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学迄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 ,它既继承了传统古典文学的批评方法———如旧红学索隐派、评点派 ,新红学考据派乃至当代作家王蒙的《红楼启示录》等 ,又具有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接纳性和包容性———从 1 90 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到当代文艺理论家李吉力的《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论〈红楼梦〉》。九十年代红学研究领地具有的这种容纳古今 ,涵摄中外的现代意识和宏观策略对建设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也大有裨益。本文拟对王蒙和李吉力的批评文本进行比较并以期二十一世纪的人们对红学乃至当代文艺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蒙,中国知识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五十年代以《青春万岁》和《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闻名于世,也因此被打成右派,七十年代末复出后成为文学界的“领头羊”,八十年代做文化部长,九十年代初,别人都不知道谈什么,“但王蒙仍在从容不迫谈论着《红楼梦》。”①于是,有《红楼启示录》和《红楼梦》评点本问世。②王蒙因此而以一贯的调侃自嘲让朋友注意“一颗冉冉升起的红学新星”;《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先生,对由“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兼红学家王蒙来完成这样红学史上的大事”,激动地“半夜里又从床上爬起来”,为由“大才子”、“大作家’、“大智慧大文化人”王蒙而著“我们时代第一部王评《红楼梦》”而“中夜不寝”,并“为之击节”、“连连浮白”、  相似文献   

3.
作为小说家评论百二十回《红楼梦》,王蒙是第一人.他以高鹗续的《红楼梦》为依据,发表自己的观点,关注《红楼梦》文本本身,从文本阅读中欣赏《红楼梦》的文学艺术,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因此在这一点上,王蒙的《红楼梦》研究与小说批评派红学是相同的.因此具有考证派与索引派所没有的优势,弥补了考证派与索引派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王蒙的《红楼梦》研究,具有当代性、人生性和体验性特点。它拓展了《红楼梦》研究视域,重构了《红楼梦》的释义系统,展示了《红楼梦》研究新的可能,是当代“红学”研究的新收获。  相似文献   

5.
启功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底蕴,尤其是对于满族文化的了解,为新中国出版的《红楼梦》作了第一个注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红楼梦》的读者,也为以后的《红楼梦》新的注释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启功先生对于《红楼梦》注释的开创性工作,其视注释为学术的严谨态度,乃至对于曹雪芹文物、《红楼梦》版本的鉴定和所做的其他研究,影响熏陶了当代众多《红楼梦》的学人,在《红楼梦》的流传史和红学的研究史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原始文稿形式记录了2011年《曹雪芹研究》主编对王蒙先生有关《红楼梦》研究情况的一次书面访谈,展示了王蒙先生对《红楼梦》研究现状、文学与文艺评论的价值、脂评、《红楼梦》文本解读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冯其庸教授是海内外知名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新疆师范大学中系客座教授,2004年第八次来新疆考察,是他从事《红楼梦》研究三十年、完成其红学研究的力作《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之际。此次应新疆师范大学所作的学术演讲,是对其三十年来《红楼梦》研究的回顾总结。演讲从有关曹雪芹的研究、《红楼梦》版本的研究、《红楼梦》的思想艺术研究三个方面展示了他的学术研究历程,为红学界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李春祥先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和学者,他在竭诚关心培养后学的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进行《红楼梦》研究,用多年的心血铸就一部红学史《红学二百年》。此著对200年来的《红楼梦》研究史料从著名专家学者的著述到一般研究者的论断,在广搜博采的同时,对其进行了准确、深入、精到的评价,完成了一部蔚为大观的《红楼梦》研究史。  相似文献   

10.
郭皓政 《鄂州大学学报》2011,18(1):57-59,69
传统经学与现代"红学"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相似之处。经学在汉代诞生之初,就肩负起了捍卫儒家经典权威性的使命。至于在学术史上的意义,只是它附带的成果。而"新红学"在诞生之初,是以倡导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目标,由于其声势较大,客观上推动了《红楼梦》的经典化进程。"红学"刚刚踏上征程。《红楼梦》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如文本研究、文献清理等等。就像传统的经学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样,"红学"作为一种治学方法,也不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红学"主要指胡适开创的"新红学";广义的"红学"则是开放的,它应致力于廓清笼罩在《红楼梦》上空的迷雾,真正成为研究《红楼梦》的专门之学。  相似文献   

