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只有……才……」与「只要……就……」的区别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只要……就……”与“只有……才……”一般都是用来表示条件关系的,它们分别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项。在小学语文“基础训练”中,往往列出关联词语“只要……就……”、“只有……才…...  相似文献   

2.
现行统编教材高中第二册逻辑知识短文的假言判断,把“没有……没有”、“不……不”作为必要条件(见该书51页),我认为这是充分条件,不是必要条件。原因有三:1、从联词的关系看,充分条件一般用“如果……就”等表示,必要条件一般用“只有……才”等表示,没有联词的假言判断,一般可以加上联词。“没有……没有”、“不……不”这两种格式,只能加上充分条件的联  相似文献   

3.
《汉语知识》在谈到条件复句“只有A才B”的这种格式时说:“前边的偏句提出一个条件,后边的正句说出在这个条件下所要产生的结果,这样的关系是条件关系。”并说“‘只有’表示这个条件是唯一的条件,除此之外别的都不成”(220——221页,人民  相似文献   

4.
有些小学教师在教学和进修中,对“只有……才……”的用法提出一些问题: 1.小学高年级教材要求学生会用“只有……才……”造句,有的学生造出“只有勤奋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句子,这个复句前后分句都没出现主语,能否算作完整正确的句子? 2.“只有……才……”是否只限于连接复句?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种句型应如何分析? 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只有……才……”是一组表示条件关  相似文献   

5.
先看两个有毛病的推理:①如果听到笑声,里面一定有人。现在听不到笑声,所以,里面不会有人。②只有考试合格,才能升大学。他没能升大学,可见,他考试不合格。这两个都是假言直言推理:由假言判断充当大前提,由直言判断充当小前提和结论。例①,大前提“如果听到笑声,里面一定有人”,没问题;小前提“现在听不到笑声”,也没问题;然而,结论“里面不会有人”却不可靠:里面可能有人,只是没有  相似文献   

6.
逻辑学教材是讲逻辑的,它自身无疑应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可遗憾的是,现行各家形式逻辑教材有不少地方是很不逻辑的,本文要讨论的关于“性质判断”的说法,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一、混淆根据的分类和自相矛盾的表述判断的分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但复杂并不等于不好解决,更不等于可以无视逻辑地想当然。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这是起码的逻辑常识。传统逻辑依据判断的语言表达形式,把判断分为直言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等,可谓根据分明,分类恰当。然而,现行许多形式逻辑教材都把“性质判断”说成亦叫直言判断,就是说“性…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药不在于贵,有效才是最好。教育也如此,教学方法林林总总,哪个最好?同样要看效果,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得法”也就是这个意思。教师如何做到这一点,寻找强项、发挥特长?我的体会是:只有合适才最好。  相似文献   

8.
“只要……就”和“只有……才”是两组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但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却不尽相同。一、表示的条件意义不同“只要……就”表示足够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充分条件),即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指出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啊!”(孙梨《荷花淀》)但不着慌,人也未必会放枪;枪法准也有可能不会放枪。所以“只要……就”强调的是一种充分条件,但不是达到结果的唯一条件。“只有……才”表示必备条件(在形式逻辑中称必要条件),即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  相似文献   

9.
先请看下面例句: “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理想才会变成现实。”(第九册基础训练4)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第九册第18课《革命  相似文献   

10.
“只要……就”与“只有……才”都表条件关系,使用频率极高,但稍不注意,也会出错。如:①只要年满十八岁就有选举权。②只有骄傲自满,才会使人落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呢?主要是使用者未搞清两组关联词的区别:“只要……就”一般表示的是充分条件。所谓充分条件,即“有甲必有乙”,  相似文献   

11.
“只有……才”在单句中关联主语和谓语、状语和中心语,其主语位置、所带成分、“只有”“才”的省略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只有……才”在原有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基础上,增添了必要条件关系逻辑意义。“只有”“才”均表示条件语义,省略“只有”或“才”,句义不变,但条件性语义色彩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2.
《语文报》500—7版刊登了《谈谈“只有”》一文,文中对《现代汉语词典》关于“只有”一词的注释,提出了几点补充意见。在其所谈的三点补充中,“其三”明显欠妥:“作为连词,可以单独使用,用在数量词之前起强调限制作用,同时联结单句内部的主语和谓语。”引例为“那里日照时间又特别长,一年达到三千小时,而长江流域只有一千五百小时……”。认真分析,句中的“只有”并不是一个词,而是由副词“只”和动词“有”构成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上)第32页有:例2 设原命题是“当c>0时,若a>b则ac>bc”,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分析:“当c>0时”是大前提,写其他命题时应该保留,原命题的条件是a>b,结论是ac>bc.笔者认为,这段分析不够准确.我们只有在演绎推理的三段论中才有“大前提”这个概念.例如,矩形是平行四边形 (大前提)正方形是矩形 (小前提)正方形是平行四边形 (结论)就是一个三段论,也叫直言三段论.任何一个直言三段论都由三个而且只有三个直言命题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在…  相似文献   

14.
一、填空题1.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的前件P是假的,而后件q是真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一定是的。2.如果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只有P才q”是假的,则这个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是的,而后件q一定是的。3.如果一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假的,则其结论一定是的。4.根据不矛盾律,可以由一个判断真,推出与其具有关系或关系的判断假。5.在三段论第三格中,中项M是大、小前提中的主项。其具体规则为:小前提必须是肯定判断;结论必须是。6.如果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如果P,那么q”是假的,则这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P一定…  相似文献   

15.
假言判断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分必要条件”如何区别,括号中的两句重要说明:“(但是并不是非要这个条件不可)”“(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条件还不够)”如何理解,这是逻辑短文《复合判断》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取了化繁为简、以易说难的办法进行教学,获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什么是“充分条件”?我图示: 条件结果甲→丁摩擦使金属生热乙→丁  相似文献   

16.
1987年5月第七次印刷发行的《普通逻辑》(修订本)第四章第四节,在讨论负判断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并非 P”之后提出:“在日常用语中,负判断的联结项还可以表达为‘没有’、‘不’等。”(见该书103页)按照这个理论,下面这两个判断,就可以做这样的等值处理了:没有 S 是 P←→有 S 不是 P没有 S 不是 P←→有 S 是 P因为,既然“没有”跟“并非”、“不”的  相似文献   

17.
“只有……才……”表示唯一条件,这种提法不完全对。“只有……才……”一般表示唯一条件(相当于逻辑书上所说的充要条件),有时则只表示某一特定的必要条件(相当于逻辑书上所说的必要条件)。例如: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只要……就……”与“只有……才……”是常见的表示条件关系的两组关联词语,每组关联词语所表示的前、后分句之间都存在着条件与结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如何区别呢? 先看两个例子。①只要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被固定下来。②只有年满十八周岁,才有选举权。例①这组关联词语,表示前  相似文献   

19.
释“X才”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同形同音的语素“才1”“才2”,都可以作为词根构成“X才”式合成词。“才1”有两个义项:①才能:②有才能的人。由义项①构成的“X才”有:辩才:辩论的才能。不才:<书>没有才能,常用作“我”的谦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的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写道:“(贾宝玉)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上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四句诗,暗示了林黛玉最终悲惨凄凉和薛宝钗最终寂寞冷落的人生命运。古诗词中有“咏絮才无对,闻琴意始真。”(宋·刘筠《前槛十二韵》)那么,何谓“咏絮之才”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