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通过测定老年人在功率自行车上运动时与恢复期间心电图T波、S-T段及R波变化,发现老年人运动时R波无显著改变;T波波幅下降,出现低平、双相及倒置波;S-T段普遍下移;提示老年人运动时心肌轻度缺血。这种缺血状况于运动结束恢复初期逐渐加重,尔后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2.
运动对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18只Wistar大白鼠胃窦部埋植不锈钢针形双极记录电极,观察运动后胃电慢波和快波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提示:(1)运动后胃电的慢波和快波均呈现规律性变化,快波改变最为明显,且快波增强时慢波振幅一般也随之增高。(2)运动后胃电呈先抑制后增强的双相改变,但抑制时间较短,通常不超过5—10分钟。(3)阻断肾上腺素能α受体后,运动后胃电的抑制反应消失,增强反应更为明显。(4)阻断胆碱能M受体后,运动后胃电改变基本消失。(5)阻断肾上腺素能β受体后,对运动后胃电改变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莫轶 《体育科技》2005,26(3):34-35
过去认为各型T波变异(TWA)均为运动员运动生理性适应,通过分析1995年至2005年经我院确诊的T波改变的不同类型的的心电图临床资料,对比T波高耸和T波低平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愈后,建议对不同类型的TWA的运动医务监督的侧重点应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心电图检查了解运动员经过大运动量训练后,其心电图变化类型并分析发生的原因。从78年11月中旬至79年4月上旬共四个月的冬训时间内,对五个耐力项目的九十三名运动员进行了观察;检查方法包括冬训前一般体检、冬训前后安静状态心电图测定、部分运动员作胸片、抗“O”、血沉及原地15秒疾跑即刻心电图描记,供鉴别诊断作参考。在九十三名运动员中,除冬训前十二名,冬训后十五名心电图无任何表现外,其余均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改变,以窦性心律不齐、窦缓、左室电压增高、T波改变及心律失常为主。大强度训练较易引起心律失常及T波改变,表现在冬训后比例上升,这种改变均为暂发性,于运动试验后消失。临床检查未获得任何阳性结果,属功能性。在二十七例窦缓中,我们遇到两例心率在50次/分以下,伴不良自我反应,本文明确指出应引起重视,注意与临床上不典型“病窦综合症”相鉴别,切不可轻易下结论。T波改变的特点大多表现在Ⅱ、Ⅲ、avF三导联,少数在V_5也有改变,T波出现的形式以平坦、双向及浅倒为主,不伴有ST段病理性转移,于剧烈活动后无恶化,自我反应良好,运动能力正常,仍属功能性。左室电压增高于冬训后反有下降。综上检查结果,在整个冬训期间没有发现心电图有病理性改变,没有发生心肌过劳现象。由此认为,我省冬训的运动量安排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力竭性跑台运动致大鼠心肌顿抑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反复力竭性跑台运动后不同时相心电图、心肌梗死面积和超微结构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运动性心肌顿抑现象存在的可能性。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2只,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简称对照组,n=6)和B组(反复力竭性运动组,简称运动组,n=16)。根据运动后心电图是否出现异常将B组分为B1组(心电异常组)和B2组(心电正常组)。测定运动前、运动后即刻、10min、20min、30min、1h、1.5h、2h、3h、6h、12h、24h的心电图;并于运动后24h进行左室前壁心肌坏死面积分析;电镜观察部分大鼠心电异常时及运动后24h左室前壁心肌纤维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B1组在运动后1~3h大鼠心电图出现J点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S波加深,R波逐渐减小,ST-T弓背上抬,一过性的病理性Q波等异常变化,至运动后24h时上述变化基本恢复正常;B2组运动前、后大鼠心电图无明显变化;A组、B1组和B2组的心肌坏死区比率分别为17.9%±14.95%、29.1%±13.91%、21.3%±11.47%,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1组心电出现明显异常时,心肌超微结构出现异常。而运动后24h时基本恢复正常。结论:反复力竭性跑台运动能诱发大鼠心脏心肌顿抑,证实存在着与临床缺氧缺血所致心肌顿抑相似的运动性心肌顿抑现象;心肌线粒体大面积损伤可能与心电图异常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心电图的改变是运动员机能状态和机体疲劳的表现。然而心电图改变有明显的项目特征。本文通过对364人次心电图的分析,探讨黑龙江省速滑运动员心电图变化特点及机能状态。其结果是:1.心率缓慢占多数,反映心脏功能较好。2.V_1T波绝大多数倒置是假性缺血性T波改变,属生理性的。3.S—T段Ⅰ、Ⅱ、V_3、V_5上移多见。4.T波时限男女均延长。5.Q—T间期延长属于正常变异。6.右束支不完全性传导阻滞多见。7.P波电压较低,T波、R波电压较高。8.本文见一例心电呈现Ⅰ°A—AB、Ⅱ°A—VB出现在大量中强训练中,队员呈现速度训练疲劳状态,经调整后Ⅱ°A—VB消失。  相似文献   

7.
