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纪之交的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学概论自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的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学概论自序张立文现代中国文化面临着三方面的挑战:一是人类共同的五大冲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不同文明间)的挑战;二是西方文化的挑战;三是现代化的挑战。回应此三大挑战的最佳、最优化的文化选择,便是和合学...  相似文献   

2.
引言 现代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的一种适应体系,它涉及人类的三种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心理上的关系.丧葬礼仪作为每个民族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即文化的一部分,它也是伴随着人类对生活的适应而产生的,是每个民族独具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4.
一说起“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文明”。在一般人看来,“文化”就是识字撰文,其实不然。从1871年至1951年间中外学者对“文化”一词作过164条定义,时至今日,没有一条被世人所共认。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观念形态和不同的文化。一般“文化偏在内,属于精神方面。文明偏在外,属于物质方面”(《中国文化史导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科技进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这是理解文化与文明区别的重要尺度之一。哲学的基础是文化,而文化的基础是经济,无论那个时代的文化,都必须与当时的政治与经济相适应。历史和现实…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当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各种文化相互冲突的过程。这种文化现象往往表现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种是内部冲突.即民族文化内部传统文化、统治文化与本系统自生的新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种是外部冲突,即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冲突。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是相又寸的,但这两种文化冲突往往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同现代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6.
筷子·刀叉·手抓饭和其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这大概是一个人类公认的法则。然而,仅在如何食的问题下,便有三个基本的选择答案:筷子、刀叉和手抓饭。还是让我们看看文明的地图,使用筷子的是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越南和东南亚的部分地区;东、西欧洲及南北美洲基本上是刀叉的世界;其余的,则基本上是以手进食。《文明的冲突》一书的作者萨缪尔·亨廷顿老先生认为,文明分野的基准是宗教,依此他将世界划分为数个文明:儒教文明、基督教(含基督教、天主教和东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这是他谈论最多的三个主要文明。他认为,这些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对立;这些文明对立,…  相似文献   

7.
蒙培元 《寻根》2003,(6):16-20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文先生说过:“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见《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16日,胡祖尧文)这真是一个远见卓识。这不是因为他说了孔子的好话,能激发中国人的“自尊心”,而是因为,他看到当前人类的问题所在,从文化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但是,究竟怎样理解孔子的智慧?这倒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从根源上说,由孔子所开创的中国文化的智慧,不是别的,就是“究天人之际”的问题,其基本的思维模式则是“天人合一”。这样一种独特的智慧,正是从孔子开始的,并且形成了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8.
借用现代文化人类学的观点,一种民族艺术的成熟要求对人、社会、自然的阐释和描绘能用"本我族类的眼光"。而这种文化样式能在"他者的目光"中成为研究人类文化创造力的范本。CCTV制作展播的《中国油画人  相似文献   

9.
为学者画像     
张柠 《东方文化》2000,(3):65-68
蒙田(1533-1592)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随笔中有大量的引,几乎引遍了古代希腊罗马先贤圣哲的言论,显示出惊人的博学。因此,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大学。一位批评说:“《随笔集》描绘了蒙田深刻的‘自我’,它已成为人类明的象征,是世界各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是那些依然相信人类尊严的人永久而普遍的读物。”  相似文献   

10.
薛琳 《大理文化》2003,(3):55-56
史称"江南大儒"的钱邦芑,晚明选贡,江苏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他的始祖钱俶是五代的吴越王,立国江南,传三世四王,保有江南之地将近百年,与五代相终始.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进北京城,崇祯帝朱由检自缢身亡,明朝灭亡.是年五月,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以次年(公元1645年)为弘光元年.不到一年,清军攻陷南京城,福王被俘杀害于北京,在南方具有民族气节的明朝官吏,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在福建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称帝,建元隆武.  相似文献   

11.
意大利艺术家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几乎是单枪匹马地创作出了巴洛克全盛时期的雕塑品。他的建筑艺术虽然较为保守,但他仍然居于十七世纪三、四位大建筑家之列。1598年12月7日,吉安·洛伦佐·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出生在那不勒斯。他的母亲是那不勒斯人,父亲彼得罗是佛罗伦萨人,他亲自将贝尔尼尼培养成一位雕塑家。但贝尔尼尼却  相似文献   

