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我刊多次将镜头聚焦于留守儿童,曾做过留守儿童群体访谈录,曾报道过留守儿童谭海美、何灿、汪灵芝等夫的真实事迹。最近,我们再次将关注的目光锁定在一个个特殊的家园,  相似文献   

2.
2013年7月31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携长公益关注留守"团队再一次来到河南通许。金元小学"爱心家园"的留守儿童们如今放学后还在家园里学习吗,可曾想起过陪伴过他们的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那些大学生吗?嫩树抚育花蕾绽放"携长公益关注留守"志愿团队的受众对象是农村留守儿童,他们区别于受同样教育的农村孩子的是: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远离他们的经济更发达的城市打工赚钱,获得更高的收益改善家中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根据广西妇联的调查报告,截止2006年10月,广西91个县区的留守儿童达98.98万人,占所调查县区儿童总数的10.2%。但这是一个时点数。我们走访过许多村庄,实际上绝大多数农村儿童都曾经历过一年以上的留守生活,他们的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与曾经的留守生活紧密相联。  相似文献   

4.
部委     
《教育》2013,(4):12-12
留守儿童将享受"三个优先"待遇日前,教育部、全国妇联、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关工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根据意见,留守儿童在基础设施、营养改善和交通需求方面将享受"三个优先"待遇。《意见》规定,要通过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优先满足留守儿童寄宿需求,确保每名寄宿生有一个标准床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湛江4所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是否曾参与过帮助留守儿童、不愿意参与的原因等,以了解大学生对留守儿童的服务意愿。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普遍愿意服务留守儿童,但大多还停留在意愿上;服务形式过于简单,服务途径单一是制约大学生服务留守儿童的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该建立服务机构对接驻地中小学,补充教育资源不足造成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安全及心理问题,这也是短期内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最佳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农村曾、现、非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状况。方法: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问卷进行调查。结论:曾、现留守儿童社交回避苦恼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女显著高于男,现留守儿童中女儿童社交回避苦恼显著高于男儿童;曾留守儿童社交焦虑无年级差异,现留守儿童社交回避苦恼有年级差异且六年级最严重。  相似文献   

7.
在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已是近期的一个焦点话题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资料及心得也很多,大家众说纷纭。但在城区学校里,也有留守儿童,虽然他们所占的比例较小,作为班主任也不能忽视这一小群体。城区学校的留守儿童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在形成的原因中有所不同,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用"心"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可以说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随着我国社会飞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生计外出务工,但受户籍制度、入学政策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容易被忽视,伴随留守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急需解决,如何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目前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学校适应量表对93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总体上,农村留守家庭所属中间型和极端型比例过高,家庭“松散”和“僵硬”问题突显;(2)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水平不高,非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及其各维度上的适应情况显著高于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在学校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上显著高于留守儿童;(3)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具有显著正向预测效应。据此,可以通过培育家庭亲子关系、重视家庭经验习得、增强父母教育卷入等方式完善留守儿童的家庭功能,进而促进其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7,(20):195-196
在农村学校里,留守儿童是一个很大的群体,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已是近期的一个焦点话题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资料及心得也很多,大家众说纷纭。但在城区学校里,也有留守儿童,虽然他们所占的比例较小,作为班主任也不能忽视这一小群体。城区学校的留守儿童与农村学校的留守儿童形成的原因有所不同,因此,作为班主任要用"心"去关爱这些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留守儿童"问题是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留守儿童,学校、班主任在开展教育工作时,要以"关心、理解、尊重、信任"为主要策略,激发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于无声处促使他们学习、成长!  相似文献   

12.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外出打工已成为贵州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由于各种原因,外出农民工不得不长年将年幼的子女留在家乡,这样在农村渐渐形成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贵州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最新统计,以全省劳务人员输出388.66万人计算,全省农村"留守儿童"约在150万人左右.团省委专门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课题研究组调查发现:部分农村15岁以下的儿童中,有近50%的是"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1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经济转型期必然产生的一个群体,并且会长期存在。在校率低且留级率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学习成绩差、管理教育难等,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立"留守儿童"管理体制、加大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管理和扶持力度、为"留守儿童"进城扫清制度障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大批的农民进入城市打工,由于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限制.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于是就产生了"留守儿童"这(?)特殊群体。目前。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众多。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2000万人,且呈增长的趋势。他们缺少父母引导、关爱和教育.已经成为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弱视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更为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他们只能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些成了"留守儿童"的  相似文献   

15.
留守儿童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教育部曾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省文明办、省妇儿工委办、省教厅和省妇联也联合开展了"农村‘留守学生’情况调研".作为一名关注留守儿童现象五年之久的教师来说,每到新学期开学时,我对留守学生总有一种莫名的情结,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在不断增长,他们在生存、心理、教育等各个方面暴露出的问题也越发突出。当前关爱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心理现状、教育问题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7.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社会适应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自尊、生活满意度、孤独感、抑郁、社交焦虑和问题行为问卷对五省2134名农村籍流动儿童、双留守儿童、单留守儿童、曾留守儿童、一般儿童进行调查,以考察留守与流动对农村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总的社会适应方面,一般儿童最好,明显优于三类留守儿童;流动儿童较好,明显优于双留守儿童;(2)在社会适应各指标上,与一般儿童相比,三类留守儿童的自尊低、孤独感强,双留守、曾留守儿童的抑郁高,单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高,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强、生活满意度高;与双留守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自尊高、抑郁低;(3)上述差异在女生和/或小学生中表现明显。这表明,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对儿童社会适应有不利影响,流动对儿童社会适应无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初中生》2011,(33):61-62
微话题: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一年中仅在过年时能短暂相聚。过了年,父母又要远行。你是否也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呢?  相似文献   

19.
微博吧     
《初中生》2011,(33)
微话题:据全国妇联统计,全国留守儿童的人数约为58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超过4000万。目前,留守儿童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打工父母一年中仅在过年时能短暂相聚。过了年,父母又要远行。你是否也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呢?  相似文献   

20.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