研究运动员安静时和比赛后心电图的变化,这不仅是运动生理中一个理论性问题,而且在运动医学中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关于类似问题的研究,前人已作了一些工作: 1.长时间训练对心电图影响:—Tuttle研究48名大学生运动员在训练季节前和训练结束时的心电图,并未发现任何显著的变。Glasser研究193个运动员仅发现有4名QRS间期超过0.11 秒。krause发现运动员安静时T波较高。Miyama发现摔角运动的  相似文献   

8.
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运动疲劳后,胃电慢波、快波的频率、振幅和快波的发生率与运动前相比均有显著增高,其中慢波振幅达运动前的173%;快波振幅为运动前的208%;快波发生率为运动前的184%。虫草组大鼠发生疲劳的时间较对照组延长73%(从30±7分增加到52±9分),运动前和疲劳后胃电慢波、快波的振幅也明显增高(P<0.001),但变化规律与对照组相似。该研究说明运动对胃电活动有较好的良性增强效应,虫草能增强胃电活动并有明显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9.
1994年部分国家队运动员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4年参加日本广岛举办的第12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部分运动员的心电图进行分析,发现:(1)运动员组较非运动员组心电图异常发病率明显增高(83.51%,66.75%);(2)年龄越小,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3)心动过缓发病率达64.2%;(4)拳击、柔道、手球、曲棍球运动员心电图异常者较多。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华中师大体育系体操与长跑专项27名学生心电图的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体操专项学生在深吸气后的憋气时Ⅱ导联心电图T波高度不变;而长跑专项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的T波呈下降趋势。说明人体心脏在不同专项训练的作用下会产生顺应运动的代偿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通过EEG的测试,探讨青少年女子气手枪运动员不同环数击发前左、右颞区(T7和T8)、枕叶中线(Oz)、运动区(Cz)的α波功率和额叶中线(Fz)的θ波功率变化特征。研究发现:1)运动员在安静闭眼、睁眼状态下,左、右颞区(T7、T8)的α波功率值没有显著性差异;2)在击发前3s,运动员左颞区(T7)的α波功率值显著高于右颞区(T8)的值;3)在击发前3s,运动员枕叶中线(Oz)的α波脑电功率值呈上升趋势,其中,击发前倒数第3s的值显著低于倒数第2s的值;4)在击发前3s,运动员10环的额叶中线(Fz)θ波功率值显著高于8环的值。  相似文献   

12.
对参加24小时跑比赛的13名运动员进行体成分和心电的监测结果表明,赛后平均降重4.38±1.09kg,人均失水量约占体重的4.5%,呈中度脱水。比赛中最高心率未超过130次/分,心率增幅在65%以内,平均运动速度2.18米/秒,属低强度的耐力运动。心电图P波、QRS综合波和T波电压与赛前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提高,提示运动中心脏容量负荷增重。未见明显心肌缺血所致的心电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长期运动训练和急性运动的心脏保护作用及心电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运动预适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32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大组:间训模型组(n=8)、急性运动模型组和对照组(n=8),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急性间歇运动组仅进行急性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n=16)不运动,在心脏模型制备时对照组随机分成对照模型组(n=8)和对照假手术组(n=8).运动训练结束后,各组大鼠均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但对照假手术组只开胸穿线而不结扎.缺血/再灌注过程实行全程心电监控,缺血30 min、再灌注40 min后,测定血清心肌酶.结果:经间歇运动训练和急性间歇运动处理的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心肌酶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或P<0.01);缺血30 min及再灌注40 min间歇运动训练组心电图ST段、T波面积和QT间期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或P<0.01);再灌注40min急性间歇运动组心电图ST段、T波和QT间期明显低于对照模型组(P<0.05).