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册语文第三单元,安排了一组童话课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童话的内容并不难,但是童话内容蕴含的深刻道理,童话所展现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2.
现今,许多人倡导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但对“语文味”的概念,透彻了解的人却在少数。何谓有“语文味”的课?让我们先在吉春亚老师的课堂上直观地感受,细解其中滋味。随后,汪潮教授的文章既为您诠释吉老师的课堂的“语文味”所在,又为您建构起“语文味”的整体理论架构,语言晓畅、深入浅出。同时,我省省级学科带头人洪丽玲老师的《桥》一课也不失为富有“语文味”的佳作,在汪老师的细致讲解之后,再来品读这个课例,应该别有一番风味。阅读这些文章之余,读者朋友还可以关注汪潮教授向大家推荐的一个关于“语文味”的网站——深圳市的程少堂老师创立了“语文味”教学流派,并成为“语文味”网站(www.yuwenwei.net)的站长,对“语文味”进行了较系统的探讨。大家上网查阅,相信会有所获。  相似文献   

3.
兴致勃勃地读了山东王煦老师执教的《猫》和安徽陈金龙老师执教的《白鹅》的教学实录,十分感慨。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创造的那种情趣浓烈的课堂氛围令人欣喜而沉醉。掩卷回味,遐思悠悠。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人的工具。这在理论上是清楚的,可在小语教学实践中却又是模糊的。因为我们常常以知识或规范而非人本身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常常匍匐在知识或规范的语言之下。但在《珍珠鸟》的教学中(课堂实录见本刊今年第1期)。学生按照自己对“信赖”的不同理解,分别用“信赖,就给它……”“信赖,就还它……”的句式说话.乃至改编教材,始终在主动地运用语言.而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语言训练。然而在一般的教学中,因为缺乏对“信赖”这一主题的思辨。没有空间表达个人见解的学生往往只能模仿文本中的句式说话,  相似文献   

5.
正《三棵银杏树》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作者用儿童化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家屋后空地上三棵银杏树的年龄,然后按照四季的顺序,描写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以及银杏树在不同季节带给"我"的快乐,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银杏树的喜爱。张学青老师执教的《三棵银杏树》一课,洋溢的浓浓的语文味,让我们获益匪浅,但其中儿童味的缺失,也触发了我的思考。一、处处凸显"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我想,所谓语文味,就是  相似文献   

6.
阅读活动,是从语言文字里获取意义的过程。这个“意义”是人脑对语言文字“所指”和“能指”的主观反映“。主观反映”意味着“意义”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的“意义”“,意义”带有主观经验的色彩。比如摄影,被认为是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的。但摄影画面只是作品的外在形式,在某  相似文献   

7.
去年夏天,我有幸聆听了张华老师执教的《语言的魅力》一课,时至今日,每当回味起这堂课都会令我感到受益匪浅。一、大胆取舍,构建板块,直奔主题"十万个为什么的语文教学"把原本蕴涵着美的文本材料瓦解得支离破碎,不仅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也成为一潭死水。张老师一贯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在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我们听了丁慈矿老师上的一堂课——“对对子”。在40分钟的课堂中,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不仅是学生,全体听课的同行也分享了母语教学的乐趣。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对这堂课的剖析,看看丁老师是怎样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的。“对对子”即“对课”,是我国旧时私塾教师教学生练习做诗的一种方式。教学时,丁老师首先引用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两副对联导入课题,继而简单介绍了“读书、写字、对对子”式的旧式私塾教学方式,接着从对一字联入手,然后是对两字联、三字联,再逐渐上升到对七字联,以此逐步展开教学步骤。例如:“风”对…  相似文献   

9.
对语文课堂的探秘是记沅止境的。对于窦桂梅老师的《珍珠鸟》一课及“主题教学”,孙春福、张康桥二位老师表示了肯定和赞扬(见本刊今年第1、3期),新颖的观点令人茅塞顿开。本期“争鸣”栏目的三篇文章,则是不同角度的质疑和建议。 感谢窦老师极具先锋精神的自我超越,感谢张康桥、王晓春、王玺玉等老师对“依赖”“追问到底”的较真精神。独立思考,是我们教学生涯和人生长途上永恒的路标。[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所谓语文意识,就是要关注文章到底是怎么说的,即关注文章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只有关注“怎么说”,才能准确把握“说什么”。我们语文教学就是要聚焦于“怎么说”,以培养语文意识为自己的天职,并以此为起点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德国文豪歌德说过: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歌德妙语录》)王玲湘老师对李白诗《望天门山》的教学设计,印证了文学大师的论断。《望天门山》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经过多年的  相似文献   

12.
窗,一个非常有意味的词。这节关于窗的主题阅读课,也是一扇"窗",从这扇窗可以看到什么呢?我们再来回味一下这节课——教学从生活世界开始,"推开你家的窗儿,可以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学生开始对"窗"  相似文献   

13.
参与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十一节课,充分呈现了心中所念皆语文的语文本质特征,标志着我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脉动所在。这十一节课倡导轻负高质主旨,充分落实《教学建议》,一改过去语文课堂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状况,普遍重视课内的书面训练,听写、默写、写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究竟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内地语文教师的认识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应该是“用课文来教语文”。课文只是载体,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只是“例子”,用课文这一载体或“例子”教学生学会语文,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客观上还是围绕“教课文”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主要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教学时间主要花费在课文分段解读讨论上。  相似文献   

15.
《小草和大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夏洛蒂·勃朗特三姐妹在逆境中成才的故事。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领悟到只有具备坚强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能拥有精彩人生。  相似文献   

16.
当下的阅读教学出现了不少乱象,特别是语文的本体淡化和失落,人文情感教育的架空分析,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在阅读教学中要"彰显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的主张,并从阅读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课例,阐述了注重朗读品赏,彰显语言价值;聚焦关键词句,观照人文价值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800个左右,其中1200个会写。低年级识字量占小学六年识字量的60%,平均每个学期大约要认识500个左右的汉字。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让学生单调地读、重复地写、机械地记,将使其不堪重负,且效率不高。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识字教学中来呢?2003年,我校以课程标准为导向,  相似文献   

18.
张元进 《湖南教育》2008,(11):29-30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含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意。“语文味”不是纯粹的味道,不是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也不只是一种文学鉴赏,而是一种具有语文学科个性色彩的、富有文化特色的整体审美感受。“语文味”要求语文课堂教学从“方法”向“方式”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中的喧闹声渐趋平静,理性回归中生本理念随之闪亮课堂。几年前唐懋龙老师着手进行的常规课教学研究,就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人们启用“低碳”思维以解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语文常规课教学理念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正前不久,在南通市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方式·高效课堂"专题研讨活动中,我聆听了张学青老师执教的《三棵银杏树》一课。《三棵银杏树》是叶圣陶先生的作品,曾被选入他主编的《开明国语读本》。课上,张老师一袭长裙,颈间松松地系着一条长长的丝巾,显得娴静优雅,颇有近来流行的"民国范儿"。这节课想必是一堂清新雅致的课。《三棵银杏树》不像后来新中国流行的状物文章(如杨朔的散文),用事物承载道义,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