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通过对材料力学直梁弯曲正应力实验的介绍,分析了所用三种测试仪器的特点,重点介绍了智能仪表在该实验中的应用,说明了智能仪表的应用使实验技术发生了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2.
运用电测技术和有限元计算,完成了双金属层合梁的试件制备、弯曲正应力的测试和数值分析.测得的弯曲正应力值与有限元的计算结果非常接近.研究结果表明,在单层梁的纯弯曲实验中引入层合梁的弯曲正应力测试分析,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有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用弹性力学的精确方法,证明直梁弯曲时,按纯弯曲推导出的正应力公式,应用到更一般情况的横力弯曲时,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精度可以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在原有的矩形梁纯弯曲实验中增加工字梁的纯弯曲实验,分别测量两种梁的应变值,并将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不仅验证了工字梁具有更优越的抗弯性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基于平面假设,对纯弯曲条件下3层材料组成的层合梁的纯弯曲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电测技术对2组不同材料组成的层合梁分别进行了测试。通过对测试点应变的理论值和实际实验测试值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实验方法和理论解的正确性。对层合梁的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不仅适用于实际工程研究,同时也可作为材料力学中纯弯曲实验的扩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心轴和复合材料概念的认识,具有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基础力学实验教学中,弯扭组合变形实验的弯曲切应力测量误差较大,主要原因是三轴应变花±45°方向应变片敏感栅中心偏离被测点而引起了附加弯曲正应力。为提高弯曲切应力测量精度,详细讨论了几种受正应力影响小的实验测试方案,包括粘贴反向应变花、利用弯曲应变消去正应力影响、粘贴更换方向的双轴应变花。并就第二种方案,利用实验室现有设备对弯曲切应力重新测量,得到测量误差仅为0.215%,充分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实验测量薄壁圆筒弯扭组合实验中弯曲切应变产生较大误差的原因,提出新的实验测量方案,用新的测量方案测得的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相比较,验证新实验方案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以效率、效益、效果(有助学生动手和理解实验)为基本点,以技术措施优化《测E》;《弯曲》两个实验课程的教(与)学条件。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一类半正奇异多点边值问题,通过构造一个全连续算子并结合不动点指数定理得到了正解存在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文献[1][2]对平面曲杆和圆柱形容器两种构件,正应力有近似解与精确解;近似解工作量远小于精确解.为工作需要,本文计算了两种解相对误差.  相似文献   

11.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DIC),搭建了一套基于该方法的纯弯曲梁教学实验平台,并同时采用电测法和DIC法测试了梁的弯曲应变.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测试得到的应变值基本一致,表明DIC方法具有较高的测试精度,可以应用于工程力学实验的教学.该平台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并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新世纪的复合型实用人才提供平台基础.  相似文献   

12.
疲劳监测系统是监测关键结构部件疲劳损伤状态最有效的手段,而应力求解是疲劳监测系统中最为耗时的一个处理步骤,该步骤的计算性能将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对.NET平台的并行计算技术进行了探讨,以疲劳监测系统中的应力求解为例,构建了一个支持并行计算的应力求解器,充分利用多核CPU的硬件资源,通过真实的热工数据,测试并验证了多核并行计算技术,结果显示其能够显著提升应力求解的运行效率,为疲劳监测系统的整体性能提高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为促进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的建设,开发了一套多尺度直线位移测量实验系统,包括直线位移台、采集控制器、测量分析软件。直线位移台通过步进电机带动丝杠移动检测板改变被测位移,设计了专用的传感器安装支架,可安装多种位移传感器。设计了采集控制器,实现电机控制、数据采集、供电等功能。基于LabVIEW软件开发了位移测量分析软件,可以进行多种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分析和信号采集分析。该实验系统已用于实验教学,且教学效果良好,可以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测试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原油集输实现自动库的主要问题就是能否找到储油罐的正确的数学模型,使之切实可行。本文通过罐的多点静压测量方法,找到估计基础数据如:油面高度、油密度及油水界面等的数学模型来估算与原油集输盘库有关的测量值并在实践中收到了预期效果。本文介绍的油罐测量数模使储油罐的实时监控与自动盘库成为可能,具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非线性应力波传播理论进展及应用项目是宁波大学教授王礼立和合作者逾半世纪的研究积累。从1981年开始,项目组对被忽视的卸载波和卸载效应展开系统研究。他们首次确定了加载一卸载边界在各种条件下的传播规律及其定量确定方法,这一发现被国际非线性应力波理论权威、《应用力学评论》副主编T.C.T.Ting认为是一个了不起的结果。项目组首次揭示了不同粒子高速冲蚀损伤这类卸载失效的共同作用机理,为雨、冰、雹、沙等对高速飞行器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EPON)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EPON协议的基础上,对EPON的网络结构、层次模型以及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包括多点控制协议、连接初始化过程及冲突解决、测距和时延补偿技术、动态带宽分配技术、突发同步技术、信息搅动技术、前向纠错技术等.采用100M的外围以太网芯片与FPGA相配合的硬件方案,研制了一套带局端设备(OLT)和用户端设备(ONU)的EPON实验系统.测试结果表明,系统性能达到了EPON技术对丢包率和带宽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