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教版三下《冷与热》中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是将加热前的铜球与加热后的铜球是否能套过铁环来说明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从而得出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笔者认为,此实验在操作过程中固定架的稳定性较差,且不能以铜球的一个实验来说明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我制作了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1制作方法如图1所示,先用木板搭成一个固定台,并在固定台上安装一个带有音乐和灯光的电路板;然后用两根35cm长的铁棒搭成一个固定架,固定架上装有螺丝,可固定铜棒、铁棒等可加热的固体,并在固定的两段固体之间留有一张纸条厚度的…  相似文献   

2.
简单易懂的气体热胀冷缩演示实验四川井研县电教站雷安良小学自然第一册“热胀冷缩”一课中,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因为气体是一种看不见的物体,如不通过实验,学生对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不易理解,达不到教学目地。笔者采用了下面的实验装置进...  相似文献   

3.
两则自制教具乔辉(山西太原市南郊区姚村小学)一、简易可调固体热服冷缩演示器“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般常用“金属球团体热胀冷缩演示器”。该仪器灵敏度高。但也经常因使用时间长或保养不好而失灵,有时没加热金属球也不能从金属圈中落下,有时热胀后还能从金属圈中...  相似文献   

4.
1 制作背景 在小学科学课四年级“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变化的现象,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变化往往不明显,同时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在做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  相似文献   

5.
1制作背景在小学科学课四年级“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气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明显,学生也可以比较容易地观察到变化的现象,而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变化往往不明显,同时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老师们在做固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时,一般采用两种实验方法。①“金属热胀球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看到结果,约需一分钟的时间,同时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只是金属球加热以后不能通过金属圈,而金属球到底有没有变化,学生很难用眼睛观察到;②酒精槽加热金属棒的金属线胀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虽然学生可以看到金属棒的细小变化,但是实验需要十几分钟或更长的时…  相似文献   

6.
为了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第九课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将其先后置于盛有热水和冷水的容器中,塑料管里的液面会发生变化(上升和下降),从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而拓展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小学自然关于物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的探究 ,共安排了两篇课文 ,并设计了二则实验———关于气体的热胀冷缩和固体的热胀冷缩。在教学中 ,关于固体的热胀冷缩的实验 ,实验室缺少器材 ,而气体热胀冷缩实验现象不太明显 ,学生不容易体验到它们的变化。为此我通过自制教具、改进实验装置 ,使两个实验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自制教具 ,改进固体的热胀冷缩实验(1 )制作材料木板 (1 6cm× 1 7cm× 1cm ) ,小木块 2根 (2cm×1 5cm× 1 3cm) ,铜线 (BV42 长 1 5cm) ,导线 ,金属片 ,透明胶布 ,螺纹钉 ,扬声器 (最好选用音乐…  相似文献   

8.
六年制小学自然教材第十册《物体的热胀冷缩(二 )》。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引导学生利用平底烧瓶与带玻璃管的胶塞来做实验。以前的设计方案是将带胶塞的玻璃管上端蘸一下水 ,插入烧瓶口 ,拧紧胶塞 ,玻璃管内就有一小段液柱。把烧瓶放入热水中 ,使内部空气受热 ,慢慢地就会发现小液柱往上升。把烧瓶放入凉水中 ,使其内部空气受冷 ,发现小液柱会往下降 ,说明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利用水滴充当密封材料 ,并通过小液柱上升、下降 ,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是这一实…  相似文献   

9.
一、简易金属线胀演示器 1.目的:教师在给学生演示固体的热胀冷缩时,在往都是用金属球做体胀演示,用金属棒做线胀演示,由于固体的热胀系数一般都很小,做一个实验往往要花很长时间,这对仅仅只有45分钟的课堂来说是比较可惜的。能不能改变实验方法,减少实验的时间,从而加大实验的密度呢?基于这种思想,我研制了“简易金属线胀演示器”,它结构简单,课堂上只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将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演示好几遍,而且可以和金属球体膨胀实验一起进行。在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球的同时,就可以做金属线胀演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证明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小学自然教材第九册第九课设计了如图 1所示的实验 ,将其先后置于盛有热水和冷水的容器中 ,塑料管里的液面会发生变化 (上升和下降 ) ,从而证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进而拓展到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图 1这是一个容易操作的实验 ,多年的教学也没有出现什么问题。可是 ,在一次推门课上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上课了 ,在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该实验后 ,教师便让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上述实验装置自己动手实验探究 ,随后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满以为会很顺利地得出结论 ,没想到结果却出乎意外 ,有学生汇报说将该装置…  相似文献   