结论:长期间歇运动训练产生心肌抗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急性运动主要产生抗心脏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运动训练后1小时和次日心电图T波的变化,结合心电图其它指标进行积分加权法分析,参照运动员自我监督指标,进行量化标准监测。在速滑运动员赛前训练中实际运用,证明此方法是既简便、又准确的运动性疲劳监测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百色地区业余体校少年运动员125名和本地区普通中小学生227名进行心电图对照比较分析,对照结果表明,心率、QRS时限、Q—T间期、T波电压、Rv_5+Sv_1和RV_1+Sv_5差别有高度的显著性(P<0.01)。P波时限、P波电压、P一R间期基本近似(P>0.05)。这对于探讨和了解我地区少数民族业余体校少年运动员和同龄组健康少年心电图变化差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大鼠急性长时间力竭运动后不同时相心电图、心音图和心肌梗死面积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心电和心音信号在运动性心肌顿抑 评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22只,体重(238.30±13.44)g,随机分为对照组(C,n=6)和运动组(E,n=16)。E组大鼠于跑台以21 m/ min,+10°坡运动至力竭,监测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至24 h的心电图和心音图,于运动后24 h进行左室前壁心肌坏死面积分析,根据是否出现运动后 心电异常将E组大鼠分为心肌顿抑组(ES)和非心肌顿抑组(NES),比较各组心电、心音指标差异。结果:ES组在运动后1.5~3 h大鼠心电图T波和心 音图S1幅值与运动前相比出现明显下降,且与同时相NES组相比有显著性降低,至运动后24 h时上述变化基本恢复正常;NES组运动前后T波和S1 幅值无明显变化;ES和NES组运动后心率均出现显著上升,2组间无显著差异;ES和NES组运动后心音图S1/S2与运动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组间 亦无显著差异。C组、ES组和NES组的心肌坏死区比率分别为17.9%±14.95%、29.1%%±13.91%和21.3%±11.47%,两两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结论:心电图T波幅值和心音图S1幅值可作为评定运动性心肌顿抑的有效指标,其反应的运动性心肌功能障碍主要发生在1.5~3 h之间;心率 和心音图S1/S2不是评定运动性心肌顿抑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次力竭性运动诱发的大鼠运动后可逆性缺血损伤样心电变化与能量代谢障碍的关联性。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 为对照组(A组)与运动组(B组),B组又随机分为运动后2 h组(B1组)和运动后24 h组(B2组)。B组大鼠进行一次力竭性跑台运动,并记录运动前、0 min(运动后即刻)、10 min、20 min、30 min、1 h、1.5 h、2 h、3 h、6 h、12 h、24 h时心电图。高效液相色谱仪法观察大鼠心肌ATP含量变化,观察细胞膜 Na+-K+-ATPase与Ca2+-ATPase活性变化,观察各组大鼠左室前壁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运动结束一段时间后,大鼠心电图出现J点上抬或 下移,T波高耸或低平,ST-T段弓背上抬及病理性Q波、J点、T波值变化幅度在运动后30 min~3 h内显著加大,但均为可逆性。运动后2 h时,心肌 ATP含量及细胞膜Na+-K+-ATPase、Ca2+-ATPase活性明显下降,心肌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大面积损伤;运动后24 h时,上述异常变化均有 不同程度恢复。结论:一次力竭性运动可诱发大鼠运动后出现可逆性缺血损伤样心电变化,可能与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意在探讨以80%Vo_(2max)运动至力竭后,女子血浆雌二醇(E_2)、醛固酮(A)和促甲状腺素(TSH)的变化及其性别差异。本文对55名受试者(男28名,女27名)进行了渐增负荷实验(测定、Vo_(2max)和无氧阈)与固定负荷实验(测定运动持续时间及激素变化)。结果显示:女子Vo_(2max)明显低于男子(p<0.05),但以80%Vo_(2max)运动至力竭,女子运动持续时间较长(p<0.05),其血浆E_2、A和TSH均明显增高(p<0.05),男子则变化不明显(p>0.05)。可以说明:以相同强度运动时,女子运动持续时间较长,E_2、A与TSH对运动的反应较男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检了18例少年女子游泳运动员负荷运动前后的心电图.比较分析发现,负荷运动后以Ⅱ导联为准,心率明显虽快;PQ间期缩短;ST段抬高;R波振幅降低;QRS时限缩短;QT间期缩短;T波电压升高;运动以后少数有心律不齐出现。提示负荷运动对心电图有一定的影响,可作选材参考。  相似文献   

20.
运动员心电图胸前导联高尖T波的出现是长期运动刺激使心脏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表现,心电图追踪观察分析是医务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