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荀子游齐考     
荀子游齐的年龄和时间,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通过综合对比各家说法,经过考证,认为荀子是“年五十”始来齐国游学。来齐的时间约为齐襄王末年至齐王建初年,进而说明荀子与三晋文化有着深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学界于荀子生卒年大有疑辩。综考史料,刘向曰荀子始游齐于宣王、威王时实误自《史记》错简文字(从胡适之说),威王实早于宣王而非相反,宣王、威王末年至春申君死时荀子至少113或132岁;若谓《史记》"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的"五十"是"十五"之误并从刘向所言荀子始游齐时间,则齐襄王初年荀子仅33或42岁,此与其在齐襄王时"最为老师"、"三为祭酒"不匹。据《盐铁论·论儒》齐湣王末年"孙卿适楚"的记述,荀子年50始游齐当约在齐湣王末季的公元前286年,至齐襄王末年正70余岁,至春申君死时90余岁,终生百岁上下。而《盐铁论·毁学》"方李斯之相秦也,始皇任之,人臣无二,然而荀卿谓之不食,睹其罹不测之祸也"非荀子寿至李斯为丞相或遭杀戮时之证据,因为论者不知此"谓"有版本作"为"是讹字,且此"睹"本作"覩",非亲见意乃"懂得"意,其用法见同书他篇及《王力古汉语字典》等,此段文字不过言荀子曾因预知李斯命运而事先告诫过李斯勿食秦而已,"然而"前后事并非同时发生。如此,所有秦汉言荀史料可统一,《盐铁论》两则言荀史料也可统一,《盐铁论·毁学》言荀之讹字及学者于其之误解可得厘正。  相似文献   

3.
由于荀子生平资料较少且矛盾较多,不少学者通过调和各条材料的关系来考订荀子的生卒年,从而得出荀子"高寿"的结论。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跳出"调和式"考证的藩篱,从"生命活跃期"这一视角出发,应该能够得出更为妥善的结论。通过五条较为可靠的材料,证明荀子的生命活跃期在前266年左右,而从《史记》本传所载的荀子于齐襄王时以五十之年游齐,得出荀子于前266年在49—63岁之间,与一个人生命活跃的年岁符合。以此为基点,可以证明《盐铁论》关于愍王末年"孙卿适楚"、《韩非子》关于"燕子哙贤子之而非孙卿"的记载都不可信。最后,可以大致推定,荀子生年约在前328—前314年间,卒年约在前238年或稍后,寿约77—91岁。  相似文献   

4.
《史记》载荀卿年五十游齐,关键词在于“游学”,对于“游学”一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游走宣扬自己的学说”。荀卿的游齐经历与孟尝君的行为有关,其游齐时间当在孟尝君卒年之后,离齐时间在齐王建二年。  相似文献   

5.
《史记》载荀卿年五十游齐,关键词在于“游学”,对于“游学”一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游走宣扬自己的学说”。荀卿的游齐经历与孟尝君的行为有关,其游齐时间当在孟尝君卒年之后,离齐时间在齐王建二年。  相似文献   

6.
荀子(荀况),战国末期赵国(今山西南部)人.生率年不详。他的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298年到公元前238年之间。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中国的学术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子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制度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当时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出现了封建主义的大一统趋势。战国以来长期兼并战争的结果,只剩下秦、齐、楚、韩、赵、魏、燕七个大国。当时,地主阶级取得全国统一政权以代替封建称雄割据的条件已经具备。  相似文献   

7.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赵国 ,受学于稷下 ,成名于稷下。荀子一生三游稷下学宫 ,稷下学对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荀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稷下学的发展 ,对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荀子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赵国,受学于稷下,成名于稷下。荀子一生三游稷下学宫,稷下学对荀子思想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荀子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稷下学的发展,对稷下学及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叙述荀子生平"一事,始终要靠当代学者对历史资料的诠释和建构故事的一种"构想力"。在文献资料非常限制之情况下,勾勒出荀子的生平大概如下:荀子大约在公元前316年出生于赵国。他年轻时曾到齐国,当时应是15岁左右。荀子在稷下学宫研瓒到30岁左右,燕国战胜齐国迫使荀子离开齐都临淄,并在前286年到前278年间居留于楚国。后来秦军攻进楚国都郢城,齐襄王夺回临淄的事件让荀子回到稷下学宫,在这时期三度被任命为祭酒。在前265年,赵国由孝成王继位,应侯范雎在秦国掌政,荀子应该在这一年到前262年之间曾拜见他们以及秦昭王,此时也是秦赵争霸最后交锋的前夕。256年楚国灭鲁,荀子接受楚国春申君的邀请,接任兰陵令。我们无法确定前238年他被解任前是否曾一度离职赴赵国,但他在卸任后继续居住在兰陵直到去世。如果说荀子是在前237到前235年间去世的话,他的年纪应该是70岁后半到80岁。  相似文献   

