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有了广泛开展,这对广大的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城乡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教师专业结构的差异、农村学校科研氛围的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发现和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学性的解决措施,是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质量的前提,更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普遍偏低,阻碍了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认为,校本教研是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我们结合学校的校情、师情、生情实际,积极开展校本教研,并将其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较好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像其他地区一样得到了广泛开展,这对广大农村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城乡间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专业结构差异、农村学校科研氛围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验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已成共识。但是,不可否认,现实中的校本教研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确实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基于学校实地场域的应用型教学研究模式,校本教研对于我国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独特的推广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西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校本教研主体错位、专业力量持续介入机制缺乏、考评竞争使同行互助流于形式等。充分认识校本教研的阶段性和周期性,从教师日常的教学问题中选择校本教研课题,组建和依托专业指导团队,形成促进校本教研的检查监督机制,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校本教研平台,可以促进西部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实施以来,校本培训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学校校本培训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找到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程理念.通过反复调整、教育实践.从课堂教学、校本课题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等方面解决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引领教师走专业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7.
马健 《甘肃教育》2014,(13):77-77
正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新课程对学校教研的必然要求。农村学校必然要在校本教研的内涵和形式上下功夫,多管齐下,创新和丰富农村校本教研的内涵,结合农村学校、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因势利导,激励带动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使校本教研成为农村学校教研的有效形式,从而促进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确立以教师为本的校本教科研模式是基础新理念下的教育要求教师开展科研型教学,提  相似文献   

8.
深入开展校本教研,及时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学校,由于教师认识不足,教法陈旧,学校基础条件差,各项保障措施不到位等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农村学校校本教研效率低、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一、农村学校校本教研现状1.认识不到位。农村学校教师认为教研活动不过是专家在教育研究过程中提出的新名词,没有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教研已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抓手”。开展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然而,农村学校教研经费短缺,缺少专家引领,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较低,多数教师对校本教研认识与理解模糊……种种现实存在的困难使得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这成为制约农村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走出这一困境?我们思索着,实践着,探索着,试图找到一条切合农村实际的校本教研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董宜生 《湖南教育》2005,(23):20-2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的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发生变化,而以教学反思、问题意识为主导的校本教研理念也正悄悄地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但是,在农村小学,课改工作效果并不理想,开展校本教研比较困难。一、农村小学开展校本教研的实际困难1.办学条件差,缺乏开展校本教研的物质基础。农村小学大都办公用房紧,一般的学校基本上没有图书室和阅览室,教师查找资料困难;仪器室、实验室缺少,开展实验教学困难;虽然大部分学校安装了一台电脑,但几乎没有人会使用,进行电教化教学困难……以上原因致使开展校本教研活动较困难。2.学校…  相似文献   

11.
校本研修是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新课程实施中,立足校本,通过个体研修、团体研修和区域研修三个层面,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把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中小学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专业发展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与未来.要全面有效推动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那么,走校本教研之路无疑是当前最便捷而又富有成效的选择.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问题的存在,当前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校本教研实践还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深入探讨校本教研视域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采取有效措施使他们尽快实现专业成长,对于提升农村义务教学质量和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校本研修是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在新课程实施中,立足校本,通过个体研修、团体研修和区域研修三个层面,引导教师自觉主动地进行专业学习和反思,把教师专业学习、教学研究和校本培训结合起来,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校本教研在理念、功能、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校本教研重视行政管理,忽略专业引领;教研内容聚焦课堂教学,漠视其他主题;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教研活动难以吸引其他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深思校本教研的本质属性,明确教研活动的应有品质,树立教研人员的专业意识,呼吁学校制度的专业保障,教师应具有教育研究和专业成长的真诚愿望。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校本教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校本教研在理念、功能、内容和形式等诸多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校本教研重视行政管理,忽略专业引领;教研内容聚焦课堂教学,漠视其他主题;备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教研活动难以吸引其他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缺乏可持续发展。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有:深思校本教研的本质属性,明确教研活动的应有品质,树立教研人员的专业意识,呼吁学校制度的专业保障,教师应具有教育研究和专业成长的真诚愿望。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校本教研对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科研素质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如何针对学校校本教研发展的困境,探索出一种极具个性化、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是解决学校校本教研应该思考的问题.为此,学校积极探索以"主题·统整"的形式撬动各学科校本教研活动的深度变革,形成一个实践与理论相结...  相似文献   

17.
张世明 《教书育人》2013,(25):36-37
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先选择。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也需要一些有效的教研活动的浸润。近几年,我校将校本教研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通过一些行之有效校本教研的引领,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教学反思——关注教师研究的自觉性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不断成长、不断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两者是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成长,促使教师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促成教师的缄默知识显性化;而教师专业发展对校本教研的反哺作用体现为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和校本教研实施可能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马容升 《教育》2015,(2):32
校本研训,突出以校为本,是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合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校本研训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学校特色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提高,离不开教育理论指导,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对经验的积累。学校要有效利用校本研训,引导和激发广大教师参与校本研训的热情,通过自主学习、集体备课、教学反思、专家引领的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何有效利用校本研训,构建特色师资队伍,正是作为教育者需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20.
一、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探寻2005年秋开始,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与原课程相比,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给一线教师自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改革亟需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新课改的执行力,各校都非常注重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