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访穆青     
今年初夏,我们应邀去新华通讯社访问。座落在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我国的“新闻总汇”呈现着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一座目前首都市区最高的建筑物——高达117米的新华通讯社业务技术大楼,正在加紧施工;新华社的印刷厂和中国新闻图片社正在赶印书刊、照片;在办公大楼的各  相似文献   

2.
《采.写.编》2003,(1):14-15
北京。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来到中新社新闻大厦,穆青办公室。  相似文献   

3.
10月29日,全国"穆青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南校区召开.会议开幕前夕,记者采访了穆青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董广安教授.  相似文献   

4.
豫东平原,万木吐翠。三月三十一日上午,新华社社长穆青一行,乘车径直驶向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一九六五年冬,穆青带领记者到豫东采访,计划报道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事迹后,再向读者介绍宁陵县植树老人,人称“老坚决”的潘从正。不料,由于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计划被中断了。直到一九七九年三月,穆青的这个愿望才得以实现,同陆拂为合写了脍炙人口的报告文学《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七个年头过去了,潘老生活得咋样?苗圃变得如何?……对潘老的强烈思念,驱使穆青故地重访。  相似文献   

5.
三月三十一日上午,新华社社长穆青一行,乘车来到宁陵县石桥乡万庄村。一九六五年冬,穆青同志来豫东采访,原想报道植树老人,人称“老坚决”的潘从正的事迹,后因“文革”中断了,直到一九七九年三月,穆青才写成介绍潘从正事迹的通讯《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穆青这次来到万庄村,一脚跨进潘从正的家门,急切地喊了几声:“潘老!潘老!”八十五岁的潘从正和他八十八岁的老伴象见了久别的亲人,慌忙迎了上去,紧紧握住穆青的手,眼角闪着泪花,激动地说:“没想到您还  相似文献   

6.
读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读者,当知这篇曾影响几代人的通讯的作者——原中央委员、原新华社社长穆青。1992年,70岁高龄的穆青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听说他马不停蹄地四出奔波采访。致力于自称是“还债”的事业。 去年11月8日至9日,穆老来襄樊采访,我这个读着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年轻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7.
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5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业绩是群众创造的采访从记者成才之路谈起。“不要只讲成才,不讲出发点。”穆青上身微欠,两眼俯视。他谈到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新闻事实的主体。“许多东西都是群众的创造,靠记者发现,真实及时地把它抓出来,记者的奉献就在这里。很多业绩都是群众的,人家焦裕禄干的,我们不过抓住真  相似文献   

8.
在新华社一间宽敞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他带着微笑,招呼我们围着他堆满文件和报刊的办公桌坐下来,就热情地谈起了我们共同关心的新闻话题。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使我们最感兴趣的,是这位68岁的老人,担任那么重要的职务,工作那么繁忙,仍在不断地致力于新闻业务的探索,并有着令人耳目一新的思想和见解。早在60年代,他就提出新闻要向散文式方向发  相似文献   

9.
中顾委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身着银灰色中山装,宽阔的前额上布满了皱纹,清癯而精神。他的背后,是一排色彩各异、琳琅满目的书柜;面前的办公桌上,摊开一份掀过几页的材料,放着刚刚送达的《海湾战争快讯》。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他平缓的话语,似甘冽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相似文献   

10.
读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读者,当知这篇曾影响几代人的通讯的作者——原中央委员、原新华社社长穆青.1992年,70高龄的穆青同志从领导职位上退下来后,听说他马不停蹄地四出奔波采访,致力于自称是“还债”的事业.去年11月8日至9日,穆老来襄樊采访,我这个读着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年轻新闻工作者,自然十分高兴有幸一睹他老人家的风姿,同时也迫切希望了解穆老有关“还债”的细微末节.“‘还债’,是我的真实思想”.8日晚,穆老下榻的南湖宾馆,这位年已74岁的老人见我提出这个问题,竟忘记了连续9天采访的疲劳,“哈哈”一笑,连问我怎么也知道了“还债”的说法.接下去便滔滔不绝地打开了话匣子.“我16岁参加革命,一生从事新闻工作.但真正做新闻记者的时间并不长,建国后从分社社长到总社副社长、社长,干了30多年,但作为记者,感到写的东西太少了,记者任务完成的并不好,老是感到‘欠债’,这是其一.另一方面,几十年中,我也经常跟记者下去采访,但往往因时间不够等种种原因,许多想写的东西没有及时写出来.尤其是战争期间,采访时本子记得满满的,一打仗,一轰炸,本子丢了,没写出来.采访东北抗日联军时,采访了几十个人,故事很多,非常感  相似文献   

