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陶渊明诗句“久游恋所生”中的“生”,历来注家皆作“生养”解,把:所生”或释为父母,或释为母亲。本文对此注释不尽苟同,并把诗句放到陶渊明整修游宦心境中去考察,从其社会历史、生平思想去分析,认为“生”应作“生活”解,“所生”指田园生活。  相似文献   

2.
"植杖"释义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两句话。对“或植杖而耘耔”一句,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必修本)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有时在田里除草培苗。植杖,把手杖立在一边,一说倚着手杖。耘,除草。耔,培苗。”笔者认为.无论将“植杖”释为“把手杖立在一边”,还是“倚着手杖”,都有困难。  相似文献   

3.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4.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5.
韩爱玲 《现代语文》2002,(12):30-30
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三册选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课本对“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句中“墟”字的注释为“集市”,笔者以为值得商榷。《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体现了陶渊明平易淡雅的风格,“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描绘的应是这样一幅图画:“远远望去,是一片模模糊糊的村庄,从那小村庄里,升起了袅袅炊烟。”这是多么淳朴、宁静的田园风光,正是这种淳朴宁静深深吸引了陶渊明,使他下决心告别虚伪、嘈杂的官场。而如果把“墟里”释为集市里,则顿感嘈杂之声入耳,破坏了这幅画的宁静和谐,恐非陶…  相似文献   

6.
“去来 ,归去来”与“去去 ,归去去”等是陶渊明及其他魏晋唐宋大诗人几乎都使用过的两种表趋向的语词。其使用情况及准确含义 ,语文学界至今没能认识清楚 ,因而在评价和赏析陶渊明及其他诗人名作时 ,一是对陶渊明的创作颠倒了文学与生活的关系 ,二是在错误前提下任意发挥 ,三是反映出当今一些学者治学不严谨。结论 :“去来”是离来 ,“去去”是离去 ,在它们前后加“归”与“兮”仅为调整音节。“归去来”就是归离来 ,亦即离某归来。  相似文献   

7.
关于《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之“落”,或释为“零落”、“萎落”、“凋落”;或释为“初开”、“始开”,各家各持己见,黜人而尊己。笔者认为释“落”为“零落”,释“落英”为“落花”,有字书可据,应当允许此说存在。同样,将“落”释为“始”、“初开”、“始开”,将“落英”释为“初开的桃花”,也有字书为据,也应当允许其存在。但是,笔者认为,后说更符合陶渊明的原意,是紧  相似文献   

8.
萧统认定陶渊明的隐士身份,亦认定其作品的隐逸内容;但其编撰《文选》却不把陶渊明诗作入“招隐类”、“反招隐类”,《艺文类聚》亦是如此。原因在于传统上隐逸诗作的品格是写山林,而陶渊明诗作则写自己在农村田园的生活,南北朝唐宋人编撰总集入陶渊明诗作于“田家”、“田园”类。钟嵘称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未被人们认可。  相似文献   

9.
想起陶渊明     
说起陶渊明,总会惹得不少人羡慕,认为他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小日子才是幸福生活。而实际上,陶渊明在写下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的时候,生活不仅很不幸福,甚至已经到了困苦不堪的地步。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觉得那个破县长干着实在没劲,工资待遇不怎么样,还要穷于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和敲诈勒索。于是,连辞职报告都没打,一路高歌归去来兮,跑回乡下老家去了。  相似文献   

10.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里有首旧体诗,它的第三联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有人把前一句释为“忍痛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忍,忍痛。”这样解释恐怕不够确切。“忍”这个词,在这诗句中如果作“怎忍、岂忍、不忍”解,全句释为“怎忍看着战友们被反动派杀害”,这样似乎更吻合作者所表达的极度悲愤之情,且跟下句的意思紧密连贯。又课本中的《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下句里的“敢”,作“岂敢”解,全句意为:我们征人岂敢申诉心中的愤恨?把“忍”、“敢”解释成“岂忍”、“岂敢”,这是对一个词用它的相反的含义来解释,在古汉语中叫“反训”。  相似文献   

11.
《俎侯夭簋》“易在俎王人□又七生●”一句,“七”后一字当释为“生”,学者或释为“里”,不确。无论从铭文字体、铭文内容、同时期分封铭文的格式与内容,还是西周时期“里”的性质等,皆可得到有力的证明。  相似文献   

12.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序》)“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由这些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他把崇尚自然的思想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用自然标准来衡量现实,评判是非,而不管社会传统、世俗看法,不计个人利害得失,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人们在论及他的思想及为人时,大都引用他“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这句话,称赞他是一位不慕权贵的典型人物。一些语文教师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也常引他这句话。但有的却把“五斗米”一词误认为陶渊明的月俸,这显然是错误的。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末年,是社会矛盾极其  相似文献   

14.
触摸都市     
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隐居田园的自在与宁静,不能不令人向往。而余秋雨的那句“依我看,夜晚的景色除了月亮,就是万家灯火”则更令我欣喜,它让我去欣赏那万家灯火,去触摸都市。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平淡”诗论,高度评价了陶渊明、柳宗元等人诗歌的平淡风格,阐述了“平淡”的审关内涵,并且把平淡与人生境界结合起来,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索。苏轼认为,“平淡”中蕴涵“至味”,而这种“至味”即是淡泊高远的人生趣味与境界,寻常生活中的平淡美。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里引有陶渊明的诗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民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课本把“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巳歌”释译为“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又已经唱起歌来了”。此注不全,不能体现鲁迅先生的用意,问题出在“亦”字。《古书虚字集释》注“亦”犹“或”也。“或”古读若“域”,与“亦”为双声。《列子·力命篇》:“故贵之或不生,践之或不死,爱之亦不厚,轻之或不薄”,“亦”与“或”为互文。左思《招隐》:“纤鳞亦浮沉”五臣本  相似文献   

17.
《史记·项羽本记》中“生彘肩”之“生”一般多作“夹生”解,但也有人释作“完整”。本人通过对“生”的字义演进进行考察,发现“生”具有“美好”的意义,而“美”从大,与大同义。“大”与完整意义亦相关连。所以,“生”“美”“大”“整”在古汉语特定语境中,有时处于同一意义网络中。从文化背景与该文语境看,“生”不应作“夹生”解,而应该释为“完整”。  相似文献   

18.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乙组简13“闭其门”章原隶定为从矛从山的字当释为“锐”,读为“阅”,意为“容纳”。整章的大意是说:把耳目等感官闭塞起来,不接纳外界的事物;即使打开耳目等感官,也要阻止外界的事物,不去接近它们。这与简本乙组中“绝学无忧”的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高中生》2009,(3):52-52
1.问:写作文时.诗句运用在作文的什么地方比较好?(湖南浏阳市六中李天民) 高sir:诗句在作文中的运用,通常应该结合历史文化名人进行。比如,你用屈原的例子,就应考虑在运用例子的过程中夹入屈原的诗句:用陶渊明的例子.就要考虑顺便引入陶渊明的诗句。另外,假如你掌握了一些优美而精辟的诗句.或者自己能写出几行优美的诗句,可以考虑把它用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  相似文献   

20.
CAI是盐     
教办在我校举行优质课大赛,其中有两堂课让我至今难忘。一位老师上课前10分钟在操场上散步,很是悠闲,一位老师上课前10分钟搬这搬那,很是忙碌。前者课堂片断简录:《五柳先生传》,陶渊明。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谁的诗句? 生:陶渊明。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渊明的《五柳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