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奎 《新闻爱好者》2011,(2):150-152
塞尚作为"现代绘画之父",其最大的贡献是颠覆了西方四百多年的写实主义传统表现法则。他认为传统透视画法并不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利用这种方法所表现的自然,只是从事物瞬间的真实状态中,抽取出来的一种表层的假象,是对真实的一种错觉。塞尚在绘画表现中,从观看方式、结构表现和空间意境的营造和表现上都创造性地开启了现代绘画表现之门。  相似文献   

2.
宣传性纪录片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肩负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新时代中国宣传性纪录片建构了由红色文化、时代精神、大国图景、文化中国组成的话语体系。其美学特质亦随着市场化、技术升级和国家需求的变化而呈现新的特征,即以纪实美学和技术美学为底层架构,以政治美学为叙事主线统领全局,以生活美学和文艺美学为修饰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接受度,最终多种美学形式在相互交融中共生共存,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融合美学。  相似文献   

3.
王海娟 《今传媒》2016,(9):162-163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表现在艺术上的绘画形式也是纷繁多变的,这里选取两位中外近现代艺术大师——林风眠和塞尚,针对他们的静物画,从他们的绘画题材、构图和技法上做分析比较,发现两者的绘画是有相通之处的,都是在传统中寻求革新,且林风眠的绘画受到塞尚式绘画的影响,尤其自他归国后的画风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了塞尚绘画风格转型的时代背景和起因,以塞尚对于造型、空间、色彩的读解为论述中心,进一步强调塞尚绘画新风格对于当代具象表象艺术风格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的对于绘画真实性的哲学反思。  相似文献   

5.
杨惠林 《今传媒》2010,18(9):68-69
如何界定新闻自由,这是非常敏感也非常关键的问题,西方社会普遍认为中国根本没有什么新闻自由可言,本文试图从新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新闻自由是什么,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新闻自由究竟有哪些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实现新闻自由,这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智媒时代文化传播的发生逻辑不同于整体宣传模式和网络传播模式,它以社会成员普遍的文化参与为基础,通过计算方法的应用,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的公共价值,避免外部主体和组织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和塑造。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传播公共性的实现,需积极探索新技术应用于文化传播的要素建设,尤其是其核心要素构成——文化特质与文化符号。对于文化特质的发掘而言,计算方法在议题设置、内容生产、智慧交互等方面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特质的发掘;对于文化符号的描绘而言,它与文化特质的发掘处于同一基础之上,计算方法有助于文化符号设计、传播轨迹描述和符号体系建设。建立在计算逻辑基础上的智媒时代的文化传播,融合了主体文化行为和文化传播的整体图景,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实现对内整合与对外交流。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散文集《流言》向来与其小说集《传奇》并列,均出版于1944年,代表她早期创作的成就。《流言》收入29篇文章,其中《自己的文章》、《烬余录》、《更衣记》等篇向为张迷所乐道,比读小说更有一番近距离看张的乐趣。内容涉及张氏的生平、文学主张、都市观察及艺术品味等,也是张学的不竭矿藏。  相似文献   

8.
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发展赋予了农民物质生活及精神世界的新形态,新农民的主体形象、精神诉求与社会认同感都在城市化进程中迅速破茧重生.新闻传媒工作者如何及时调整农业报道的视角,树立新理念,找准农民主体的新定位,使之符合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继而在构建城市化新农民主体形象及加速城市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成为目前新闻媒体在农业报道领域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9.
《编辑之友》2016,(6):5-9
认知传播学,作为以系统论为支撑,以“认识”与“传播”两大学科为研究基础本体,并将两大学科进行融合,形成的分析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人脑、心智、接受等工作机制规律的系统理论与学说,有着自身的特点和理论建构.文章在阐明认知传播学内在宏观体系构成的基础上,提出认知传播学必须成为具有中国学理内涵、融合西方理论、立足中国国情的新兴学科.而作为一门高程度融合、又极具前沿特征的全新学科,认知传播学必须尽快谋求建构一种总体性制度,完善学科建构,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的过程中实现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  相似文献   

10.
徐震洲 《视听界》2012,(4):113-114
近年来,一个新的影视品种——微电影蹿红网络,无论你打开新浪、网易、腾讯、优酷,还是百度一下或谷歌一下,都可以看到微电影多姿多彩的身影。爱奇鱼、v电影、爱线映等微电影放映平台相继上线,给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便捷的空间。只用了短短一两年时间,微电影便在网络市场潮水般流行起来,大有创造一个微电影时代的势头。  相似文献   

11.
12.
图情界女性性别特质与信息文化的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女性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传统文化及现状为勿入点,探讨21世纪图书情报界女性的发展和个性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电视传播的特点,主持人话语在表达上呈现出独具的美感特质,突出表现在: 以轻松亲和的谈话语体为主的言语样态  相似文献   

14.
许静 《大观周刊》2011,(26):167-167,103
教师,自古以来就是人类工程的灵魂师。教师是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者。而一个优秀的教师,即名师,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则更为深刻。名师的示范与带头作用会给学校教育注入新鲜的血液,成为学校发展强劲驱动力。本文就名师的特质做研究分析。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新生的媒介形式,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媒体横空出世的时机选择颇具匠心:披露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超级绯闻事件。长达445页的斯塔尔报告上网第一天就接受了全球2470万人的点击,更让传统媒体不安的是,从来还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够并且适合在一瞬间将这么  相似文献   

16.
“新闻理论体系”问题正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到目前的学术热点问题。这个问题背后的动力机制是对传统新闻理论建构方式(自然思维方式下的板块式模式)的不满和对更具普世性、学理性和逻辑性的新闻理论体系的追求。目前这种探索主要体现为直接使用传播学的结构性、过程性思维来建构。这种探索的路径固然有其启发的意义和价值,但却容易模糊新闻学本身的学科特质。依据新闻学主体性、理想性、实践指向性的学科特质,本文认为新闻理论的核心部分应包含新闻本质论、新闻关系论、新闻理想论三大部分。  相似文献   

17.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11):20-22
新闻传播活动遵循着"美的规律",从审美表现上看,新闻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然贯穿着美学的原则,具有美学的特质:外在形式美学特质与内在美学特质。而新闻的美学特质对新闻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启示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具有美学素养,加强美学思维,才能报道出有着真、善、美灵魂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18.
唐英 《当代传播》2007,(1):78-80
作为当下人们日常生活之重要组成部分的电视,借用高科技技术真实再现社会生活,而以此为平台的电视广告也因此获得了特别的审美意蕴.本文从电视广告画面的造型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及光、色、立体构成等视觉要素等方面,对电视广告审美特质做一探究.  相似文献   

19.
王慧 《新闻爱好者》2012,(22):20-22
新闻传播活动遵循着"美的规律",从审美表现上看,新闻传播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必然贯穿着美学的原则,具有美学的特质:外在形式美学特质与内在美学特质。而新闻的美学特质对新闻传播活动最重要的启示是,我们的新闻记者要具有美学素养,加强美学思维,才能报道出有着真、善、美灵魂的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20.
总编辑作为出版社编辑工作的重要决策人、出版社编辑业务发展的重要负责人,在落实国家出版管理政策的同时,承担着出版社选题申报、编辑出版工作指挥者、策划者、负责人的多重职责.本文通过分析总编辑应具有的8种重要特质和能力,指出了总编辑特质能力对于出版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需加大对总编辑特质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