11.
感悟穆青     
一日,在资料室翻阅近期报纸,《中国新闻出版报》4月2日第二版《穆老的生日》一文,连同范敬宜同志《贺穆青同志八十寿辰》的赠诗、注释及一幅生动的喜庆照片,一并映入眼帘,简直令我如获至宝,急忙拜读。原来,今年3月15日,是新华通讯社老社长、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同志八十大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特意在北京聚仙人人大酒楼举办晚宴,与穆老一起过生日。为了增强喜庆气氛,范敬宜同志请裱画师连夜将诗歌装裱妥当,在穆老生日晚宴上当面朗诵:秀山神州笔一枝,如椽如匕如柔丝。雷霆一怒见风骨,典范十章成史诗。遍踏五洲明大势,回翔…  相似文献   

12.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13.
走进穆青     
那是黎明的一刻,<穆青传>最后一个字终于落下了.望着窗外微微泛白的天空,我就像一个跋涉日久的登山者,为胸怀间所收获的这片从未如此深切领略过的世界久久地感动. 记得刚接手传记写作时,我忐忑不安,近乎一种胆怯.是新华社上上下下的鼓励和期望让我最终蓄积起力量.至今忘不了一句话:"穆青不是一个呆板的做官者,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你只要走进去,就会有收获!"  相似文献   

14.
感情穆青     
白丁 《新闻知识》2001,(7):41-41
  相似文献   

15.
哭穆青     
10月11日中午骤闻穆青逝世的噩耗,惊呆的我怎么也不相信这会是真的。就在9月16日,我还与穆老通了电话。他说已从北戴河回到北京,身体恢复平稳。并说已为我们正在撰写的红旗渠史稿口述了序言,就是长了些。他想把记录稿再精练精练。就在10月8日上午9时30分,我又与穆老的秘书通了电话。我问穆老身体咋样?秘书说没事,很平稳。还说“老头”给你们写的序言已修改整理好。我说这几天一直阴雨低温,等十天半月树叶红了,请穆老再来红旗渠畔拍摄太行红叶。秘书说,好。好。红旗渠畔拍红叶,是“老头”多年的心愿。隐隐约约,我还听到那边电话机旁穆老爽朗…  相似文献   

16.
走近穆青     
自从读了穆青同志那篇名的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后,拜访穆青,就成为笔的一个心愿。在自己读过的许多优秀新闻作品中,最令人难忘的,就是这一篇了。心想,能够写出这般优秀作品的人,一定是不平凡的。但是,冬天的一个上午,当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如约走进穆青同志那间办公室,从和这位共和国通讯社的老社长握手那一刻,先前在心中勾画的形象一下改变了。他的质朴、和蔼及平易近人的谈吐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同他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穆青同志生前特别钟爱郑板桥那首画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不仅自己书房里挂着这张条幅,而且有来要字者,他最爱写这首诗赠人。他经常对人说:“我喜欢这首诗,因为和我的心思相通。你想想,封建时代一个县太爷,还能关心民间疾苦,我们共产党员,人民的记者,更应该时刻不脱离群众,一字一句总关情啊!”  相似文献   

18.
惊悉穆青同志逝世,我万分悲痛。2003年10月14日晨,我从西安尊德中学向穆青治丧委员会发去唁电,1小时后,新华社办公厅来电答复,已将我献的花圈敬放在穆青同志的灵堂。穆青是原新华社社长,是我党新闻工作的老前辈、著名的记者。几十年来,他与全国著名的植棉模范吴吉昌有着深厚的友谊,作为吴吉昌植棉经验写作组组长,我曾是穆青与吴吉昌友谊的历史见证人。如今,两位老人已先后作古,往事的回忆,记忆犹新;深切的交往,终身难忘。一吴吉昌是从山西省闻喜县涑水河畔棉花地里走出来的普通棉农,这个普通的棉农,忧国忧民,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钻研精神,…  相似文献   

19.
想到了穆青     
作为一名普通新闻工作者,我仔细捧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很受鼓舞。《决定》指出,搞好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对新闻界也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由此我想到了穆青。“心中有群众,脚下踩热土”的穆青,以《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优秀报道,在我国新闻史上写下了灿烂夺目的一页。这些,人所共知。现已离休的穆老常言:“我每隔一阵子一定要到乡下去走一趟,和老乡们一块生活一阵子……到下边听听老百姓讲的真话,听听他们的苦闷与反映的问题。”他同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每…  相似文献   

20.
朱清河 《新闻采编》2006,(6):3-4,27
一名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记者,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职业精神才算称职呢?我们不妨把寻觅的眼光投向刚刚过世不过两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一起成长起来的新华社原社长、老一辈新闻记者穆青的新闻职业成功之路,就会发现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新闻人,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精神有哪些,具体说来,穆青的新闻职业精神至少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尊重事实,不惧权势的求真务实精神新闻的力量贵在真实可信。尊重事实,说真话,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全世界新闻从业者都必须恪守的最重要的职业操守和新闻人格。不论姓“资”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