的篇制作出进一步的约句准篇:在言数上始终为五言,在句数上则出现由十二句到十六句的变动。稳定的五言是五律文体地位、美感特质及宗唐诗学影响的结果;句数变化则是唐人诗体观、以对仗为主的科举考查要点、考试程序变动及律诗运行原理等因素复合形塑的结果。王权不仅塑造了适合政才选拔的科举试诗篇制系统本身,也给中古以降汉语诗歌篇制的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用典是唐代试律诗诗题的典型特点之一,诗题对历史典故的大量选用,不但体现了唐代统治者"以史为鉴"的治国策略,更是体现了唐代社会的尚史之风。  相似文献   

6.
唐代科举诗歌作为科举取士的重要考试手段,诗题的命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很多当朝的历史事实和典章制度都被用来命制成试诗题目,有些出现在科举诗歌中的史事还能补正史书的遗漏。考生在诗歌内容中,对史事和制度作了比诗题更为详尽全面的阐发。科举诗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时政性,使其具有可贵的"诗史"意义。但作为"史"的科举诗歌,在具体历史事件的选取和对史实的描绘上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律诗是我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形式之一,而对偶作为律诗必须遵守的一条重要规则,对律诗的审美功能及情感表现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偶具有对称对比之美及智性快乐两种美学功能,但以诗而言,它们毕竟还只是较低层次的美感。从深层情感表现角度来看,对偶以它高度对称的两句为一个结构单位、综合表达一个共同的意识的特性能使情感表现稳定有力和适度强化。除此之外,对偶的美学功能还表现在它对律诗的境界创造方面:诗的性质本身,总是竭力能在总的时间运动的框架中,融进 多的空间艺术的因素,这在律诗中表现尤为突出。律诗这种十分凝并短小而又极谨严的格徒本,如此狭窄的区间和容量,对于诗的时间运动业说无论如何是十分局促的,作为一种补充,律诗在诗的空间发展现方面超过了我们所知的任何一种诗体;而对偶艺术是律诗突破线性运动,向空间性艺术转换、创造诗的艺术境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对于杜诗中"吴体"的内涵,一千多年来一直未有定谳。通过对《九家集注杜诗》中标注"吴体"的四首诗的格律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吴体诗"是一种平仄相对自由,即允许失粘、失对存在的律诗。它的平仄、用韵、粘对、拗救、对仗、字句等,与律诗相同。"吴体诗"与"拗体诗"无关。两者的区别是:"吴体诗"的失对、失粘,并不需要用任何平仄来进行补救。而"拗体诗"是有"拗"有"救"的律诗,它在律诗规范的范围之内。"吴体诗"来源于吴地"俚俗"之诗,杜甫推而广之。北宋晚期赵次公尚能准确分析,清代仇兆鳌、黄生已不能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9.
唐代进士试诗是唐代科举常考之体,在科举考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主要从内容的角度对唐代进士试诗中的咏事诗进行论述,分析其特点,探讨历史事件与此类咏事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科举试帖诗"得某字"中的"某"字的位置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小的争论。本文对《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4428首乡、会试试帖诗运用统计法,分析诗作中"得某字"中"某"字的位置,进而发现其在清代不同时期发展变化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唐代的僧人本是不能参加科举的,但是我们从《全唐诗》中却能看到很多僧人关于科举的诗篇,这是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从唐诗中僧人与科举有关的诗篇入手,分析了唐代僧人与科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唐代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其参政议政资格一经报名参加科举考试便自动获得。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官方对于时政问题从来不规定标准答案,任随考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这种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征集、接受意见的诚恳态度,是唐代统治阶级自强、自信的一种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才能发挥出来。然而由统治阶级自行举办的策试,尽管可以揭示某些表层化的社会现象,却无力解决社会的顽症。更兼政治派别斗争,策试的匡时济俗功能自然受到制约,并不能挽救唐王朝覆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文言小说繁荣与科举制度盛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文言小说在初兴期蓄势的基础上,繁荣期的创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作者蔚起,名篇如林,呈现出堪与诗歌媲美的繁荣景象。唐代文言小说的繁荣,离不开现实的土壤,尤与科举制度盛行及其造成的文化风尚直接有关。这一时期进士科、制举以及吏部科目选等取士非常盛行,不仅选拔了一大批才学之士,而且营造了文言小说繁荣的文化氛围。唐代科举制度盛行给文言小说创作带来了丰富的素材,而科举士子假文言小说叙写科举环境下的现实人生,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则将文言小说创作推向了繁荣。  相似文献   

14.
唐代重视孝道,但人们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家奉养双亲。因此,省亲在唐代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唐代士子省亲是孝敬父母的表现,落第的士子创作了大量的落第省亲诗来表现内心的苦闷和不能光耀门楣的无奈。唐代的落第士子的省亲诗多用老莱子"娱亲侍亲"的典故,体现了对归家侍亲的渴望和对儒家家庭伦理的倡导和推崇。  相似文献   

15.
欧阳詹与科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泉州的欧阳詹,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教育家,是唐代第三个进士及第的福建人,也是经科举进入朝廷任职的第二个福建人。这在当时文化教育落后的福建具有重要意义。他通过诗歌和文论反映和关注唐代的科举,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科举考试在唐代社会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唐代制举的常科化及其政治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举与常科同为唐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有不同的职权归属,其一般规制为:皇帝主制举,政府主常科。考察唐代制举的实际运行情况,作者发现,这个制度呈现了常科化的发展趋向。唐代制举的常科化,说明皇帝通过制举的扩张,来压缩常科的领地;与此同步发生的是,皇帝通过各种途径干涉常科考试,渐渐把常科变成了制科。制举的常科化与常科的制科化,具有同样的政治背景,即皇权对行政权力的侵夺。  相似文献   

17.
科举文体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汉人的写赋的热情、唐人的交往和心理描写、宋人的“以文入诗”中,都可以看到科举文体文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科举制度始创于隋朝,唐承隋而起,完善了科举制度。唐朝科举制度为唐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天重新考察唐朝科举制度,其精神原则、制度设计对完善我国的人才选拔制度有极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唐代武举制在中国武术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是唐代尚武文化的载体和重要推动力。本文以唐代武举制及武术的发展为研究对象,对武举制与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