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生态学认为受众位居信息数据链的末端,灾害性公共危机的成因主要分为社会与自然两大类。同时,受众对信息的解读程度主要受到政府、媒介及群体的影响,个人的自我分析和判断能力也会带来信息解读上的误差,而维持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众的媒介批判意识,二是受众从媒介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面向广大受众开展的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让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我为媒介所役”。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受众接收广告信息的模式,从AIDA、AIDMA到AISAS的理论梳理.结合信息时代的现实,揭示了受众对广告信息解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由于信息环境的复杂,受众接收广告信息的心理变化,受众在产生需求进行决策时,收集信息渠道也因此变得复杂与多样.受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必然要求广告主在传递信息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根据这一变化,文章提出受众对广告信息接收的新理论范式AMSA,并根据受众接收广告信息的AMSA范式,提出以受众为中心的广告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4.
潘艳君 《记者摇篮》2005,(11):21-23
媒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及手段.帮助受众对新闻事实或最新信息进行解释的报道,称为解读性报道。它应受众对信息由表及里、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需求而产生并大行其道。作好解读性报道,对党报提升自身的权威性。导向性和服务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闻前哨》2014,(1):13-16
【本文采用控制实验和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影响大学生网民信息解码的测试,考察了受众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程度与受众对此事件解码的相关性。研究发现:1)受众对“方舟子文章”的解读方式与其对方舟子的刻板印象显著相关,持有较好的刻板印象者,其信息解码程度最高;2)被告知文章的作者,大学生的信息解码程度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前,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注重对信息予以正确、有效而独特的解读,并进一步实现由"信息纸"向"观点纸"的转变.本文从受众层面、媒介层面、受众与媒介的结合层面探讨这一转变的原因,从而肯定了纸媒这种内容改革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其实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8.
受众:需要“解读“的新闻   当今信息社会,在多种媒体演绎的“信息爆炸“令受众晕头转向时,受众不仅需要传播者提供可“读“的新闻,更需要经过信息传播者“解读“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其实就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受众逆反心理对传媒的阻抗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传播中的受众逆反心理,主要指受众在接触与接受媒体信息过程中,采取与传播者愿望相反的一种态度倾向。传播者通过媒体把选定与制作好的信息内容,连同其或隐或显的立场、倾向与态度等传递给受众,以期受众与其保持一致。在传媒不发达时代,受众由于信息来源少,对传播者所传递的信息缺乏判断依据,形成逆反或阻抗心理一般不太普遍;信息时代,受众广泛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了解的深度与广度已不同往日。各媒体传播信息在相互之间也不断地被相互印证,对受众来说,虽然没有直接经历具体的信息事件,但用此一媒体的信息为依据,去判断、验证彼一媒…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受众接收信息的渠道有限、消息相对闭塞,受众在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解码时以主导霸权式和协商式为主,而对抗式解读主要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在新媒体环境下,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话语权的重新配置,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观点在网络上发表,至此,"魔弹论"效应将不复存在,对抗式解读也逐渐从隐性走向显性。在这一社会环境下,文章从社会阶层的利益想象性、传者和受者的内在因素以及社会话语权的转移三个方面来论述"对抗式"解读的成因。  相似文献   

12.
研究现代新闻信息服务对象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推进,表明当今的受众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文章从受众是新闻传播事业赖以发展的基础出发,从市场定位、社会阶层、思维习惯与价值取向和心理学角度划分受众类型,展示当代信息服务对象在中外文化冲突与时代环境正负面影响下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巫春燕 《新闻实践》2012,(11):54-55
新闻误读。是对新闻事实的一种曲解和误解。新闻信息传递的整个流程是一个编码与解码的过程:采编人员整合信息是一个编码的过程,受众接受、认知信息是一个解码的过程。无论是编码还是解码。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可能产生误读。一般来说,我们将编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媒体误读。而解码过程产生的误读称之为受众误读。正确解读事实,完成准确编码。最终有效避免受众误读新闻事实,这是在日常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必须认真把握的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4.
媒介素养教育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使受众了解不同媒介形式的特征和信息制作过程,能够自觉掌握个人接触媒介的量和度,认识媒介带来的满足;(2)让受众批判性地解读媒介信息,诸如媒介对现实的再现、媒介的商业性与价值观;(3)使受众能够有效地使用媒介,充分利用媒介完善自我。我们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在媒介素养教育方面不存在直接而明显的体现。在做各类试题的时候,考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读题,读题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摘取出来的过程,这也可以认为是一个读取有效信息的过程,因此媒介素养教育所培养的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利于学生应对考试。  相似文献   

15.
李薇 《新闻爱好者》2011,(15):12-13
通过对蒙牛与伊利、腾讯与360互掐事件中受众参与行为的解析,发现网络媒体的受众参与身份的隐匿性,消解了受众获取权威可信的信息文本的自主度;受众参与方式多样性,消解了受众选择大众传播载体的自主权利;受众参与的实时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辨析事实真相与信息文本真相差距的能力;受众参与的"零门槛"属性,消解了受众自主解读信息文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信息污染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社会公害。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信息: 1.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从大众传播的内容上来考察.色情和暴力属于有害有毒类信息.也是危害最大的信息污染。这类信息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极力兜售强奸、卖淫、嫖娼、淫乱、暴力等内容.污染社会环境和受众视听,违反伦理纲常。  相似文献   

17.
蒋蕴 《新闻实践》2008,(9):14-17
媒体报道"平均数",不是一定要告诉受众特定数字必定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但一定要以受众的视角、提供受众科学的理解方法,帮助受众解读"平均数"当中所蕴含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黄玉 《新闻前哨》2012,(4):66-66
媒体公信力是媒体为公众信任的程度,是媒体在自身发展中,在受众和社会上塑造的影响力、信誉度及权威性,它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媒体必备的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公信力不是媒体与生俱来的,更不是由媒体自诩的,它来自于媒体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信息的选择、掌控和解读等外化的能力,是由受众赋予的信息话语权。在现代信息传播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着首先分析档案馆信息传播模式中的受众群体,然后根据受众群体对档案信息的选择,将受众群体划分为政府、研究人员、学生和普通受众群体四个层面,并分析出各层面受众群体的信息需求及特点,最后重点探讨针对不同层面受众群体的特性档案馆开展信息传播所实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有效传播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眼下,我们的新闻节目在播发节奏加快、稿件越来越短小精悍的同时,似乎渐渐步入了一个沼泽短新闻有时短得几乎没有信息可言了;半个小时四五十条有时甚至六七十条新闻"轰炸"过去了,人们的大脑成了一片废墟,并没有得到多少那个叫做"信息"的东西.于是,笔者忍不住想追问什么是信息?如何正确解读信息量?怎样才能有效满足新世纪老百姓的信息需求?新闻节目如何更加充分地发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本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探究与解析,并指出单位时间里新闻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扩大信息量的关键在于让受众得到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