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2.
北京电视台第一套节目,3月4日-18日在新闻联播之后,陆续播放了一组反映北京改革发展面貌的“今日话题”系列节目,《北京2001·××篇》共15集,这是一部非常好的专题片:一是全面反映了北京2001年的改革发展情况和精神风貌,其中包括经济篇、科技篇、体育篇、法制篇、精神文明篇、文化篇、城市建设篇、人大篇、农业篇、党的建设篇、市民生活篇  相似文献   

3.
我说的“快——慢——快”三个字,既不是物理运动,又不是化学变化,而是通讯员提高写稿质量经过的三个阶段。“快是糠头慢是米”下面是两个通讯员的对话: 甲:“为了抢时间,我两个月写了二十篇稿子,有时候,前一篇正在途中走,后一篇又投邮筒中,结果电台播一篇,报纸登一篇,一共用了两篇。”乙:“我两个月写了五篇,被采用四篇。”  相似文献   

4.
一字之差     
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劳动和革命》,今年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将军和儿子》。这两篇通讯都是人民日报转载别的报纸的。前一篇的原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看到一张某市委机关报,第四版下半版除登广告共发了7篇消息,其中5篇短新闻有4篇是以“为了什么”而开头的,此开头犯了新闻导语写作之大忌,在县级广播站也很难发出来。另两篇,一篇文不对题,一篇  相似文献   

6.
2004年和2006年度,《苏州日报》各有一篇消息稿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篇是《昆山农民刷卡看病》,一篇是《50万外来打工者参加苏州五大保险和本地人一样享受失业保险》。这两篇报道有着一个  相似文献   

7.
报刊评论员文章是新闻评论中常用的一种文体,是仅次于社论的重头评论。目前报刊上的社论数量偏少,评论员文章则有日渐增多愈显重要的发展趋势。仅以1990年12月份的《人民日报》和《北京日报》为例,前者只发表一篇社论,而本报评论员文章则是十二篇,另有短评七篇;后者发表三篇评论员文章,七篇短评,社论一篇没有。在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和改善言论工作的形势下,面对评论员  相似文献   

8.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话动期间, 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  相似文献   

9.
梁玉川 《新闻爱好者》2011,(24):111-112
一篇好文章并非是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也并非是一篇好文章。写文章靠的是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而电视解说词既需要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又需要生活真实、心理真实、哲理真实的画面思维,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这里,笔者就电视记者对画面和文字的运用,以及在运用中的思维方法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梁玉川 《新闻爱好者》2011,(12):110-110
一篇好文章并非是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一篇好的电视解说词也并非是一篇好文章。写文章靠的是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而电视解说词既需要表情达意的文字思维,又需要生活真实、心理真实、哲理真实的画面思维.是文字与画面的有机结合。这里,笔者就电视记者对画面和文字的运用,以及在运用中的思维方法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下面刊登的四个材料,是转载北京日报业务刊物上的。一篇是北京大兴县礼贤公社礼贤第七队科技小组组长郭清荣写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种好棉花》;一篇是北京日报记者改写后的稿《千斤担子不觉重》;一篇是北京日报记者写的《棉花姑娘》;一篇是北京门头沟区清水公社达摩庄大队部分社员座谈的发言记录。  相似文献   

12.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活动期间,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遭到可悲的命运?分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是选题不当。  相似文献   

13.
一家报纸在一个星期内,刊登了两篇新闻报道。一篇的内容是表扬某大学的一位领导同志,几次将组织上按照有关规定分配给他的住宅让出去,甘居陋室;另一篇呢,说的是另一所大学的领导,责令四位科以上的干部将不该占为己有的住宅退出来,重新分配。读完这两篇报道,人们只要仔细思忖,是可以议论一番的。  相似文献   

14.
3月22日,《宿迁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了报道同一个会议的两篇稿件:一篇是会议消息《我市召开市直机关干部轮岗兴业大会》,另一篇是大会侧记《今天台上,他们是主角》。  相似文献   

15.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16.
《古城焰火,百年奇观》(见陕报1990年10月13日1版)这篇消息见报后,我社许多同志都反映写得很出色。一位副总编还专门写了评语张贴在评报栏里。这篇消息是记者亲身观看了焰火表演之后写的,因而可以说是一篇精采的现场新闻;从表现手法上看,也可以说是一篇成功的新闻特写;从笔法技巧上看,又可以说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尽览全篇,这篇作品至少有三个特点:优美的散文笔法;独到的布局谋篇;浓郁的现场实感。  相似文献   

17.
“系列”,指的是近年来报纸上出现的所谓“系列报道”,一个专题之一之二之三之四地那么“报道”下去,少则四五篇,多的竞有十篇二十篇的。用绳子一穿,一串,一系,的确可以成为一“列”的。 据说系列报道有许多好处,其一是可以把道理说透,把事情说深,把背景说清楚。比如说工业,写它十篇,一篇一篇娓娓道来,无疑是个小型展示会了。这个特长,平心而论,应当说是不错的。正因为如此,系列报道在有些时候有些情况下使用,的确会产生很好的“系列效应”,形成强大的宣传阵势,起到很好  相似文献   

18.
稿子寄给谁?     
稿子寄给谁?吕志强稿子寄给熟悉的编辑好,还是寄给不熟悉的有关责任编辑好?一些通讯员或许会不加思索地脱口而出:那还用问,肯定是寄给前者好。其实,不尽然。最近,我有两篇稿子,一篇是近4000字的金融学术论文,一篇是千字散文。前篇寄给北京一大报熟悉的副总编...  相似文献   

19.
我和河南日报《生活周刊》相识是在1985年10月。当时我给她寄了两篇小稿,一篇叫(?)她为什么哭得那样伤心(?),一篇是(?)不要彩礼的姑娘》。半个月过去,我意外地收到(?)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闻学会编辑的新闻学研究丛书第一种《马列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陈力丹编著),共收入马恩列斯的新闻论著190篇,其中106篇是同类业务书籍未曾收入的,17篇是近年来新发表的。是一本通俗读物,也是一本专门探讨马列主义新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