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下,正值报刊发行大战如火如荼。我们的报纸占多大市场份额?读者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报社决定把编辑记者“撒”出去,卖一期晚报,搞一次“火力侦察”。作为报社领导之一的我,也品尝了当“老报童”的滋味。我领了20份《襄樊晚报》,到襄樊西城5个卖报点叫卖。那天下午3点左右,我到襄城鼓楼商场门前叫卖。因没5分钱找,我只收4角钱卖出去一份《襄樊晚报》。一位80多岁的白发老奶奶见我这干部模样,指着我厉声问道:“你一月几百元工资也卖报,抢我的生意呀!?”我连忙上前解释,并询问她卖《襄樊晚报》的情况。她不客气地说:“你们的报纸来得晚,有时下午四五点钟到,有时第二天上午到,一天只卖十多份。”  相似文献   

2.
近二年来,我先后在地区以上新闻单位发表小言论100多篇,有些通讯员同志见了我说:“你的小言论写得不少,我们怎么没有那么多题目呢?”我的回答是:“欲写小言论,应做多事人。”怎样做多事人?我的体会是:做多事人要多找争,多管事,多问事,多记事,多想事。多找事。就是要我们迈开双脚,到生活实际中去寻找题目。一天早晨,我闲逛集贸市场,发现一个光着脊梁,耳朵上别着烟卷的中年汉子,沿着一个个青菜摊收什么“地皮费”。我很奇怪,就问耶些卖青菜的人,他们说:“谁管他?该收的收,不该收的也收,这集还怎幺赶?”可巧,我碰到工商  相似文献   

3.
晚报如何做到与群众心连心?《三峡晚报》积极探索新路.1996年7月26日,《三峡晚报》在一版创办“有困难找晚报”专栏,主动担起为民排忧解难,释疑解惑,牵线搭桥之职.专栏推出 反响强烈公开打出“有困难找某报”,由于这一名称中具有毫不含糊的承诺之意,所以专栏以此命名,需要相当的勇气和责任心.为了赢得广大读者的信任,编辑部决定“有困难找晚报”专栏每周至少出2期,主持人也尽量让广大读者反映的问题件件有回音.这样,该专栏出了四五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好评,一时之间,来函来电来访纷至沓来,主持人忙得不亦乐乎.据统计,从1996年7月26日至12月31日该专栏共收到读者来信400余封,接到电话300多个,接待来访180多人次,共出专栏45期,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120余个,其中有明确答复或已解决的问题占68%.主要特色 重在解决“有困难找晚报”专栏主要分三种类型:“答复与解释”、“读者函电”、“记者来信”,其中以“答复与解释”为主.以往群众有困难通过新闻媒介呼吁的不少,而呼吁之后是否解决了,或者不能解决的原因是什么,许多新闻媒介就不大追究了.“有困难找晚报”专栏确定以“答复与解释”为主,就是为了改变过去只重呼吁不重解决的状况,以群众的困难最终得到解决为终极目标,切切实实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相似文献   

4.
我刊于2005年第三期刊登的《“5500元宅基地费”是怎么来的?———山西省襄汾县南五村高价卖国家基本农田调查》一文,反映了山西省襄汾县南五村村委会高价将国家基本农田卖给村民作宅基地的问题。此文发表后,引起了土地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2005年4月25日,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执法监察局专门发函将此事的调查处理情况通报我刊。此前,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成立的专门调查组已对襄汾县南五村卖国家基本农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调查组认定,襄汾县南五村村支部、村委会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擅自在基本农田上规划村民建房,并违法收取费用,且造成了…  相似文献   

5.
在广西玉林市,陈瑜的名字是与“陈瑜工作室”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市民还不知道陈瑜最近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但他们仍然会像以往那样,遇到难事、烦心事就“打电话给《玉林晚报》的陈瑜工作室”,看能不能帮着解决一下;遇上高兴事、有趣的事,也会自然而然找陈瑜,要与她分享。  相似文献   

6.
在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今天,只有那些真心实意地关注普通百姓的生存境遇、热忱反映百姓呼声的媒体,才能受到百姓的欢迎,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唐山晚报》在这方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从2000年起开没的“有困难找晚报”专栏,因为热心为广大读者和普通老百姓服务,成为连通百姓的连心桥。“有困难找晚报”也已经成了唐山百姓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7.
陈旭钦 《新闻记者》2001,(10):37-39
我 国的晚报目前仍保持着发展势头。但由于多元化的精神需求和多元化的休闲方式 ,已经使受众进入“分众化”传播时代 ,传媒的“窄播”趋势日益明显 ,不少人远离了晚报。如何营造“媒体社区” ?这不仅关系到晚报的特色定位 ,同时关系到晚报的可持续发展 ,更是传媒竞争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之一。晚报营造“媒体社区”就是倡导这么一种理念 ,“社区”的建设者———报人 ,与“居住者”———受众一起互动 ,报社真正敞开“社区”大门 ,使“居住者”对他们所居住的“社区”有认同感 ,呈现一种开放式办报的新气象。一、“媒体社区”概念的提…  相似文献   

