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之第三章《心理人格的解剖》阐述了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明人冯梦龙所编《三言》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创造的故事人物也都极富个性。在分析故事人物个性时,必然离不开对形象的心理、人格进行分析,也就自然无外乎对分析对象"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茹艺 《海外英语》2012,(19):196-198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新释《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齐灵沃斯和海丝特,探讨霍桑对各自命运安排的合理性.过分压制超我和过分放纵本我,都会导致自我的坍塌.只有三者达到平衡,人格才能健全地发展并得以升华.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出发,从其人格结构说分析小说《小伙子古德曼·布朗》中主人公古德曼·布朗的心路历程。通过分析布朗在其森林之旅中的所见所闻,本文旨在探讨布朗人格结构中超我、本我和自我之间不断斗争,最终本我战胜超我,控制自我的过程,从而表达了对清教思想压迫下的布朗式人物的同情。  相似文献   

7.
本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8.
根据佛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哪吒人格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并对哪吒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进化过程进行分析梳理。从而进一步理解哪吒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9.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对言莫言小说《娃》的主人公——姑姑的人格结构进行分析,在姑姑的青年、中年和晚年各个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超我”“本我”以及二者的相互冲突.而这种特殊的人格结构也分别在“家族纽带”“国家纽带”以及“‘本我’回归”三个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姑姑”的人格结构分析揭示出每个个体只有超越“超我”的强迫,活出本真的自我,才能解除心灵的负担.  相似文献   

10.
作者试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自我与本我、超我、外界的不平衡来重新解读麦克白的毁灭,从而阐明麦克白的毁灭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本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内因,超我与自我的失衡是其精神因素;而外界(社会和家庭)与自我的失衡是其外因。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作家,他善于捕捉人的心理变化向人们展示美国南方社会的发展状况。《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这部小说中的人物体现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矛盾。本文试从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个方面剖析小说人物的作用,揭示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精神分析理论,通过分析《寄居者》中的女主人公玫在特殊年代下的人格缺陷及其不断完善成长的过程,来探讨小说中隐含的心理信息。玫生命进程里的三位男性,父亲、彼得、杰克布分别是她人格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外化,在这三位男性的共同影响下,玫的自我最终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弥补了人格里的缺陷,修缮了曾经不健全的扁形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成三个层次:"自我"、"本我"和"超我",从"本我"和"自我"的矛盾与斗争来分析吉本芭娜娜的成名作《厨房》一书中的惠理子这一形象,来分析她的人生中重要的三个转折点以及所产生的人物形象。而"本我"和"自我"这两者的斗争与冲突,从始至终都是本我战胜了自我。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诗歌“人格结构”发展的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超我阶段、理性自我阶段、生命本我阶段。各阶段诗歌的内容、形式、格调呈现出特有风貌,标志着中国新诗心理结构的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高辉 《考试周刊》2014,(11):10-11
本文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对爱伦坡的小说《黑猫》进行分析,揭示了"黑猫"的形象。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黑猫形象相互渗透,反映了"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而映射了人性的复杂。人性中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因此,人类必须理性地寻求"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平衡点,避免精神焦虑甚至人性扭曲。  相似文献   

16.
"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在400年的莎评中,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本文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探讨莎士比亚对哈姆雷特命运安排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的心理小说经历了一个从超我情结到自我的尴尬 ,再到本我欲望的书写过程。“超我情结”是一种个人欲求对社会规范的认同 ,是一种高蹈的救世情怀的体现 ,“自我尴尬”是本能欲望在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中 ,主人公的精神处于一种被围攻的尴尬境地。而“本我欲望”则是对“超我情怀”的颠覆 ,是个人化欲望的直接书写。在现实的生存原则中体现出的人的本真存在 ,才是文学的使命 ,作家的使命  相似文献   

18.
杨雪飞 《文教资料》2007,(21):82-84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克厉进行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揭示了他的人性从扭曲到自我回归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是当前教育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从教师成长的三个哲学层面:本我、自我、超我,思考教师成长的需求,运用教师成长三阶段理论,论教师从新手成长成为专家教师的途径,是沿着职业养成、职业自我认定、职业自我更新的一个梯度上升过程,同时呼吁对外语教师的成长应该从心理过程和环境过程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赵婧 《九江师专学报》2006,25(4):11-13,16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