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的“突转”和“发现”“有机整体论”“可然律和必然律”“结”与“解”等概念,实际上蕴含着西方最早的、相对成熟的悲剧冲突理论的基本原理,这一判断依据其对立统一哲学思想。虽然亚里士多德没有用矛盾分析悲剧,但是其《诗学》中的对立统一思想亦有迹可循。立足亚里士多德对立统一哲学思想,从悲剧效果出发,可以发现基于摹仿的行为冲突和情节冲突、冲突的“和解”等悲剧冲突理论。再对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源头进行复归,得以窥见黑格尔对亚里士多德悲剧冲突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文艺复兴”时期所谓“发现了人”开始,在西方,人的问题便成了哲学家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出现了以人作为自己研究出发点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过程中,对以往人的学说,特别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性地分析研究,摒弃了费尔巴哈等人的那种把人只是当做纯粹自然的生物学的、超阶级和超时代的抽象的人,而不是当做在现实历史中行动着的具体的人的错误理论,创立了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人的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同志从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悲剧理论的童年时代,亚里士多德便提出了系统化的悲剧理论,为悲剧下了明确的定义,分析了悲剧的产生与作用。对于悲剧情节发展的根源,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过失说”,悲剧故事的展开和悲剧人物的结局,其原因并不在于上天早已安排的命运,而是悲剧人物本身的行为过失所致。文章从悲剧人物“过失说”提出的背景,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人物性格的缺失和“过失说”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亚里士多德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4.
巢郦君 《文教资料》2008,(34):10-12
<窦娥冤>是元杂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在西方也广受青睐.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他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莫定了基础.本文先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窦娥冤>进行了简单的了解,然后从<窦娥冤>情节的严肃、完整、有机组成、结局及效果等方面来分析中国经典悲剧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交汇点和融合处.  相似文献   

5.
蒙丽芳 《海外英语》2014,(19):176-177
亚里士多德和尼采在不同时期给西方文明留下了理论著作和文化财富,分别在《诗学》和《悲剧的诞生》中阐述了各自的悲剧理论。试从理论派别、理论核心和理论联系等角度对其悲剧观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他们在悲剧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奥尼尔作为美国戏剧史上一位最重要的剧作家,其作品既继承了西方悲剧传统,又体现了较强的现代意识。本文拟从分析奥尼尔剧作出发,探讨西方现代悲剧的特点。论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从整体上概述西方悲剧的发展脉络: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到文艺复兴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性格悲剧,再到现代的心理悲剧;第二部分具体分析奥尼尔的戏剧中所体现出的西方现代悲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亚里士多德和尼采在不同时期给西方文明留下了理论著作和文化财富,分别在《诗学》和《悲剧的诞生》中阐述了各自的悲剧理论。试从理论派别、理论核心和理论联系等角度对其悲剧观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他们在悲剧发展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何小平  曾艳 《文教资料》2007,(19):73-77
汤显祖的《牡丹亭》系明代传奇,其戏剧情节中的喜剧穿插和喜剧结尾形式,根据西方的戏剧理论解读,极易被人误读为喜剧或者正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典悲剧理论与西方悲剧的差异,依据中国古典悲剧的“苦乐相乘”、“悲喜交错”的民族特色的审美风格,对该剧的情节结构中喜剧穿插、喜剧结尾的悲剧内核、悲剧意蕴、悲剧效果史、悲美的语言色彩和作者的悲剧创作理念进行分析解读,以对《牡丹亭》的悲剧审美形态重新进行界定。  相似文献   

9.
“悲剧”概念,在古希腊产生于戏剧批评.它作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最早是由亚理士多德建立起来的,并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亚氏之后,经过中世纪直到近代,西方美学史上继续发挥、建树这一理论的美学家、文艺批评家不胜枚举,使悲剧理论不断地充实、丰富与发展,并且在文学艺术上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东方的主要风格.悲剧理论在中国的产生、发展情形如何呢?笔者认为,中国的悲剧理论是近代历史的产物,是对西方悲剧观念的“引进”与运用,即以西方的悲剧观念观察(批评)中国的文艺实践的产物,也许正是因为它不是土生土长的,总是没有在中国的社会心理中牢固地树立起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经受不了悲剧的刺激,而习惯于皆大欢喜的“大团圆”.  相似文献   