11.
针对周汝昌先生关于“什么是红学”的一些说法,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的简称。红学就是《红楼梦》研究中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辩证统一体,这两方面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借口特殊性来否定排斥普遍性内容,也不能把两方面互相割裂开来,看成两回事。论述了周先生等研究中的哲学方法和论证逻辑问题。  相似文献   

12.
《邯郸师专学报》2012,(2):F0003-F0004
红学大师、中华文化研究专家、诗人、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在家中仙逝,享年95岁。周汝昌先生是继胡适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有7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2):129
红学大师、中华文化研究专家、诗人、书法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周汝昌先生于2012年5月31日在家中仙逝,享年95岁。周汝昌先生是继胡适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有7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其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红学史上具有开创和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著作,奠定了现当代红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5.
先前大陆出版的几部红学史著作,对台湾当代红学的描述都不够详尽。2009年,胡文彬先生《跨越海峡的记忆——〈红楼梦〉与台湾》问世,为当代红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部不可不读的学术著作。它概括了台湾红学发展的三个时期;介绍了台湾红学的代表专家和著作;就台湾红学研究的学术规范给大陆带来的启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代表,自其问世,就一直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因而“开言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几成社会的一大时尚。红学作为一门显学,研究名家众多,研究成果卓越。特别是近来所推重倡导的“文献、文本、文化的融通和创新”的研究方法,更是给红学研究开创了新的思路和门径。本文试图以“文化传统”作为切入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个专门的学科——“红学”.而关于红学的研究,又早已突破了中国国界,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文化研究的学问.自1980年6月,由美籍著名红学家周策纵教授发起,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后,1986年和1992年又分别在大陆哈尔滨和扬州召开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国际  相似文献   

18.
如果用常见的对学术著作评价的来评价林先生的《红楼梦符号解读》(以下简称《解读》),说这部论著是“红学”研究的扛鼎之作,或曰这部论著站到了“红学”研究的前沿等显然是笼统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林先生的这部论著除了前边所述具有的学术价值外,更为重要的是:这是第一部用文学符号学研究《红楼梦》的学术新著.这就是说,“红学”这一领域虽然被人研究了二百来年了,但至今仍有未被开垦的“处土地”,林先生是一个拓荒者,他的《解读》是当之无愧的新开发.林先生以其深厚广博的中国文化功底从文学符号学这一视角,全方位地论析了《红楼梦》,通过对作品中那些蕴含丰富的文化符号及其编码的解读、阐释,为我们辟出一个到处是奇境胜景,满眼是灵山秀水的“红学”新境界.正如周汝昌先生所评:林先生把文学符号学首次运用到《红楼梦》的研究中,不仅成就卓越,同时创立了“一种中华文化学的新型态”——“红楼”符号学”.  相似文献   

19.
一、现实主义美学诠释1954—1955年的《红楼梦》大辩论,就如以往的新旧红学一样,不仅仅是关于《红楼梦》的研究.这场大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现实主义美学与《红楼梦》研究乃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相结合的一次实践.茅盾指出:“一九五四——五五年的《红楼梦》:大辩论,不但批判了自传体派红学,更主要的是批判了当时在文化遗产研究中相当普遍的唯心主义倾向,特别是胡适的实用主义反动哲学思想及伪科学的考证方法在学术界的流毒.这一次《红楼梦》大辩论,实质上是开国后在学术领域内第一次的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大辩论.这一场大辩论,有力地打击了文学、哲学、历史科学等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红学十题     
我国十八世纪的伟大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的成熟程度。《红楼梦》研究始终是一门具有魅力的和倍受人们关注的学问,不仅有志于此道的专家们为之倾倒,广大《红楼梦》爱好者和一般读者也经常被研究者们的寻微探妙所吸引。厉史上的红学派别非常之多,他们都曾为红学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包括从反面给后世的研究者以智慧的启迪。全国解放后,开始了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重新评价古代作家和古典作品,总结《红楼梦》研究的历史经验,承前启后,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虽然全国解放以来的《红楼梦》研究曾遇到过这样和那样的曲折和挫折,包括林彪、“四人帮”进行的大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