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三方调查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方式被网民热捧,似乎已经成为政府危机公关的良好解决方式,最后的结局就是"皆大欢喜"。从"躲猫猫"事件到上海"钓鱼执法"事件,再到"徐宝宝"事件,无不彰显了第三方调查的威力。本文旨在对第三方调查的合法性进行探讨,希望能从新的维度分析第三方调查并给予思考。  相似文献   

2.
"钓鱼执法事件"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件,而是通过非常因素介入,通过二次调查逐渐真相大白的社会热点事件.;其前提是事件本身成为全国的公共话题,才可能有第三方调查。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互联网,或者这些事件没有被发布在互联网上,真相可能永远无法揭示。而媒体记者由于重重阻力,难以通过采访接触到真相。  相似文献   

3.
文章详细介绍了第三方监测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明确了第三方监测在施工管理过程中的角色内容。从第三方监测的目的和作用出发,说明了第三方监测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根据第三方监测的内容和监测管理模式的特点,合理安排监测频率。从科学管理角度出发,优化第三方监测的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入手,对我国"国内首对同性恋者结婚"事件的媒体报道进行研究,分析媒体的报道偏见,并指出这种偏见报道给事件当事人、同性恋群体和公众三方带来的危害。提出跨越不同健康群落间的沟通屏障是媒体实现健康传播意义的最终途径。  相似文献   

5.
2014年年初,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中国网的"观点中国"联合第三方调查机构,根据2013年的话题热度,发布了一份年度舆情指数盘点,"帮汪峰上头"事件以高达8903的综合搜索量排第九。"帮汪峰上头条"事件的影响力从去年11月一直延续至今,"汪峰"和"头条"究竟有何渊源?本文试从议程设置理论出发,通过研究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偶发条件,进一步对该事件进行分析,并对该事件的议程设置做出反思。  相似文献   

6.
苏枭 《新闻窗》2014,(6):82-82
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调查性报告,以其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身份、采访制作的投入之大、对问题深入剖析之深、逻辑缜密、叙事完整、细节充分等特点在新闻传播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加之电视媒体的鲜活、多样的传播方式,使"调查性报告"的社会价值、现实意义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本论文以中央电台新闻评论部的调查新闻节目其中一期《新闻调查——陈丹青出走》为例,分析电视媒体如何呈现"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深度报道?有学者说,深度报道是讲求从总体的联系和结构上把握新闻事实,把新闻事实"还原"到其现实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发展中去的"第三代主流新闻写作文体";也有学者认为,深度报道是新闻执着于追求深刻性的一种写作旨趣;还有人说,深度报道是围绕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具体问题,用特定的方式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使受众感知特定社会事实和意义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8.
郑昂  雷雪  马峥 《编辑学报》2023,(4):466-472
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逐步成为开放科学环境下预印本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和学术期刊同行评议的有益补充。本文对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将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服务的开展方式归纳为第三方平台的评议和出版服务、预印本平台采用的第三方服务以及学术期刊采用的第三方服务3种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从评议对象与评议内容呈现方式、评议质量控制机制、评议人激励机制、学术社区建设等方面对第三方开放同行评议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阐述其优越性,并结合国内同行评议现状总结该模式对我国业界的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的改变,馆际互借给物流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方物流的产生,解决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应加强图书馆与第三方物流的合作,促进图书馆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一晨 《新闻传播》2010,(1):134-134
博客的英文名词是"Blog或Weblog",该词来源于"WebLog(网络日志)"的缩写,《市场术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从最初的"德拉吉报道"揭露克林顿绯闻,到中国博客元年的木子美事件,  相似文献   

11.
谢艳红 《大观周刊》2012,(11):247-247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少讲或不讲,引导学生不断地发现新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其自主的、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此,从教材、教师、学生三方面探究互动。构建"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过程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让广告主和广告商更有效地获得和使用经过第三方调查与研究的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广告投放.2008年5月30日,我国国内唯一从事出版物发行量核查的机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联合中国广告主协会和BPA全球、尼尔森中国等权威机构就报刊与网络媒体第三方媒体数据调查问题在京召开了“第三方媒体数据调查恳谈会”。  相似文献   