10.
沙子龙是老舍短篇小说《断魂枪》的主人公,小说通过叙述一位武林镖师江湖生涯的中断,暗含了一种悲怆的人生际遇,无情的时代更迭使得陷落于时间进程中的“人”,正经历着一种无可逃脱的悲剧性生命体验。本文从老舍创作特点出发,通过对沙子龙悲剧身份的定位,对其悲剧精神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老舍在悲剧写作方面体现出的市民文化精神本质的揭示与守望。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频仍。这时期,由于西学东渐,西方“悲剧”概念传入,戏曲改良论注意到悲剧的效果,认为悲剧能充分体现他们的慨时忧国精神,于是提出各种关于悲剧的理论以弘扬悲剧。但是,在戏曲改良论那里,悲剧仅仅成了批判传统戏曲的理论工具。他们并不试图用它来解读中国传统戏曲,而仅仅将其作为鼓吹戏曲改良的艺术与关学依据,因此主要从戏剧的特定形态上来论述悲剧。王国维则不同,他从悲剧美学角度出发,解剖“悲剧”命题,揭示中国传统戏曲有无悲剧,从而说明中国传统戏曲有自己独特的悲剧审美形态。在弘扬悲剧的气氛下,这个时期,以悲剧为结局的作品大量出现,在改良戏曲中所占比例甚高。尽管其中众多作品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悲剧。但是它们的大量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与读的审美意识与审美习惯。改良戏曲所表现出来的这些新的结局模式,是当时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与维新变法以至民主革命思想的艺术反映,代表着新时代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悲剧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美学家朱光潜甚至认为“对人类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都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西方悲剧这种文学体裁几乎是中国所没有的。”[1] 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人”才一改沉默的历史,浮出历史地表,开始了“心灵的探寻”和“艰难的选择”,中国文学也才有了书写悲剧的历史。曹禺作为深受五四文学传统影响的作家,不被三十年代文坛的主导理论所局限,没有使他的作品变为控诉书、宣传稿,而是大胆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他个人但不又不完全属于个人的悲剧世界。他把悲剧意识当作文化选择贯…  相似文献   

13.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文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文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残酷时代里的悲剧。我们在为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谢海玲 《海外英语》2011,(3):191-192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他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一些理论不只适用于戏剧,小说也有与之相通之处。《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的一部社会悲剧,该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中三个方面,情节,人物,效果来分析,揭示主人公不可逃脱的悲剧命运,悲剧形成的原因,以及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5.
戏剧作品《阴谋与爱情》是德国作家席勒的代表作之一,可以从所展现的费迪南、露易丝二人的爱情悲剧主题出发,结合他的理论著作,讨论席勒的创作思想与理念中的“道德”与“悲剧”的关系,从而研究“道德”在戏剧人物形象与情节中起到的内部影响与推进作用,并对整部作品的悲剧形成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并结合“道德”与“自然”两组目的性的对立,对作者笔下的激烈冲突与矛盾,有一个全新的把握与理解,最终得以探究“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青年席勒独具匠心的文艺思想,与饱满鲜活的创作激情。  相似文献   

16.
“多余人”形象的出现,是世界学史上特有的现象。“多余人”随着贵族革命运动的开始而出现在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几经变度,继而又随着贵族革命的终结而销声匿迹,寿终正寝。于此,从学和史学的双重角度多视角地分析和论述了“多余人”的悲剧,是时供的悲剧,是残酷时代时原悲剧。我们在这悲剧而感叹时,也从历史反思的角度,对他们及其时代有了一个本质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悲剧,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于悲剧的理解长期以来存在着严重分歧。这种分歧单从理论上争论是不能解决的,因为悲剧不仅有理论问题,也有实践问题,更有源泉问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探讨生活悲剧和艺术悲剧的关系,正确地解释悲剧在社会主义时代存在的原因及其发展的远景。本文拟侧重从艺术悲剧和生活悲剧的关系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作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代,在动乱与繁荣之中前进,文学领域也出现百家争鸣这一空前盛况。先秦诸子百家凭借自成一家的学说彼此争锋,在文学历史上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受其推动,此时的文学观念也由最开始的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先秦文学观念,也影响着后世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本文将从先秦时期的文学发展出发,以“文”字的“文饰”意为代表,对其含义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学观念对于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所表征的悲剧观念、革命观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反应和情感结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现实革命行动的必然性、革命目标的绝对性、革命信仰的不可磨灭性和革命行动过程的悲剧性;在文学批评层面,他通过布莱希特探寻现代悲剧意识与未来的革命形式,认为革命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形式的构造张力来突显当代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本质,激起人们的悲剧意识和革命观念。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了对现代社会悲剧观念转型之际的重要理论构想,为转型时期的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20.
悲剧理论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生存哲学的视角对“临界境况”中人的生存悲剧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阐明了悲剧与“生存”、“密码”、“真理”之间的内在关联。他认为悲剧是生存的基本底色,悲剧诞生于悲剧主人公追寻真理的失败,从而把悲剧艺术阐释为领悟“大全”的重要“密码”。其悲剧理论综合地继承成了亚里士多德以来的文本阐释和尼采等人的生存论分析,具有独特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