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赏艺术·思想书评的方法,往往被人认为是技术性门径。在掌握了方法之后也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企图超越陈陈相同的一套方法,“更上一层楼。这是一种可贵的追求。书评学研究书评的艺术,并非只为满足人们这样一种愿望,而是提高书评质量、提高书评品位、扩大书评影响的需要。书评要对书进行判断,还要论证这个判断的正确,它实际是一种创作,任何创作艺术是不可缺少的。对书评来说也是如此,没有艺术,就没有书评——至少,没有高质量的书评。  相似文献   

2.
漫话书评     
书评这门学问,既古老又年轻。说它古老,它有悠久历史,远在公元前400年,孔子在《论语》中就多次评论《诗经》;说它年青,它至今未形成理论体系,就连“书评”本身的概念也没定论。何谓书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是把“书评”作为动名词,其词意作宾提动前理解,即评书,指对图书进行评论的工作过程,一是把“书评”作为名词,指对图书评论的成果,即一种或一批对图书评论的文章。不过,一般理解,总是不圆满、全面的。把书评的对象仅仅理解为图书欠准确。  相似文献   

3.
一种可能──关于“泡沫”说的回应朱光烈编者按思想需要对话,学术需要争鸣。唯有对话,思想才能茁长;唯有争鸣,学术才能繁荣。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在去年(1996)第5期上刊发了张咏华先生的《归于消失,还是再获新生──试论传煤的发展前景兼与朱光烈先生商榷》一...  相似文献   

4.
编辑要加强书评、书讯工作王兆先书评、书讯是给予读者购买图书的信息,能引导读者有目的地到图书市场选购所需要的图书,从而扩大图书在市场竞争中的影响。由于图书品种繁多,一种书如果没有书评、书讯的推荐,混在书的海洋中,即使是种很有价值的优秀图书,也无法显示出...  相似文献   

5.
这个题目有两层意思:一是作者写关于自己著译的书评文字;二是作者也需要读别人对他著译的书评文字。而作者与书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创作与鉴赏、评论关系的角度去理解。创作的发展需要正确评论的指导,而创作本身又在推动着评论的发展。因此,研究一下作者与书评的问题,对于提高和发展书评都是有意义的。任何一位作者写了一本书,出版以后,这本书就在读者中间传  相似文献   

6.
王美杰 《兰台世界》2016,(13):92-94
微书评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推广方式在高校图书馆迅速普及,而高校图书馆也应该依托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各种优势,为读者提供导引服务,帮助读者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并通过组建微书评创作团队、加强与其他馆的合作交流、建立微书评数据库、创建图书馆微书评交流群、策划丰富多彩的微书评活动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提升全民阅读鉴赏能力,切实为全民阅读推广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7.
王建辉1957年生,编审, 历史学博士,现任长 江出版集团董事长。1982年起从 事出版工作。曾获全国首届优秀 中青年编辑、百佳出版工作者称 号。他不仅是编辑了一批很有影 响的优秀图书的出色的编辑家, 而且,还是著有《新编辑观的追 求》、《名流随笔》、《文化的商 务》、《王建辉自选集》等著作 的学者。他对书评更是情有独 钟,出版了《书评散论》、《人在 书旅》、《思想的背影》(书评文 录)等。他是一位有实践、有理 论,名副其实的书评家。 王建辉对书评不仅钟情,而 且十分勤奋。他2001年2月14日 在《思想的背影》后记中说: “我想借这部小书替自己的书 评作一个总结,同时因为工作转 移需要开辟新的领域,且和曾经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发展很快,并已成为书评活动中不可低估的力量。本文仅论及这支队伍的优势及特色。首先,职工业余书评队伍在人数上占有优势。仅上海市就有3千多名业余书评员。他们原本是分散在各条战线爱读书并在读后喜欢写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的人,经组织而结合的一个书评群体——书评协会。书评协会通过举办写作提高班,请著名学者,教援讲课、搞争鸣与交流研讨会,等等,创造了一种互相感染的环境。这样,不仅使业余书评得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使群众性书评更具深度和力度,而且也体现出业余书评队伍所不可估量的总体实力,同时也为中国的书评事业奠定了广  相似文献   