10.
一、生平荀子名况,号卿。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人。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大师,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约公元前264年  相似文献   

11.
关于岑参的生年问题,学界意见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文章从唐代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的应有之义出发,辨定其生年:岑参天宝三载春进土及第后,守选三年,于天宝六载春授官,其年三十,由此逆推,定岑参生年为开元六年;岑参在诗文中多处地方提及其年岁,以其开元六年的生年来观照这些诗文,则丝毫没有扦格斗氐牾之处。  相似文献   

12.
对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的婚姻问题首次进行了考察,并以此为契机,就皮日休的生年、卒年、卒因诸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意见与看法。认为:皮日休生于开成三年,于咸通二年在襄阳与某氏第一次结婚,成通十一年在苏州与滕氏再婚;广明三年,皮日休为唐廷杀害,享年47岁。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是当时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稷下学宫建立后,引领了诸子的百家争鸣,齐国激荡而出了齐文化这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那个时期也成为中国历史上舆论最为宽松的时期之一。《晏子春秋》作为齐文化的代表作品,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稷下学宫时期的作品。从舆论角度学对该作进行分析,会发现当时社会是如何对舆论进行构建的,该作体现的舆论思想对现在的舆论引导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严元照乃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其生年、卒年一直有不同的说法.通过考察相关文献.可断定严元照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寿四十五.  相似文献   

15.
朱熹与王夫之一个是理学之集大成者,一个是气学之集大成者。两人对理与气的不同推崇通过理气观、道器观、有无观和动静观全面展示出来,恰成对立之势。这种对立并非偶然,而是作为早期启蒙思想家的王夫之自觉批判理学的结果,他的哲学建构便是对朱熹哲学形上根基的颠覆。有鉴于此,朱熹与王夫之的哲学不仅表明了两人哲学的差异,而且直观地展示了宋明理学与早期启蒙思潮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戚继光于嘉靖三十四年南调浙江,嘉靖三十八年任台金严参将,三十九年率领戚家军转战浙东南,次年经九战九捷,取得台州大捷,基本平息了浙江倭患,并著成《纪效新书》。台州人民树碑建祠,永远感怀"威名震寰宇"的一代名将。  相似文献   

17.
重新校录了近年发现的《大蓬秀立山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记》摩崖题记,并首次刊布普济寺众修十王生七斋“女弟子名录”。该题记于唐文德元年(888)镌刻于四川营山县太蓬山透明岩石壁上,是目前巴蜀地区仅见有明确纪年的关于预修十王生七斋的摩崖题记,不仅对研究太蓬山历史,亦对研究巴蜀地区甚至整个晚唐十王信仰的传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元代著名诗人、方外之士张雨,关于其生卒年岁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生年有两种说法,即至元十四年(1277年)、至元二十年(1283年)。关于其卒年,有五种说法:至正六年(1346年)、至正八年(1348年)、至正九年(1349年)、至正十年(1350年)、至正十二年(1352年)。现经考证,张雨生卒年可推定为:生于至元二十年,卒于至正十年(1283~1350年),享年68岁。张雨号"句曲外史"的得名缘由概有三说,经考辨:其是以陶弘景自况也。  相似文献   

19.
陶诗的矛盾     
陶诗的本身与阐释都存在许多矛盾与歧义,由于时代的治乱与批评方法的不同,陶诗歧义更在扩大,形成普遍性与反复性的规律。陶之名与字、生年、思想、仕与隐的目的,以及诗文风格、作年、主题至今仍有分歧。唐人以为他"未必能达道",北宋人则谓其不仅已得道,且与屈原、诸葛亮、张良、杜甫相提并论。南宋人则以不仕途二姓为主调。陶为人谨慎,诗文更是如此,凡言及出仕皆出低调。其次在创作方法上,尽量淡化豪气,收敛锋芒,磨钝字句棱角,故形成自然平淡之风格。再则酒在陶诗的意境和结构只有特殊的防护性,稀释政治色彩,属于淡化火气的清凉剂。还有继承《诗》《骚》比兴手法,特意模糊成游移喻体。所以陶诗形成一片静静沼泽,充满许多奇异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李白之生卒年,自清人王琦之后,今世之李白研究界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说法.本文以对李白<为宋中丞自荐表>、<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作年的考辨为基础,确认李白生于长安元年(701),卒于宝应元年(762),以明它说之不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