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于知识的传递和讲授上,教师就像"搬运工"把知识从自己头脑中搬到学生的头脑中,好的可能是照样原搬,坏的可能是在搬运过程中遗失了精华,保留甚至增加了糟粕,这样一来,教师的职业活动变成了一种单调乏味、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沦为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机械运行,缺乏创新意识的"教书匠",学生没有得到获得知识,提升自我修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标准的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限制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因而较普遍地存在着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为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我们不但要更新教师观,而且要更新学生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 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器,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财富,还是…  相似文献   

3.
一、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不是呆板的知识接受器 ,教师不可能用机械的方式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无论是把人类的认识或成果转化为知识财富 ,还是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 ,抑或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 ,都要通过学生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因此 ,“以学生为主体” ,就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才能达到情感的优化、教学过程的优化 ,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常情况下 ,一个人很难主动…  相似文献   

4.
一、什么是教师实践性知识1.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定义教师的知识可以分为两类:“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前者通常可以通过阅读和听讲座获得,包括各种学科内容、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等原理性知识。后者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前者通常停留在教师的头脑里和口头上,是教师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此的理论;而后者是教师  相似文献   

5.
综观多年来的数学教学,笔者认为影响数学教学水平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应该怎样进行有效管理,这恰恰是被教师和学生遗忘的角落。具体地说,教师只是单纯“教会”学生知识,却忘了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管理,以至运用时很多学生不会提取知识。所谓数学知识的管理,实际上就是每个学生对所学得的数学知识在头脑中重新进行组织。知识在每个学生的头脑中不是随意堆砌的,  相似文献   

6.
“杂音”在这里特指出现在语文课堂上不符合教师预想的学生回答。很多语文教师听到这些“杂音”后,或“不闻不问”,或“嗤之以鼻”,或加以严厉批评和训斥。但我认为,“杂音”现象不可忽视,忽视了它就会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和谐”;相反,用心聆听这些“杂音”,把它化为有利于教学的因素,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重视“杂音”现象可以纠正学生头脑中固有的错误知识。平时的语文作业和考试,虽然能让教师发现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一些错误知识,但这种发现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而且教…  相似文献   

7.
信息与教学     
教和学是一项完整的系统。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有“控制信息”和“反馈信息”之分。所谓“控制信息”,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材、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经自己头脑控制(加工)向学生传递,学生把教师传递的信息经过自己头脑控制、吸收、贮存,从而获得知识的信息。教师控制的信息是否正确?学生是否从所得信息中获得知识?这就要从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中得知。(这恰  相似文献   

8.
思维导图就像是大脑运作时的显性成像,在各个学科,尤其是理科中应用尤为频繁。学生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同门的协助中,建构知识体系,从“学会知识”转向“学会学习”。思维导图是一种语文教学的新形式,图文并茂,形象具体,它也给教师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9.
薛军 《考试周刊》2009,(14):21-22
世界上任何一个职业都不像教师那样.更强调教师自身人格的作用,他在工作时并不是简单、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转移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与学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心灵接触。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专业文化素质及与之相关的教学能力上。人格的完善决不是自发形成的,也不是任何一种先进的教学设备所能达到的.它是教师用心灵、人格情操和丰富的知识潜移默化塑造的结果.仅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只有教师人格魅力与知识的结合才能既影响知识又影响学生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外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这里的“心灵接触”说出了现代教学论的本质。这要求教与学二者之间构建的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互动的人际关系,这种关  相似文献   

11.
数学源于生活 ,原本是有生命的。但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 ,数学被当做完全客观的知识来传递 ,当做机械的技能来训练 ,逐渐远离生活而失去其本质上应有的生命活力。学生的头脑中可能储存着大量的数学知识 ,却无法在实际情境中加以运用。如小学数学中的计算教学 ,学生在反复的“类化”训练中 ,习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和机械的解题技能 ,但难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真实的生活情境中 ,来解决生活中现实的数学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我们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进行了“生活化教学”的尝试 ,试图通过计算内容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 ,将学生的数学学习置于…  相似文献   

12.
吴记芝 《考试周刊》2012,(80):32-33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进行心灵的交流。”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而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当今课堂教学,要求师生和谐互动,而不是机械“填鸭”。以学生为本、和谐互动,师生之间才能情感相通、亲密无间、心理相容,进而学生才会对教师的关怀、体贴产生亲切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要达到这一根本目的,我认为在人才观上必须有一个很大的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以继承前人知识为特征。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培养出来的人才称之为“继承型人才”,这种人才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学习上把头脑当作“容器”、“仓库”,机械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习  相似文献   

14.
一、教师个体知识的内涵和特征 教师个体的知识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并且它有一个时间的范畴,联系着个体的过去、现在、将来,即“知识是一种过程”,且这种知识不是客观地显现于书本。因此,教师个体知识可以解释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经过个人不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逐渐形成于头脑中的相对于“显性知识”的缄默知识,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在湖南省茶陵县一中任校长期间,曾搞了“二级自学辅导法”教学实验,这里介绍一些有关情况。从观察教师长期沿用的传统教法中,我们越来越感到,这种教法,把学生的头脑看成是一个专门贮存知识的仓库,认为教师的基本职能就是传授知识,学生的基本职能就是复现知识。  相似文献   

16.
复习课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复习,在头脑中加以巩固的过程。一般的复习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帮学生把一单元或是一学期的新旧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树”。用这种方法进行复习,有一定效果,但要大面积提高复习效果,这种方法却有局限c为此,我将竞  相似文献   

17.
发现法是在教师启发下的“发现学习”。这里所说的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而是“包含着用自己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形式”。这是因为人类全部生活最独特之点,在于人类能够亲自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探索新知识,亲自动手做实验、观察现象、理解概念、解答问题,都是主动学习的过程。只有这种主动作用的发挥,才能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渴求知识,并把这种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重新组织”,“转换”为一定的才能,使之与新任务相适应。在“重新组织”新知识的活动中,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发现。  相似文献   

18.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社会的要求变成学生的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鼓励他们独立探索真理的精神,把社会意识和他人经验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本文就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作一些探讨。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要想最大限…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教师,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是啊,当孩子撒开父母的手,走进校园,走向做教师的你时,便把信任、依赖交到你的手里,把他稚嫩的心灵贴近你的心灵,他期待着,表现着。  相似文献   

20.
“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郭沫若《凤凰涅槃》 关于“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的反思。当学生的时候是“学”知识,当教师的时候是“教”知识,只知道知识是从学校和书本上获得的,从没有想到过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课堂外的知识,生活中的知识。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和认识论使我对“知识”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只有重视学生个人的知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