8.
记得文化大革命前,报刊上出现过一些署名“×××讲”、“×××口述”的文章。近十多年来,这类“口述”文章很少见了。给报刊投稿,不仅仅是有文化和会写文章的人的事,没有文化和不会写文章的人也可以投稿。这些人虽然不会写,但是会讲,他们脑子里装着不少值得见报的好东西。我觉得,作为报刊编辑部的编辑和记者,应当主动去采访,向他们约稿,把他们的“口述”内容,请人或由自己记录下来,加以整理,发表。那些愿意投“口述”稿的同志,也不妨经常请人记录整理自己的“口述”稿,或者主动去报刊编辑部“口述”自己的文章。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报刊的读者和作者肯定会大大增多。我认为,报刊登载一些“口述”文章,实在有提倡的必要,不知办报刊的同志以为然否?  相似文献   

9.
简讯     
南昌晚报理论群工部于7月6日至10日首次举行了“介绍暑期家庭教师服务周”,受到南昌各界人士的欢迎。在这之前,理论群工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来信,有的反映教学质量不理想,有的要求代找家庭教师,有的大学生还来信询问勤工俭学的门路。针对这一情况,他们本着为读者服务的精神,首先在《读者来信》专栏里登载了群众来信,接着又搞了服务周活  相似文献   

10.
天津《今晚报》以信息量大、可读性强、新闻时效快,赢得了好评,人称“晚报奇葩又一枝”,在天津和全国晚报界有相当影响。《今晚报》有哪些办报经验呢?前不久,我们访问《今晚报》总编辑李夫和副总编辑郭长久的时候,他们谈了这方面的体会。“《今晚报》是1984年创刊的。”身材高瘦、两鬓银丝的李夫同志对我们娓娓道来:“说到晚报,我认为全国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自从《新民晚报》把“软些、软些、再软些”作为办晚报的一个要求提出来,至今已经成为广大晚报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以为,首先必须从“头”抓起。 “头”,“头领”、“头脑”、“开头”之谓也。  相似文献   

12.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13.
晚报早出现象与广播优势,近年来,很多已创刊的晚报纷纷改版为早报。晚报早出,是近几年来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在美国有人预言,“晚报消亡是迟早的事”。如何看待这种报业发展规律给广播带来的发展空间呢?  相似文献   

14.
东窗事发 1987年11月初,中国乡镇企业报驻兰州记者站站长王××向《兰州晚报农村版》编辑部送来本人署名的一篇报告文学——《贫困山区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记吕全福》。这篇8000余字的“打印”稿,便很快在这张报纸上以《吕全福进京》为题,连载五期发表。然而,生活在兰州地区的读者,毕竟对自己土生土长的农民企业家太熟悉了,他们向报社反映:写的不象吕全福!  相似文献   

15.
反响 “请问,这几天晚报卖得多吗?” 我战战兢兢地问广州东风路的一位售报小姐。  相似文献   

16.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1991年9月18日的《太原晚报》上,谁能想到一篇“豆腐块”的小文章竟使我走上新闻报道之路。 大学三年级时,我班一名女同学父母双亡,只有高考落榜的妹妹和她相依为命,生活无经济来源,面临退学的困境。班里的同学知道后纷纷捐款,并到家中看望她。我觉得这件事很感人就连夜写了篇500字的表扬稿,第二天送到《太原晚报》社会部。一位编辑看过我的稿子淡淡地说:“写的有点像板报,先放下吧!”我当时感到稿子没有希望,但仍坚持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原晚报》从头看到尾。就在我几乎绝望的时候,1991…  相似文献   

17.
王方军 《军事记者》2006,(12):64-64
出差刚回连队,我班的新兵张兵就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班长,9月30日大队组织点验,刘干事把你那两大叠《军事记者》杂志全没收了。”真有这回事?难道我的《军事记者》杂志也属于违禁物品吗?“什么意思,我得找他去。”“班长,是不是因为上次借书的事得罪了刘干事,故意整你。”也有可能,不知道刘干事从哪儿得知我参加了军报函授学习,上次特地跑来连队找我借阅《军事记者》杂志和函授月刊,因为我在海口出差,就让他找张兵要钥匙拿,结果张兵说非要等我回来,他做不了主。“哎!都怪你这个死脑筋!上次要把这些杂志借给他不就没事了。”“班长,我也是…  相似文献   

18.
思想性第一     
去年在乌鲁木齐开会的时候,《武汉晚报》准备复刊,要我写一篇文章。我借杜甫的《春夜喜雨》写了一篇短文,今天再从这里讲这首诗的前四句,可以用来比喻一张好晚报的特点,最重要的是两句:“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今天我想再强调一下,这个“雨”是什么?我想把它解释  相似文献   

19.
晚报的主要读者群是城市居民,作为市民报纸,它除要求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外,还要有浓郁的、独特的地方性,这也是晚报必不可少的特点,它也是使地方晚报秀出众多传媒的基石。如此才能给读者以“这一个”的感觉,让读者感到亲近、亲切,使他们觉得这张报纸所反映的确是自己脚下的这块土地曾经发生和正在进行着的生活。近两年来阜  相似文献   

20.
今年六月份,《新华日报》开展好稿竞赛以来,我时时留心、处处搜寻“一人一事”的“小新闻”,扣上下关心的大主题。有意在这方面作些尝试、学习,以求自己有新的提高。一次常州洗衣机厂办公室主任老周打电话找我,要我帮忙到《常州日报》尽快登一个广告。我问:“什么内容,这么急?”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