13.
杨涛  孙军伟  金铁 《大观周刊》2011,(10):81-81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还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甚至也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优势,这基本构成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症结所在。针对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第三方物流发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章浩 《现代传播》2022,(12):18-26+47
过往对影响受者解码因素的研究聚焦在传者所呈现信息、传播情境中业已存在的各种信息和受者心智三种因素,忽视了不同受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次传播活动中,传播行为会影响到多个主体。对某个特定的受者而言,其他主体所受的影响都可以称为“第三方效果”。在很多单一的传播事件中,第三方效果会影响到受者对传者所呈现信息的判断,成为影响受者解码的第四种因素。第三方效果的影响广泛存在于社会互动之中,在网络传播中尤其显著。它是传播行为在现实情境中即时制造的新信息,以“传者呈现导致了他者的这般状况”“他人对此传者呈现持这般判断”和“他者处于这般状态”的形式,对传者所呈现的信息形成补充,并以复合因果链的方式,共同作用于受者的解码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从微博看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大步跨入了自媒体的时代,微博客是其中一个新的成员,成为人们发表看法的新平台。与此同时,相对以往信息的把关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从"菲律宾人质事件"到江西抚州"宜黄自焚"等一系列事件,微博成为发布消息和评论的新渠道,而微博本身也经历了一场"测试版风波"。本文通过借鉴一些微博事件的分析来阐述自媒体时代的把关人及把关过程的变化,以期厘清自媒体时代信息把关的脉络。  相似文献   

16.
张萱 《新闻前哨》2009,(5):84-86
本文从2008年国内三件典型危机事件:5.12特大地震、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广元大实蝇柑橘事件的媒介报道与中国"公民精神"成长的关系,论证我国"公民精神"在媒介影响下表现出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媒介在培养"公民精神"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林群 《东南传播》2010,(8):145-148
媒介公关广告是指媒介为提升自身形象而开展的一系列广告宣传活动,媒介的角色从公关广告的发布渠道扩展到发布主体。传统媒介公关广告大多利用已有的媒介资源发布公关广告,其结果是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消失了,优于媒介自身的受众资源隐匿了,从而产生了马太效应。在新的传播技术冲击下,媒介公关广告的发布渠道与内容形式对公关广告效果的影响越来越重要,本研究将对此议题进行细致解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2010年11月17日广州亚运赛场上"杨淑君失格事件"所引发的一系列"阴谋论"谣言为切入点,在内容分析、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总结"阴谋论"谣言的呈现方式以及逻辑构成;然后进一步探究谣言得以迅速而大规模传播所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事件的重要性以及事实的模糊性是如何在该事件中得以体现或被建构出来;最后梳理出"阴谋论"谣言从萌发、壮大、变质一直到消亡的大致发展历程,在对各个阶段谣言特征的归纳分析中着重探究台湾政党、媒介、网民三者之间权力博弈情况。  相似文献   

19.
张靖 《东南传播》2010,(5):115-119
御宅族是一个舶来品,来自于日本。他们的各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已经影响着新经济的发展并且促进着特定产业的成长。"御宅族"不仅自身有着强大的购买力,并且还影响着他人的消费行为。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搜集商品信息已经成为人们购买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御宅族"是挑剔的业余专家,作为第三方的评论,常常会影响到他人的购买行为。由此可见,御宅族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本文从御宅族的形成和流变出发,旨在通过对中国地区御宅族现状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御宅族形成的原因、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从而提出针对御宅族这个特殊群体的广告策略。使以御宅族为目标消费主体的广告主能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也使御宅族这个群体能够更加有力地促进新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毛贺祺  张坤 《今传媒》2013,(1):135-138
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新闻事件并流行于互联网的流行语已经成为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意见表达和对于社会参与的公共平台。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络使用者也会将网络流行语带入现实社会中并进行传播,这使其不局限于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也发展到社会流行语的文化层面上。这样的传播过程既可以对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进行创新和评价,同时也可以对其社会意义进行判断。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调查,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表现出来的新闻性、态度性、娱乐性和流通性反映出了网络使用者和非网络使用者对于新闻事件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和认知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