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谢娘”、“秋娘”、“谢秋娘“名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渭在《南词序录》中把“谢娘”解释为“文女”,李复波、熊澄宇认为“谢娘”与“谢秋娘”关系更近。事实上,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谢娘”、“秋娘”、“谢秋娘”是三个屡屡出现的意象,而且各自有其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徐渭在《南词序录》中把“谢娘”解释为“文女”,李复波、熊澄宇认为“谢娘”与“谢秋娘”关系更近。事实上,在“唐诗”、“宋词”、“元曲”中,“谢娘”、“秋娘”、“谢秋娘”是三个屡屡出现的意象,而且各自有其渊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谢秋娘》写得很有味道。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不过是篇王安忆《长恨歌》式的老上海怀旧小说,正切合当下上海精英们所追逐的最奢侈的怀旧时尚。小说中的谢秋娘,虽非出生豪门大户,但家世也算上流之列,打小有保姆侍侯,有母亲弹肖邦的《小夜曲》听。这种人家正是新中国最后的“贵族”,因为就在离此不远的南京路,同时却站着霓虹灯下的哨兵,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革命生活。这样的贵族之家,其覆灭也是理所当然,死亡、流血本来就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贵族的品味也确有诱人之处,于是一旦革命的“野火”烧完了,谢秋娘便也“春风吹又生”似的开张了她的“秋娘小厨”。虽然名叫“小厨”,其实却是大亨们出没的地方。在表面的平常之下,  相似文献   

4.
制造,然后打碎——《永远的谢秋娘》推荐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远的谢秋娘》写得很有味道。刚开始读的时候,以为不过是篇王安忆《长恨歌》式的老上海怀旧小说,正切合当下上海精英们所追逐的最奢侈的怀旧时尚。小说中的谢秋娘,虽非出生豪门大户,但家世也算上流之列,打小有保姆侍侯,有母亲弹肖邦的《小夜曲》听。这种人家正是新中国最后的“贵族”,因为就在离此不远的南京路,同时却站着霓虹灯下的哨兵,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革命生活。这样的贵族之家,其覆灭也是理所当然,死亡、流血本来就是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贵族的品味也确有诱人之处,于是一旦革命的“野火”烧完了,谢秋娘便…  相似文献   

5.
读词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名称繁多的词牌。这些繁多的名称从何而来的呢?在此,我们举一些例子加以介绍。1.来自人名如[念奴娇],念奴,本是唐玄宗时一位著名的歌女。因其才貌,深得玄宗宠幸,“未尝一日离帝之左右”(王灼《碧鸡漫志》)。元稹《连昌宫词》自注也记其善歌事。又如[谢秋娘],是李德裕所悼亡妓谢秋娘之名。  相似文献   

6.
纳兰词作为传递爱情的媒介,有着特定的隐含读者,谢娘即是其中一位.纳兰的词情感真挚浓烈,叙事却深密隐晦,从其隐密的叙事中可探知谢娘与纳兰有长达十一年的情缘,谢家被贬黜离京,纳兰被迫与谢娘分手,十年后两人重逢,最终谢娘死于北地,成为纳兰心底永远的伤痛.谢娘文采出众,性情豪爽,擅长骑马,风流潇洒,颇似《红楼梦》中的人物史湘云.  相似文献   

7.
谢秋娘总也不老。当年在蓝冠歌厅听她唱歌听得如痴如醉的青绿少年们,如今有的弹出个大肚腩,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暴发了;有的开了顶,却将周遭的头发留成长长的一缕,盘绕上去掩饰,用时兴刻薄的说法,叫做“地方支持中央”。这伙人的太太,不是女明星就是模特儿,当初一个个还不是美人胎子?如今再看,若不靠着拉皮隆胸注射羊胎素,外加每周一次的保养,也是守得住功架守不住卖相了。只有谢秋娘,还是老样子。房地产巨头王企治每次来“秋娘小厨”,必定先嚷嚷一遍:“秋娘,你怎么还是老样子?你这样漂亮,又总是不老,别人还活不活啦?”如果有其他客人在,谢秋娘…  相似文献   

8.
胡薇 《文学教育(上)》2013,(24):118-119
《永远的谢秋娘》是潘向黎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给女主人公谢秋娘冠以“永远”二字,以女性独特的意识温情地为我们塑造了一位从历史沧桑与世俗尘埃中挣脱出来的冷艳华丽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留白情节的安排、悲剧氛围的营造来试探作者的写作艺术。  相似文献   

9.
在白先勇创作(永远的尹雪艳)40年之后的2005年,潘向黎写下了《永远的谢秋娘》,不是偶然为之,而是别有深意的。潘向黎承认小说缘起于白先勇的《永远的尹雪艳》,自己写《永远的谢秋娘》正是想要替主人公“说出缘故来,人也不为委屈”。谢秋娘不同于尹雪艳的最大之处,就是作者在创作之初,就抱有极大的善意和同情,站在女性的立场上,去解读、塑造一个乱世风尘女子的形象。潘向黎作为一个唯美主义女性作家,仅仅拥有美好的期许是不够的,如果脱离现实文章多美就有多脆弱。白先勇塑造的尹雪艳虽然过于冷酷超现实,但是他的文笔更现实也多了份厚重的历史感。  相似文献   