9.
书评的艺术性,可以从很多方面反映出来。这里只谈四个方面。一、美的思想内涵。书评是一种心灵活动,是评论者对读者和原著作者的心灵的交流。评论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把自己的心袒露给读者和原著作者:1、对原著要认真、求实,要忠实于原著,使自己的理解符合原著的精神,不歪曲,不断章取义;要发掘原著的真实价值,弘扬其内在精华,使原著通过自己的正确评论在读者心间产生影响;评论不是注释、解说,更不是盲目的吹捧或粗暴的批判,评论是理解、是选择,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不仅是拓展原著的观点和学术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掘出原著未曾揭示的更新、更深的内涵。2、对读者要坦诚,评论者要认真地把自己对原著的研究成果奉献给读者,使读者读完评论后感到比自己原来思路更开阔了,立足点更高了,更深地领悟到原著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电视与书评     
当今社会,尽管电视已成为新闻与娱乐的王后,但她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我们仍然强烈地感觉到她的文化意味中似乎缺少一点什么。我苦苦地思寻,蓦然发现,原来是缺少一点关于书的文化。由于电视缺少这一点,至少使她失却了一部分文化人观众。为此,我们呼唤电视书评。所谓电视书评,是一种“跨文化传通”,是电视与书评的结合。它是运用电视来传播书评内容,开展对图书的评论,把电视文化与图书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电视开展书评无疑给电视自身注入了新内容、新生机,提供了一个新品种、新节目,在电视和文化人读书人之间架设了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使电视自身开掘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在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更大的作用。比如她能抓住社会的读书热点、思想文化热点运用电视形式进行快速评论,最大时效、最大限度地引导中国的读书潮流。电视完全可以在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同时,书评也要借助电视这一现代最新传播媒介把图书推进每一个家庭。中国是一个图书大国。图书出版界需要书评舆论监督,图书阅读者需要书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1.
借全国书评研讨会在昆明召开的机会,《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请大家来此小聚,中心议题是“书评作者谈书评”。我国现已成为世界十大出版国之一,每年流通的图书上亿册。好书需要推荐,坏书需要批评,读者需要引导,信息需要反馈。可以说,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图书评论。有人把书评与著述、出版、阅读并列为不可缺一的四种力量,这既是社会文化运动的必然趋势,也是文化系统有序程度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目前社会上对书评重视不够,有的人对书评功能发生怀疑,有的人对书评文章算不算学术论文产生疑义,对中国有没有书评家不敢肯定。在我看来,不要把“家”看得那么神秘,在座的各位书评骨干就是我们所说的广义书评家。李兴武同志新近出版的一部30万字的《当代西方美学思潮评述》,也可以说是对近年来引进的西方美学著作的总体书评;王建辉同志写的《书评散论》,就是一部形散而神不散的书评理论专著。汪诚同志多年来为书评奔走呼吁,足可称为书评活动家。我们今天邀请各位畅谈,一方面要向我们的读者推荐一批书评家、书评骨干,同时也愿通过我们的刊物传递你们对书评的感受、意见和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书评的遐想     
劳作之余,神经和肌肉都松弛下来的时候,我总喜欢翻阅床头上的《读书》、《中国图书评论》,那感觉,就象久在气闷的工棚中劳作,突然跑到田野里看到了绿茵,闻到了花香一样。不过,喜欢田野的清新和愿意到田野中创造这清新却不是一回事。有谁视书评文章如学术论文? 数月前,我接受了一篇书评稿约。原以为,搞一篇两千字的书评,简直就是辛劳之后的一种“轻松”。不料,我错了!对所评书籍连看三遍,并且做了笔记,还是不能动笔:不了解作者的思想“历程”、写书的背景,怎么领悟书中的真谛?不熟悉他人的同类  相似文献   