12.
当中国人开始用西方人的技术画画,同样地西方人学习中国画技法的时候,彼此面临的挑战均是避免模仿或抄袭对方的某种样式。作为艺术家,无论其国籍、所用媒介抑或艺术样式,竭力表达的都是作者内心的真实和看待世界的观点。其间,便是一个自我定义的过程。韩绍光成功地在西方绘画工具和独特的中国意识之间创造了一种聚合效应,他机敏灵活地游行于抽象与具象之间,通过对于诸多文化元素的组合,成功揭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和谐与冲突,表达自己的提炼与洞察;进而,以作品彰显其表现手法的原创性和深度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3.
许海娜 《世界文化》2012,(11):28-30
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被称为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深刻的作家之一。他所处的19世纪俄罗斯是一个“成问题的时代”:传统的东正教文化信仰正在衰落,新的建立在自然科学充分发展基础上的理性尚未成熟。在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的文化语境下,当时俄罗斯人普遍面临着一场生命神圣性逐渐消解的精神危机。陀氏以知识分子特有的担当,用文学创作肩负起为人类灵魂寻求出路的重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在菩与恶、罪与罚的撕扯中历经磨难并最终复归神圣的“人神”形象,并通过他们传达了作者为人的拯救而“重建生命神圣性”的创作理念,也揭示了神圣对人类精神的意义,这对我们21世纪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有着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红月亮》     
青年奥雷斯特.卡马拉诺是某有权势的卡莫拉帮派的后裔.作为法庭的合作人,他正在法官面前做证,讲述他成为他那个团伙中最后一个幸存者的经历.一个长长的闪回镜头从卡莫拉帮派之间为争夺地盘的械斗开始:奥雷斯特的父亲阿梅里戈在一场可怕的血腥冲突中得胜归来,但是他失去了一个女儿.在父亲安托尼诺面前,阿梅里戈吹嘘着自己的胜利.而其父安托尼诺正是某卡莫拉帮派的头目.  相似文献   

15.
一 杜维明教授在他最近论文化中国的论文中认为所谓“文化中国”(Cultural China)可以看成是三个象徵世界(symbolic universe)在交互作用,这三个象徵世界分别是以华人为居民主体的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四地所构成的“第一实体”;以海外各地侨居的华人为“第二实体”;以及以学者、知识份子、自由作家、记者等观念中所构成的“第三实体”(杜维明,1990,1991)。杜先生所  相似文献   

16.
《白鹿原》在对民族历史勾画中深藏着儒家文化内蕴,其中不乏对儒家文化道德性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又不可避免地与人类生存自然性产生冲突。这种既对儒家文化道德性认同,又追求人类生存自然性的纠结在主人公白嘉轩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以《白鹿原》的主要人物白嘉轩为切人点,浅析儒家文化道德性与人类生存自然性的纠结冲突。  相似文献   

17.
林夏 《寻根》2021,(1):64-65
胡(钁)(1840-1910),字菊邻,浙江石门人.1905年,他应友人杨见心之请刻的“硬黄一卷写兰亭”,边款中的文字与图像结合为一体,堪称佳作. 印文“硬黄一卷写兰亭”,出自陆游《山居戏题》中“硬黄一卷学兰亭”句,改了一字.兰亭,指《兰亭集序》.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书法家王羲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与文人好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史与文化史两个方面对宫廷收藏的意义与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皇家收藏是人类收藏行为的极致反映,清宫收藏在文化总体特征上表现为封建集权制社会的文化神秘主义和专制主义.但就一般情形而言,不同类型的收藏品又蕴含特定的意义,由此可将清官收藏分解为:古礼器(青铜器与玉器)、士大夫逸品(书画、瓷器、文房用具、古书、杂项)两个类别,它们均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四十岁后才成为短篇和长篇小说作家。他象在他之前的西奥多·德莱塞一样,也与美国文学的典雅传统决裂而转向自然主义。他是第一个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探讨他小说中人物的动机和挫折的作家,因而一直被称为美国“心理作家”的鼻祖。安德森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许多作家影响极大,特别是海明威和福克纳。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美国中西部俄亥俄州的一个乡村。他弟兄七人,父亲是一个穷苦的工人。后来他父亲抛弃了自己的家庭。当安德森还是个孩子时,他父亲把家搬到一个阴沉的工业小镇。在那里,年轻的安德森觉得无论在感情上还是文化上都是与世隔绝的;这种感受为他后来对人类在工业文明中的“机械化”持严厉的批评态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贾平凹的小说不仅着力于批判现代都市文明,同时也不吝于对传统乡村文化进行自我否定。他擅长把客观化的文本书写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将传统与现代的激烈冲突与碰撞抽剥出来,在叹惜和留恋传统文化美好消失的同时,不忘批判农民人性中的劣根性;在认识到都市现代文明的进步性的同时,却又满怀着对城市文化侵蚀传统农耕文化的这个现代性文明进程的深切忧虑与反思,呈现出在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个人冲突、融合与突围。在贾平凹的小说《带灯》中,虽然大多论者皆致意于贾平凹对底层乡村政治现实书写的当下意义,然而笔者认为,《带灯》一文仍然延续了贾氏的这种文化冲突与突围的写作传统,也试图从这个视角来对小说作个人阐释的努力,以便丰富对这部小说的读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