10.
一、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某日谢安问:“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沁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二、专指谢安侄女谢道韫之事,表示有才有貌之美女。《世说新语·言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为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  相似文献   

11.
谢秋娘总也不老。当年在蓝冠歌厅听她唱歌听得如痴如醉的青绿少年们,如今有的弹出个大肚腩,唯恐人家不知道他暴发了;有的开了顶,却将周遭的头发留成长长的一缕,盘绕上去掩饰,用时兴刻薄的说法,叫做“地方支持中央”。这伙人的太太,不是女明星就是模特儿,当初一个个还不是美人胎子?如今再看,若不靠着拉皮隆胸注射羊胎素,外加每周一次的保养,也是守得住功架守不住卖相了。只有谢秋娘,还是老样子。房地产巨头王企治每次来“秋娘小厨”,必定先嚷嚷一遍:“秋娘,你怎么还是老样子?你这样漂亮,又总是不老,别人还活不活啦?”如果有其他客人在,谢秋娘便微微一笑,不搭他的腔,要是没有别人,她就会用那早年出名的云遮月嗓子缓缓地答上一句:“又寻我开心。还年轻什么?我从来没有年轻过。”  相似文献   

12.
忆江南     
江南好③,风景旧曾谙(an)④。日出江花红似火⑤,春来江水绿如蓝⑥。能不忆江南?[注释] ①忆江南,词牌名。原名《谢秋娘》,后改名《望江南》,又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句,复改名《忆江南》,又名《江南好》、《梦江南》等。  相似文献   

13.
谢女咏雪 《世说新语》载,谢安与子侄辈讲论文义,俄而雪降,谢安欣然唱日:“白雪纷飞何所似?”他的侄子谢朗和道:“空中洒盐差可拟。”谢朗的妹妹谢道韫接道:“未若柳絮因风起。”后人据此称谢道韫为“咏雪才”,也常用来称赞才女。  相似文献   

14.
南朝梁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里所说的“事”,指材料,“义”指文章的主旨,“据事以类义”,即用材料来表现主旨。宋代的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说:“杜少陵(即杜甫)云:‘作诗用事,要如禅家语,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此说,诗家密藏也。”这句话是说材料和主旨应如盐和水一样相溶,达到妙合无痕。清代的魏际端在《伯子论文》中说:“用故事须如讼人告(?)证,又如一花一石偶然安放。否则穷人补衣,但贴上一块而已。”材料和主旨不能很好的融合,就像在衣服上打补丁,看起来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一、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实词)的积累和基本文意的疏通。《咏雪》是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此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明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明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文言文学习扎实有效,让学生乐于接受传统经典文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本课学习中的难度有三:即基础积累,课文美点赏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6.
演义小说这一文体源自史传。历史叙事的三大要素事、文、义与《三国志演义》的事、文、义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史上首部历史演义《三国志演义》,对《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史“事”进行推演,通过《资治通鉴纲目》远绍《春秋》之“义”,而发之于通俗生动之“文”。事、文、义三者的融合促进了“演义”的正式生成,并规定了“演义”的体式特征;三者的游离和矛盾促进了演义与历史的分化,进一步使充斥于古代小说中的道德劝戒逐渐虚化为空洞的说教。  相似文献   

17.
这首《忆江南》词共三首。(题下原有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是白居易八二七年晚居洛阳时写的。全词共五句。作者通过对江南美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词篇一开始,作者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赞叹之词,脱口而出:江南真好啊!一汪深情,浓烈似酒。为了强调、证实这一点,他又紧接着写道:“风景旧曾谙。”意思是:那里的风景我过去就很熟悉。这里的“旧”,就是指写这首词之前,他在杭州、苏州任刺史的那  相似文献   

18.
一、课标·教材·学情 课标对七年级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实词)的积累和基本文意的疏通。《咏雪》是第二十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此文在《世说新语》中被编入“言语”门。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表明了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作者未加一句评论,但意图明显。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文言文学习扎实有效,让学生乐于接受传统经典文化。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在本课学习中的难度有三:即基础积累,课文美点赏析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  相似文献   

19.
《忆江南》这首词是作者晚年居住洛阳时写的。题下原有作者自注:“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原词三首,课本选的第一首。全词通过对江南美丽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一开篇,作者就开门见山,直抒胸臆:江南真好啊!作者一片深情,冲口而出,浓烈似酒。为了强调并证实这一点,词紧接着写道:“风景旧曾谙。”“谙”,即熟悉。这意思是说:“那里的风景我过去就很熟悉。”这里的“旧”,就是指作者过去在杭州,苏州任刺史的那段时间。如今,时地迁移,而作者对那里的风景仍然萦萦于怀,并大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有“善才”一词,值得一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前者,课本未注;后者,有释:〔善才〕唐代对乐师的通称,是“能手”的意思。其实,这涉及到泛指和实指的问题。所谓“善才服”,指的是琵琶女弹奏的技艺精湛,“曲罢”使得乐师佩服。显然,“善才”泛称琵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