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形象是较为抽象的精神意涵,它的传播以符号为载体.影视文本是城市形象传播的重要媒介,能够增强城市的魅力、知名度和认可度.影视文本中的符号、修辞与叙事化操作,建构和传播了城市形象,感染和打动着受众,强化受众对城市形象的认同.影视文本的生产者应力求借助多元象征符号和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立体、深刻地展现城市形象,提高城市...  相似文献   

2.
甘泉  郑毅 《东南传播》2010,(4):19-21
一切对历史的当代阐释都在表达着当代人的价值与想象,而这些价值和想象必然通过符号隐含在改编的影视文本中。本文以《大秦帝国》为例,尝试将索绪尔、巴特、费斯克以及伯杰等人的符号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提出历史剧文本的符号分析模型,藉以探讨符号分析在影视文本解读中方法论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冯以敏 《新闻世界》2014,(4):276-277
传递性是符号的共同特性,影视语言作为一种相对于自然语言而存在的现代语言也是一种符号。本文通过影视语言同自然语言的比较,从影视语言的非对话式交流方式,影视语言的表意不确定性,影视语言语境的缺失以及受众群体的复杂性四个方面阐述影视语言受限传递性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随着网络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新生媒体.网络广告顺应时势,有力地冲击着传统的广告模式。在众多的网络广告形式中,文本链接广告以一行文字作为一个广告,点击即可进入相应的广告页面.是一种收费较低,对浏览者干扰最少,但却较为有效的网络广告形式。虽然文本链接广告并没有超出网络广告的框架,但是它与其他的网络广告形式截然不同。大多数广告可以使用除标题之外的众多符号来吸引受众,如声音、图像,这些元素也能很好地抓住受众眼球,  相似文献   

5.
于志强 《新闻界》2012,(17):32-34
电视广告的文本缝隙是指电视广告的策略性中断。按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我们从广告学的角度可以将文本分为作者文本、传播文本、受众文本。文本缝隙存在于文本传递的不同阶段,它的存在促使电视广告与受众之间建立起了密切的关系,从而提高了电视广告的收视率,扩大了广告的传播范围。  相似文献   

6.
赵敏晶  刘宗元 《今传媒》2013,(2):144-146
本文从从生活中影视影响时尚流行的现象谈起并研究分析了影视与时尚的关系,利用传播学理论对影视观众进行受众分析,论述了影视传播对影视观众的心理影响过程,强调了影视推动时尚流行发展对大众传播的促进。  相似文献   

7.
图腾崇拜 (totemism)为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信仰.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图腾就是一种被高度认可的动植物标志,进行人格化的改造,成为一定群体的符号象征和文化表征.当下影视作品中猪意象的泛滥、影视受众的接受认同和猪影视意象的大众消费等构筑了现代影视的猪图腾崇拜现象.  相似文献   

8.
电视文本解读中“未读”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所提供给受众的是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有机结合而成的声画复合体,也就是电视节目,学理上称电视文本.电视文本是指由视觉语言、文字语言、有声语言等符号,根据一定的排列和组合原则而构成的一种具有丰富意义内容的符号系统.  相似文献   

9.
经典影片《刘三姐》在本世纪初"翻拍"成不同语境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和动漫作品。消费文化诉求下的《刘三姐》影视翻拍,以受众的符号认同为基础,整合大众文化的明星形象及流行元素,颠覆原版形象而幻化为"媚"与"美"的商品化标识。影视媒介作为一种构建民族文化形象的"仿像"符号(载体),如何运用影视艺术表现力,塑造具有符号意义的银幕形象;探讨网络技术背景下,影视媒介传播少数民族文化亟需规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文学文本和电子文本在传播方式上各有特点。本文以三国类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为例,通过对比丈学文本传播和电子文本传播,结合社会和受众因素,分析文化快餐化的原因,探讨文化快餐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媒介环境,而媒介环境决定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我们可能已经明显地感受到,随着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的普及,影视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影视媒介消费占据了人们大部分业余时间,成为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文化素质也决定其文化消费的方式。受众的文化素质不同,其选择文化消费的方式也不同。受众素质直接决定着影视艺术传播的效果。受众素质是构成影视艺术传播环境的特殊要素。传播效果取决于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传播的范围、传播的场景等,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素质,尤其是影视艺术传播,受众素质是决定影视艺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当看电影、电视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重要构成的时候 ,当影视作品越来越烙上商品的印痕进入当今文化消费市场的时候 ,当影视作为文化产品越来越超越国界地域自由地行走在地球村的时候 ,探讨中国影视现状与未来发展的问题 ,显得尤为迫在眉睫。我们所进行的北京市重点课题“中国影视受众理论的民族化研究”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北京市民观看电影、电视情况的问卷调查入手 ,以受众研究为基点 ,以观众调查数据为依据 ,努力剖析我国当前影视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对受众与中国影视品牌发展战略中的民族化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3.
郭子煜 《视听》2016,(7):61-62
任何电视节目策划案,任何符号文本,不仅是对电视节目形式上具象的物理化可视性描述,在这些策划文本边缘或者说在这些文本能指表层之下无不隐现着"伴随文化""次文化"等对策划本身的一种续写性外延性的拓展现象。对次文本的研究与学习,可以使电视节目在内容上、在血肉层面以昂扬奔放的姿态面向日益多元化、自由化的受众群体,可以使电视节目在形式上、在腐朽僵化的骨干上萌发新颖炯亮之花。  相似文献   

