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犀利哥事件的本质是媒体选取网络热点放大追踪连续报道而形成的新闻炒作失范。本文从传媒伦理道德的角度以传媒的公正、传媒的责任、传媒的人文关怀为评判标准,探讨大众传媒在犀利哥事件中的新闻炒作失范。媒体应该通过该事件反思,自觉遵守传媒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传媒伦理道德观的失范,主是表现在虚假新闻、有偿新闻和媚俗煽情三个方面。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我国传媒伦理道德失范的原因,并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传媒伦理道德的规范之道。  相似文献   

3.
网络新闻炒作背后的传媒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音孜 《今传媒》2011,(6):112-113
像一股潮流般,网络新闻炒作倏忽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如凤姐等以炒作而闻名的人物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此成名或因此牟利。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对传媒界、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恶劣后果。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炒作的因由与后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正确区分新闻炒作与新闻策划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你的原创点忠实于谁,对谁承担着道德责任.一个新闻事件的出现,伴随着它的延伸、发展和变化,进行恰当适度的包装、运作和烘托,将其朝着符合公众利益的方向推向高潮,健康地走向终结,也就顺应了公众伦理道德,完成了媒体应负有的社会责任,这才称得上是新闻策划.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网络群体事件也陆续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在面对这些新型的群体事件时,应该思考:它为什么会发生和是怎样发生的;网络在这些事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代传媒环境下新闻伦理道德失范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楠 《新闻爱好者》2008,(12):41-42
新闻伦理和新闻事业道德问题成为近年来新闻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几年来,每年都有重大的、引起新闻界广泛争鸣的新闻伦理失范事件发生。2002年,香港《东周刊》女明星裸照事件;2003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报道中记者受贿事件;2004年,《中国青年报》第二代身份证将由日本企业制造的假新闻等。  相似文献   

7.
符聪 《东南传播》2011,(9):131-132
网络红人“犀利哥”被走红、被出名到成为大众消费符号的对象,历时仅仅60天,网络这一“符号工厂”为网络红人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8.
新闻媒体非规范行为是对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以及新闻炒作和媒体错位与越位等失范、越轨等现象,从行为主体层面所作的本质归类.这些失范现象愚弄了公众信念,致使媒介公信力系统遭损毁.当前有关部门对上述失范现象及其不良后果的惩治主要是针对媒介产品的追剿与声讨.这在治理对象上存在误区.文章建言,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可操作的、契约式常态自律机制.集中对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的非规范行为进行问责治理.  相似文献   

9.
索生安 《新闻界》2012,(13):52-55,59
网络媒体既是旅游宣传的良好平台,也是旅游炒作的天然推手。当前,在旅游恶性炒作呈愈演愈烈之势的背景下,如何规范旅游宣传是传媒业和旅游业在新的历史阶段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网络媒体视角,本文分析了旅游宣传中报道虚构事实、助推不正之风、盲目跟风炒作等种种失范的表现,就行业人员素质等因素探讨了旅游宣传失范的原因,从监督引导、媒体自律和宣传创新等方面阐述了旅游宣传的规范之道。  相似文献   

10.
11.
张丹灵 《新闻世界》2014,(6):307-308
在新媒体时代,大众传播异常活跃,也出现了新闻评论的伦理道德失范现象,如新闻侵权、诽谤、敲诈、欺骗等行为的发生等。提高媒体公信力,防范伦理道德失范,需要提高社会各阶层的道德修养,改善相关法律法规,以让新闻评论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策划与炒作     
万秀贤 《新闻窗》2005,(6):54-54
新闻炒作乍看酷似新闻策划——都不是纯粹理念的演绎,却同属一种操作形式、一种组织形式,都是谋求传播效果的强化与放大。致使不少人往往误将策划与炒作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3.
赵本山主演的小品《策划》以夸张的艺术创意讲述一名新闻记者要报道"公鸡下蛋"的事。本文立足文本语境,在新闻真实性的缺失、采访作风浮躁等方面对该记者的失范进行了分析,进而从片面追逐受众求奇心理需求、娱乐功能的"异化"、媒介的集合行为、"看不见的手"的操纵等深层面对传媒失范的前因予以透视。  相似文献   

14.
新闻策划和新闻炒作,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两个概念,也是业内同仁谈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它是新时期媒体出现的一个新的现象。然而,新闻策划这个新时期新闻运作的“宠儿”,如果运用不好就成为“炒作”。本来,新闻策划与新闻炒作并非泾渭分明,有时相差也就一步之间。也许,炒作本来与新闻策划毫无关系,是一些“生意精”在传媒时代自己独立创造出来的商业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新闻炒作”这种做法不是新发明,1958年“大跃进”的新闻炒作,鼓吹赶超英美,竟把粮食亩产由几百斤炒到几万斤,钢铁的日产量也炒得“扶摇直上”,到处放卫星。“浮夸风”产生、泛滥和炽盛。欲速则不达,随后就出现三年困难时期。新闻界是难辞其咎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犀利哥"形象构建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来揭示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是其"走红"的最有力的推动。娱乐无可指责,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在一个小人物变身新闻热点之后,呼吁有关部门对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的进一步关心。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对传媒组织的研究可谓寥若辰星.传媒组织伦理是传媒组织在新闻信息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组织行为规范.传媒产品和生产它的传媒组织存在必然的联系,当我们谈及媒介伦理时,总会把媒介组织和个体分离开来,只谈媒介成员的个体伦理问题,很少涉及组织伦理的问题.事实上,对传媒组织伦理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把传媒伦理问题嵌入大的传播环境中去探讨其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严平 《新闻三昧》2003,(4):24-24
2月8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青少年研究室主任谢昌逵在媒体上揭露,一个“中国第一月嫂”的媒体炒作,是个恶性骗局。 2002年8月28日,他从北京一家报纸上看到整版文章《月嫂刘洁》。此文说,刘洁从事早期教育卓有成效,20年来经她指导的孩子有2000多名,个个都是同龄孩子中的佼佼者。谢昌逵还买了新华社介绍刘洁育婴理论与实践的专著《赢在起点——中国第一本成功早教案例分析报告》。此书说,刘洁是中国民间早期教育的创始人、  相似文献   

20.
公众人物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享受了许多普通人享受不到的社会公共资源,使得其自身行为与社会公共利益产生密切关联。一方面,公众有知晓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另一方面,公众人物也有其隐私权。但是,基于相关新闻法律、法规并未完善;因此,属于公众人物隐私的界定存在模糊和争议区域,从而导致公权和私权产生冲突。面对公众人物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新闻报道权)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成为了当今"娱乐化时代"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普遍性社会现象和媒介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