13.
论书评     
如何使书评回归到它的本义上来,使其健康地发展,这是书评界的一件大事。 读书界对书评的呼唤由来已久,议论纷纭。近年来由于传媒的积极宣传,书评的繁荣已有所显现,受到学界尤其是出版界的关注。但呈现的问题依然不少,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看,同现实的需求仍相距甚远。 书评,顾名思义当然是指对图书的一种评论。它对读书起着指导作用。但如果从高质量和人文精神来衡量要求今日的书评,那显然是很不够的。书评不仅仅是对图书评论谬误得失便算完事。一篇上好的书评还应该给读者以更多的内涵,这个内涵便是包含有作者的思想道德内容和…  相似文献   

14.
投稿敬告     
《中国图书评论》2010,(10):128-128
本刊欢迎具有内在张力的作品,兼顾思想性、启发性、可读性和时代性。只要与图书相关的话题均在欢迎之列。来稿体裁不拘一格,理论探讨,学术随笔,宏大叙事,微观剖析,对话交流,座谈畅论……但求秉笔直书,探讨争鸣,各呈千秋。我们倡导一种以问题为中心或主线的书评,以求呈现有心者阅读书籍时思考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新闻出版交流》2001,(1):29-29
谢清风同志在《出版广场》 2000· 4撰文认为,应当充分发挥书评的作用,实现书评的使命。文章认为:  首先,书评应该独立。书评应独立于出版单位。出版单位需要书评宣传和评判其出版物,从而宣传和评判它本身,书评的存在必须以出版单位的出版物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评和出版单位息息相关。但是,书评不能因为这一点而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出版单位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要求书评依附于自身,为其利用。如果这样,对书评和出版单位都没有任何好处。目前,许多书评是出版单位组织撰写的,或者是书评者为了与出版单位实现某种利益而…  相似文献   

16.
网络书评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兴起以及信息交流的实时与交互化趋势,网络书评作为一种重要的书评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对传统书评、图书营销以及学术交流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书评活动是指图书馆组织特定的作者、读者针对馆藏图书撰写书评论文、交流阅读感想的一种活动,它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图书馆履行教育与情报职能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宣传馆藏、指导阅读,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十分重要。一、组织图书馆书评活动的意义1.高校图书馆组织书评活动有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高校图书馆,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图书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爱读书,以至有“只要是印成铅字的,什么都读”之讥。如此爱读书,为书评提供了广阔的读者市场。凡是报刊,几乎没有不开设书评版面的。报刊上揭载的面向一般读者的书评称作“新闻书评”,从中文的角度,似不妨理解为具有新闻性的书评。新近兴起的电视书评亦属于此类.总之,主要有别于发表在专业(包括文学)刊物上的书评。那类书评实质应划入论文范畴,不论深浅,大众是不要读的。报刊的书评大都是采用书评委员制度.“书评委员会”由担当记者和外聘评家组成。阵容偏重于教授,意在权威性,但一些教授的生硬文笔往往使书评愈发乏味。委员们两个星期聚会一次,圈定书目。图书是出版社献来的,也有担当记者从书店买来的。记者从中初选百余册,然后评家在三、四个小时里筛选出十几万册,每人拿一册回去写书评.在选书上随意性相当大。  相似文献   

19.
评论就是对别人的言语和论著进行批评.书评是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书评是书评的一种形式,H-Net Revjew(网上书评)是H-Net上最重要的一种电子书评.本文重点研究了H-Net Review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与纸质书评的联系及区别,这对我国的书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发展概况、组织方式和作用等方面对中国公共图书馆的书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总结。认为图书评论作为一种传统形式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被图书馆工作者重新开发和利用,并赋予新的内容和形式,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尤其在对读者的导向与图书信息的交流方面,更体现出十分明显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图书馆书评工作的现状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提出了图书馆书评工作亟待加强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