14.
赵旻瑞 《视听》2022,(5):102-104
中国传统神话故事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瑰宝.在影视改编中,对神话人物的身体影像塑造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身体影像的具象化创作使得受众对神话形象的接受由文本的抽象符号转为图像的具象符号.身体景观的重新构建也为由身体叙事到整体叙事的逻辑重塑提供了坚实基础.但在改编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消费主义下身体狂欢的陷阱,应突破身体狂欢下的新规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与所接受文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者从彼此独立发展为受众对文本参与构建,这一变化不仅对“文化霸权”理论产生了颠覆作用,而且对菲斯克的“生产性文本理论”有新的阐释,最终揭示了受众参与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玉宏 《青年记者》2016,(35):10-11
影视翻译对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1.基于文化传播角度的理论阐释.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方式,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产品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桥梁.影视剧通过对白、场景、影视音乐等内容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如文化知识、消费理念、价值观念及生活范例等,而不只带给受众一种娱乐体验.受众在娱乐之余更重要的是解读深藏在其角色、场景以及内容之中的文化及价值理念,物质文化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宗教文化信息等也藉着语言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7.
随着大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与所接受文本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两者从彼此独立发展为受众对文本参与构建,这一变化不仅对“文化霸权”理论产生了颠覆作用,而且对菲斯克的“生产性文本理论”有了新的阐释,最终揭示了受众参与文本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颜湘君  罗威 《东南传播》2016,(10):118-119
在中外花木兰题材的影视剧中,中国传统民俗元素充溢其间,这些民俗元素不仅深蕴着民族思想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且民俗事象作为影像又具有多种艺术功效,不仅调节影视剧情的叙事节奏,而且提升了影视艺术的审美娱乐性和教化功能。研究花木兰题材影视剧中的民俗文本,探究民俗文化与影视艺术的契合点,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意义解读模式,认为一切符号意义是在一个巨大的网络中被暂时确定,在不断地区分和延搁中出现新的意义,文本意义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影视翻译文本更具"开放性"和"异质性",特别是在片名翻译中意义增值绝非伴生现象,而是译者为了达到传播效果而进行的主观创造。为了更加符合译语受众的审美要求、情感认知和文化认同,影视翻译在坚持情感共鸣、文化接近、信息减损三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了意义增值。  相似文献   

20.
交互叙事是利用数字媒介交互性特性展开的叙事方式.用户不但接受作者创作的叙事文本,还可以对文本作出反馈,形成新的叙事内容.与传统媒介叙事的单向交流不同,用户的参与改变了文本意义的流动路线,因此交互作品具有双向交流结构.西摩·查特曼在传统叙事"作者"作品"受众"三要素基础上细化单向叙事交流结构,指出:在真正作者和真正读者之间,还有一个详细的"叙事过程",由隐含作者、叙事者、叙事接受者和隐含读者构成,真正作者对意义阐释起主导作用.尤迪本-阿里在此基础上提出双向交流结构,明确指出数字媒介中受众身份的变化:除了接受叙事创作者的意图,还作出反应,参与意义构建,改变叙事系统,所以将交互叙事交流结构分为初始交互阶段和返回交互阶段,同时厘析叙事者和叙事接受者在叙事中受到的限制条件.交互叙事具有多线性、超文本和动态变化的特征,叙述者和叙事过程复杂.双向交流结构作为分析交互作品的一种代表性理论模型,清晰地阐释了交流过程存在的各个角色和环节,描绘完整的交互叙事过程,剖析角色受到限制的条件,为分析具体的数字交互作品提供了可行的理论框架指导,有助于交互叙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