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通过一个魔幻化的人物宠儿,艺术地重塑了美国黑人的历史,探讨了美国黑人的自我构建这一主题。莫里森从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赋予宠儿含混而众多的人物身份和象征身份,这种多重身份使得读者既可以历时性地又可以共时性地、既可以从微观层面又可以从宏观层面解读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自发表以来,小说中人物宠儿的身份引起了许多读者的兴趣,普遍对她身份的确定感到困惑。在后现代主义研究中,表面文本和隐含文本明确的终极意义不复存在。在这种大气候影响下,宠儿的身份和揭示主题自然地表现出多样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张秀梅 《文教资料》2009,(19):36-38
托妮·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文坛最璀璨的一颗巨星.她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宠儿>是其代表作品.正确解析主人公宠儿的身份对于深刻理解该小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大量搜集材料和精心思考的基础上,本文作者对宠儿的身份作出三重解析.首先,宠儿是海上奴隶贸易的幸存者;其次,她是塞丝杀死的女儿的化身;最后,她是所有奴隶受害者的代表.正是基于其三重身份,宠儿帮助非洲裔美国人重构了他们空白的历史,帮助他们找寻自己的文化传统和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 ,其巨作《宠儿》奠定了其作为一位杰出的美国小说家的地位。在黑白文化冲突中 ,黑人 ,尤其是黑人女性遇到了身份危机。《宠儿》的发展史就是黑人族群 ,尤其是黑人女性的艰辛的身份求证之旅 ,最终 ,《宠儿》通过塞丝的自我求证和冤魂“宠儿”的讣证使黑人女性得以逃脱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5.
《宠儿》、《丰乳肥臀》这两部经典文学著作都以塑造母性的伟大形象而备受推崇,不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国度、用什么语言书写,感人至深的母爱都在这两部作品中得以最好的抒发。两位母亲通过对自己孩子的种种关爱凸显了其伟大的形象,爱儿主题贯穿了整部作品,两位母亲的女性身份也得到了颠覆。  相似文献   

6.
《宠儿》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历史三部曲之一。从霍米·巴巴的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小说《宠儿》中的黑人女性身份的建构,通过分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对黑人女性一段被遗忘历史的痛苦回顾,揭示出生活在奴隶制及其阴影下的人们,只有爱自己,积极融入黑人社区,才能直面历史的阴魂,重新寻找历史对现实的意义,粉碎无法言说的过去附加于身的他性,走上获得主体地位之路。  相似文献   

7.
“原罪与报应”的原型模式是西方文学普遍采用的母体形式之一 ,福克纳在其小说《押沙龙 ,押沙龙 !》中也采用了这一模式。作者通过塞德潘家庭在种族制度方面的“原罪”和自身所犯的罪行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报应”,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种族主义和蓄奴制的观点和立场  相似文献   

8.
在《宠儿》这部旷世闻名的著作中,莫里森高超地运用陌生化的多维叙述视角,深刻描述了奴隶制下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其中宠儿作为主要的角色,更是被赋予鲜明的陌生化色彩。作为被叙述者,对宠儿的描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她的身份迷雾重重;作为叙述者,宠儿以一个鬼魂的存在形式的叙述呈碎片状,有强烈的陌生距离感。正是这样陌生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全新的经历感受,才得以让读者在震惊之后,多维地深度地解读文本后深刻人性、社会和民族等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散居族裔批评视角解读莫里森的佳作《宠儿》可以看出,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被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0.
赵燕 《考试周刊》2010,(43):28-29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其巅峰之作《宠儿》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用。本文通过详细分析《宠儿》中主要事物和人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示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1.
12.
《音乐世界》2012,(22):12-12
在众多的身份中,“Super Junior队长”这个称号一直是利特引以为傲的。带领着十几个弟弟走过7个年头,其中的艰辛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而对于自己离开的这两年,这个队长也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一边摆着威严要他们都好好的,一边却又撒娇要弟弟们给他写信。能够让十几个男人团结在一起那么多年,这个队长一定有着不足以外人道的秘...  相似文献   

13.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黑人长时间处在多元文化社会生态的底层,经历了痛苦的身份认同和国家的融入过程。黑人文化至今在实现走向美国主流文化的梦想。纵观美国的文化发展史,真正使黑人文学为大众所认知,可追溯至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而为黑人文学争得一席之地的托妮·莫里森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为享誉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凭借《宠儿》一举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4.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运用非洲主体身份言说和他者身份言说两种方式,揭示了美国黑人揭示出美国黑人安身立命于性别、阶级、种族三重世界的复杂处境,在发展变化的历史背景中重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本文将结合女性叙述学与鬼怪批评理论,以考察研究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文本话语与黑人历史文化的关系为基础,具体探讨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对黑人文化身份认同处境的揭示与启迪。  相似文献   

15.
在《宠儿》文本中,托尼·莫里森借用让评论界注目的性行为画面为读者呈现了奴隶们一种非常态的生存状态。奴隶们非但没有通过性行为建立起"人"的身份,反而在性行为的状态下遭到了身份的解构。这在无形中纠正了论界的一个说法,《宠儿》文本很色情,这无疑在曲解莫里森性叙事的真实用意。  相似文献   

16.
纵观国内外有关《宠儿》的评论,大多评论家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叙事学、精神分析批评等理论对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认为在《宠儿》中,莫里森将颠覆殖民话语与重构美国身份认同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一方面,莫里森通过对基督教文化的改写,颠覆了以“大熔炉”为象征的殖民话语;另一方面,莫里森重新构建了喻为“被子”的美国身份认同,强调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刘翔是中国宠儿、姚明是国际宝贝会不会遭人拍砖?  相似文献   

18.
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路人、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身兼多重身份,本文通过工作中的实例诠释了用责任心意识去践行好辅导员的多重身份,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教育学生。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新作《慈悲》描绘了17世纪北美大陆蓄奴制初期种族压迫及性别歧视等文化创伤下的黑人女性的悲惨遭遇。文章运用创伤理论,通过剖析作品中的黑人女性形象,认为文化创伤导致了黑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从而凸显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价值的肯定是走出文化创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大蒜宠儿     
大蒜,几乎是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调味品或食品,有关它的神奇故事也有许多。5000年前,埃及人曾经把大蒜视为神祗,大概是大蒜能治病的缘故。在古罗马时代,大蒜是兵士、海员和农民的普通食物,他们相信吃大蒜会使自己变得勇敢无比,身强体壮。因为大蒜具有杀菌的功能,它还是我国古代军队的重要粮秣之一。1665年,英国曾发生一场罕见的瘟疫,死亡者数以万计,但有一家幸免于难。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原来这家人屋子附近的地窖里贮满了大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