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翁方珠 《今传媒》2011,(5):92-94
近年来网络群体在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中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等非理性特征,造成了网络舆论的混乱。本文以"李刚门"事件为例,分析了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然后寻找这种产生非理性表达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群体非理性表达的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2.
网络为大众提供了表达的渠道,然而在网络表达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理性表达的现象。康德把理性划分为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实质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实践。网络舆论主体结构失衡引起的认知障碍和洞穴是形成非理性认知,进而导致非理性表达的重要原因。平衡的主体结构是网络舆论理性表达的重要机制,主要包括官方舆论、精英舆论与民间舆论多元主体平衡参与;官方信息、精英信息与民间信息多元共振;官方话语、精英话语与民间话语的互构。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非理性表达指的是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①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非理性表达则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表现形式非理性表达指的是人在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感觉下意识等)的控制下所做出的语言或者行为.①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世界中,非理性表达则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话语上的谩骂和情感上的泄愤.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社会中,网民往往针对热点事件发表自我看法,即使是在未弄清不明信息来源是否真实的情况下,即开始了"自我审判".  相似文献   

5.
社交媒体环境下,舆论生态既体现着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也同时呈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态势。以山东非法疫苗案为例,从网络舆情视角探讨非理性话语问题,并从公众、媒体和政府等层面提出规避非理性表达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6.
孙策 《新闻世界》2011,(7):190-191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逐渐成为当今时代公众利益表达的重要平台,网络舆论也随之出现。本文将天涯论坛中网民对四个热点事件的回帖作为分析研究对象,归纳出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的四种表现,并且从回帖的内容、表达方式和主题三个方面总结出非理性表达具有三大特点:情绪化表达方式、非逻辑的思维方式和二元对立的道德审判。  相似文献   

7.
汤伟军 《新闻实践》2013,(12):55-56
核心阅读:媒体间的竞争重心,从"新闻"逐渐让渡到"观点",这是近年来业内出现的变化之一但是,社交媒体环境下,舆情的非理性,信息的碎片化、失实,乃至于网络舆论对现实世界的重构与改写,都在不同的维度影响着评论的准确和客观。基于这样的传播语境,有必要检讨现有新闻评论在新语境中的流弊所在,重新梳理"事实"与"评论"的关系,或有助于重塑新闻评论的"权威"。新传播环境下的评论难点社交媒体环境,旧有的传受格局被结构性地改写,它作为信息披露、观点表达的平台.  相似文献   

8.
网络非理性言论,主要是指网民参与网络议题讨论时的情绪化、过激性的观点与意见的表达,主要以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方式通过博客、微博、播客、论坛、贴吧等传播载体进行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对个体或群体带来舆论压力,但多数情况下并不造成侵权或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当前,学术界对网络非理性言论大都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笔者认为,网络非理性言论的产生和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是网络传播向理性过渡的一个必然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郝雨  吉敏 《当代传播》2020,(2):41-44
智能化媒介条件下,网络舆论时常发生非理性暴涨。而对这种隐含社会风险的舆论加以引导及有效控制必然要依赖相应的技术。道金斯首创模因概念,称其为文化的"复制基因",采用模仿与复制等非遗传方式将一些观念、想法加以传播。高速、匿名且能存储海量信息的互联网成为模因传播的首选媒介。在网络模因的传播机制中,需要经过信息同化、记忆、表达与交流传输四个阶段。由于在传播形式、内容和机制上都具备高度相似性,模因常常充斥于非理性的互联网表达中,助长了负面的舆论影响。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模因传播机制切入,对如何控制非理性表达的负面影响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张碧红 《今传媒》2012,(6):30-32
网络的普及和言论自由为民众自我表达提供了机会,言论空间的拓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民众对"自由与正义"的渴望诉求出发,结合"郭美美事件",在论述网络自由表达催生社会正义的同时,并阐述了非理性的网络言论会扭曲正义的表达、新媒体的发展面临挑战以及需要规范。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网络虽然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通大众的话语权,但由于网络把关人作用的弱化,信息来源的复杂性,网民身份的隐匿性使得网络舆论有时呈现出一种非理性化、情绪化的倾向,尤其是在一些争议性较大,关注度比较高的社会热点事件中,这就需要权威性传统媒体对网络舆论加以正确引导。本文以《扬子晚报》对"张明宝醉驾案"的报道为例,探讨传统媒体如何对网络舆论进行理性化引导。  相似文献   

12.
郑慧洁 《新闻世界》2014,(7):264-265
本文以2012年因日本"购买"钓鱼岛事件而引发中国网民对中日关系的再度关注和讨论为例,对天涯论坛国际观察版块中网民关于"钓鱼岛事件"的讨论进行了量化研究,提出和验证了两个理论假设。研究发现:对涉及国际关系的事件网络舆论存在非理性特征,并且意见领袖的作用正在减小。  相似文献   

13.
网络表达对民主的践行与间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当今社会的第四媒体,以其技术化优势让人们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表达自由,也以表达之任性而使人烦忧。自由化的参与和表达所展现出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和选择,为民主的践行提供了广阔的视域和舞台,但网络技术手段、非理性表达和去中心化倾向则又间离着民主。构建良好的对话情境,形成法治状态的网络舆情是促进网络发展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描述了网络生态系统非理性信息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非理性信息对信息人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对网络生态环境非理性信息分类、甄别、监督的过滤策略.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生态环境非理性信息过滤模型,并以微信系统为例,对其非理性信息的过滤流程进行了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成为反映舆情、表达观点的主要场所.在体育突发事件中,探究其形成因素及特点是必要的.在体育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存在着网民媒介素养缺失、利益驱使、社会负面情绪的带入网络等因素对网络舆情产生影响,体育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动态性、网络状多节点传播及话语权博弈、言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而非理性等特征.文...  相似文献   

16.
网络民意在当今政治舞台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表达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非理性倾向确实是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网民的非理性言论往往是其对现实政治不满的表现,但正是这种非理性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社会的内部压力和冲突.更准确地说,这只是人们参与当前政治生活的一个渠道.  相似文献   

17.
陶长春 《新闻界》2012,(6):55-59
在网络社会中,社会个体享有了比现实社会中更加充沛的话语自由,个体的话语表达看似非理性甚至情绪化,但是这种话语权的表达必定产生强大的舆论力量,从而影响社会事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微博网民对"药家鑫事件"的评论为研究切入点,实证分析了"仇官"社会心态对我国网民的网络表达的影响。研究发现:"仇官"社会心态容易引爆网民负面情感倾向的网络表达,并通过不断重复的网络表达方式得以强化;但由于网络信息海量,网络话题更换频繁,这种重复表达的比例和规模被稀释从而显得相对有限;但此种现象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却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论形成中的非理性表达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面对层出不穷的网络事件,网民积极大胆的发表意见,带有严重浓厚的非理性色彩.其原因是群体压力下网民的从众心理,网络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缺位,社会生活的娱乐化倾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减少网络舆论中的非理性表达:政府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网络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网民...  相似文献   

20.
从互联网走进我们生活开始,每年都有相当多的网络事件吸引大家的眼球,成为坊间一直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华南虎事件”为例,剖析一下网络表达的非理性情绪的表现和自媒体时代下网络传播的扩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