11.
在初中物理课本“温度计”一节中,有这样一段:“家庭和物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煤油等液体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有些爱动脑筋思维活跃的学生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水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为什么不用水来做温度计?用水的成本低,容易加颜色便于观察。”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向学生解释,不知是否恰当,请同仁们斧正。  相似文献   

12.
对“喷泉”器的改进徐正文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沂北小学“喷泉”实验能形象直观地证明“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但此实验在农村小学却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身边的一些...  相似文献   

13.
Cu与浓H2SO4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是用来说明浓H2SO4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与稀H2SO4的性质有着本质的不同。我们按全国统编全日制普通化学教材和江苏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的实验操作,得不到蓝色溶液,而是出现异常现象,即有大量黑色物质生成且试管底部有白色固体。而按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的实验操作(将铜片换成粗铜丝),没有黑色物质生成,溶液呈蓝色。  相似文献   

14.
准备 :矿泉水瓶、橡皮塞、温度计、塑料管、冷、热毛巾制作 :1 将橡皮塞打两个孔 ,分别插入温度计和塑料管。2 再将橡皮塞插入空瓶中。 (各孔需密封好 )。 (如图 1 )3 塑料管中滴一滴带颜色水珠。操作 :1 观察此时温度及水位。2 用热毛巾敷在瓶壁上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未敷前比较。3 改用冷毛巾敷瓶 ,观察温度及水位变化及结果 ,与前次结果比较。效果 :此实验学生可以直接看到温度与水位之间的变化情况及关系 ,从而得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性质。此实验最大优点在于直观地观察到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关于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相似文献   

15.
一、氯化铵受热分解实验的改进给试管里的氯化铵晶体加热,在试管上部内壁出现白色晶体,就凭上述现象说明氯化铵受热分解产生氨气和氯化氢气体,学生不易置信,甚至有把这一现象跟加热固体碘产生的“升华”现象相混淆.因此改用弯曲玻璃管,两端各用固体药品,分别吸收掉一种气体,从而检验出另一种气体.这样做,实验效果比较满意,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小经验     
小经验杭州第六中学刘晓石高二有机化学中有一个学生分组实验:甲烷的实验室制法。由于该实验是将碱石灰(即固体氢氧化钠与生石灰的混和物)和无水醋酸钠放进大试管内加热,往往在实验结束时,由于强碱的强腐蚀性,大试管因严重变形而报废。(即使试管不变形但洗涤也是很...  相似文献   

17.
初中自然科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作用,一般用两个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一个用来单独加热氯酸钾,另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现对此实验改进如下,以增加对比性。  相似文献   

18.
初中自然科学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为了说明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加快氯酸钾的分解作用,一般用两个演示实验进行对比,一个用来单独加热氯酸钾,另一个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根据不同要求进行学生分组对比实验。现对此实验改进如下,以增加对比性。  相似文献   

19.
在初中《化学》‘铁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中 ,铁和硫反应是一个必做实验 ,其实验装置及操作是 :1 磁铁吸引还原铁粉 ;2 铁粉与硫粉按质量比 3∶2混合均匀后铺于石棉网上 ;3 用一玻璃棒 ,将其一端在酒精灯加热烧红后迅速插入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中 ,铁粉与硫粉即发生反应 ;4 待生成物冷却后再用磁铁靠近产物。 (理论上应观察到的现象 :用红热的玻璃棒点燃铁粉与硫粉的混合物 ,看到铁和硫立即反应并放热 ,呈红热状态 ,红热部分逐渐扩大到全部 ,最后得到黑色的固体 ;反应前铁粉可被磁铁吸引 ,反应后生成的黑色的固体不能被磁铁吸引。此实验的…  相似文献   

20.
加热新制的Cu(OH)2至80℃时应该就可以使其脱水生成黑色的CuO,但是在制备CuO的实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第一册》学生实验一)中部分同学加热Cu(OH)2的悬浊液时,始终未出现变黑的现象,甚至水蒸干后,蓝色固体也不变黑。这是为什么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