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V,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怀旧》,借"长毛且至"这一信息传播产生的"蝴蝶效应",描绘了一幅传播场中的浮世绘。信息发布者具有魔弹功能,受众则成为应声而倒的靶子;受众因对信息怀有恐怖的想象,促使了社会熵情的形成;社会秩序恢复后,在"被看/看"沉默的螺旋效应中,鲁迅又融入了对国民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对于媒体信息价值的判断,主要看信息在传播之后是否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与传统信息传播效果相比,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涵盖面更为丰富,影响网络信息传播效果的因素也更多。本文以火遍全球的"李子柒现象"为例,通过对网络时代受众特点、中介因素以及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的分析,阐释网络信息传播如何赢得受众青睐与追捧。  相似文献   

4.
"受众"是传播学的概念,在公共关系学中经常使用。在以往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受众往往只是信息的单纯接收者。读者看新闻,目的只是为了获取他想要的信息,看完就完了,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被广泛使用后,"积极受众"、受众能动性等概念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认为,与电视传播不同,新媒体孕育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在传播方式上,体现为受众参与传播方式的变化、开放性文本的出现、媒介对受众个体的社会化建构;在传播文本方面,体现为意义的"内爆"和本文的失真。同时,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生活方式、拓展了受众的参与空间、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与之相应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信息内爆"弱化受众能动性、碎片化阅读削减传播效力、媒介成瘾导致受众行为失范、复制技术降低受众创新力。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并存。  相似文献   

6.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网民快速增长,互联网中的广告信息传播在面对形态多样的受众行为时,不得不改变在大众传播时代的传播方式,使信息传播成为定向传播,即将受众进一步"分众"。互联网带来了分众传播更充分的实现基础,而"分众传播"正好契合了这些人的复杂性,"分众传播"模式使人们从被动选择到主动选择,这一转变对整个商业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实现了信息与受众的互动,信息才具有价值。分类传播时代有价值的分众传播将会幸免于竞争的恶劣生存状态,以其价值而在特定的人群中享有稳固的受众群体。  相似文献   

7.
葛彪  曹铮  赵永兵 《新闻窗》2008,(4):48-49
对农传播的效果是否能达到传播的目的,首先要看涉农信息是否能到达其“目的地”,即对农传播的受众。受众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给广播内容生产与传播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广阔平台,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无法有效回应"互联网+"时代信息流向的复杂性,也很难有效指导广播内容生产及其传播效果提升,认知传播学重视"人"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影响与左右。从认知传播视域出发,遵循认知传播规律,重视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容生产者;把握广播的媒介特色,创作富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声音文本;努力打通各种传播渠道,发挥"人"在传播中的主动性;明确受众身份,内容生产引领受众与细分受众并行,聚合受众内容生产力等,都是有助于广播内容生产和传播创新的有益路径。  相似文献   

9.
在Web2.0语境下,信息传播系统发生了显著变化,受众的公民意识觉醒且拥有了与传统媒体相抗衡的话语权,这些变化给信息传播系统带来了结构性的调整,由市场利益和公共利益并行驱动;一只"看不见的手"———受众媒介接近权的充分行使和对真相的强烈渴求,促使政府和媒体重视公信力,开放公共领域,最终以达到信息传播系统的自适应和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10.
女性主持人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作为节目的传播主体,她们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这是她们运用女性的眼光、角度与立场"看"世界,发挥传播功能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她们的"被看"是被媒介议程设置的为了满足有窥视欲的人去众说纷纭的.在"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持人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11.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信息的传播和接受途径更加多样化、便利化,受众的角色及其话语权也开始发生转变;受众通过自媒体自由表达意见,这些意见在自媒体语境下碰撞和交融,在这一过程中,受众层和受众意识呈现出"聚合"与"分化"的状态。本文通过探讨自媒体的传播特点,来着重揭示新传播语境下受众变迁的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组合传播,指的是在一种媒体同时使用多种传播符号,以多通道的方式同时刺激受众的多个感官,引起受众的多感官反应,从而使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效果愈加明显.但是,使用多少通道能使受众感知效果最佳,目前传播学界存在着争论."信息过剩"和"双通道编码"是其中的两种主要理论.  相似文献   

13.
陆晔  薛丽 《新闻记者》2013,(1):40-43
据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①:2010年全国受众每星期收看电视的平均天数为6.29天。其中83.3%的受众每周7天收看电视。在电视观众当中,平均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约3.2小时。同时,全国受众平均每星期上网的天数为1.48天,其中17%的人每周7天都会使用互联网。尽管网  相似文献   

14.
视听符号作为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文化传承、民众生活的形象记录与真实展现,给予外国受众一种远程的"体验感",并对城市形象对外传播产生正面积极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两类外国受众的调查,发现"体验式传播"能有效获取外国受众注意力与好感度。由此本文提出通过整合体验式信息的内容编码与传播渠道,增强西安城市对外传播影响力,以期让西安在"走出去"(信息传递出去)的同时,更好地"走进去"(走进受众心里,切实产生正面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交网络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与信息碎片化的传播特点入手,分析在这两大特点下,生产性受众与目标受众细分后的"圈子化"对图书营销的影响与作用;通过分析生产性受众与社交媒体的关系,以及意见领袖与个性化阅读对图书营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得出社交网络将会让图书营销中的冷门不再"冷"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一、强调电视产品的个性品质 国外一家知名杂志对目前国外受众的信息消费特征进行的总结:(1)受众的主动选择性大大提高;(2)受众对媒介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个性化信息为主,一般性公共信息为辅."、"通过媒介传播个人思想、观点的意识越来越强"、"对付费信息服务和节目的要求逐步上升"等等.  相似文献   

17.
从经济学看,数字新媒体具有非对称的市场均衡,容易对消费者形成锁定,进行数字出版时需分清网络竞争态势和精确定位产品网络。从传播学看,数字新媒体的受众在传播中主动性增强、受众的行为能够被准确记录分析、信息传播可以更精确和直接,因而进行数字出版时应加入社交网络功能模块,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确传播,对用户信息及时反馈。  相似文献   

18.
<正>中文"受众"一词最早出现在由威尔伯·施拉姆著,余也鲁1987年翻译的《传媒·信息与人—传学概论》一书中。书中"受众"被译为"在传播的过程的另一端的读者、听众与观众的总称。"换言之,受众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第四媒体网络的兴起及其他新兴媒介的出现使得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大了。在进行受众研究前首先要对受众进行分类,即考察受众最基本的情况。不同的标准会产生不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与自媒体的介绍,提出了自媒体是一种信息共享的即时交互平台。利用自媒体传播,档案信息资源传播的受众范围扩大,为解决档案信息传播不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鲜的传播机制,但目前存在着可供传播的档案信息资源少、档案信息的"把关人"发生变化引起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等问题。因此,笔者从立足现有馆藏、改变传播策略、对档案信息进行把关以保证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明确受众目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怎样更好地建设自媒体时代的档案信息资源传播创新服务。  相似文献   

20.
"网络传播受众",一个在互联网时代的新产物,一群能在互联网呼风唤雨的人群,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形成了一个专门的信息传播空间,相对于传统读书看报的受众相比,这部分人群是比较独立的,他们不仅能给互联网带来新的血液,更会注入很多鲜明的特点。网络媒体的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在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都是想要获取及时的信息,但是细分开来,使用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并不能完全地适用于新时代的网络受众。本文通过对网络传播受众与传统媒体的受众双方面的研究,根据传播受众的特点,提高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