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语境下的公共领域与现代化公共空间的结构与性质对社会变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结构与性质的公共领域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不同角色. 所谓"公共领域",指的是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场所,大致包含了大众传播媒介、公共知识分子、现代政党等要素.  相似文献   

2.
刘森 《新闻世界》2010,(6):183-184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视角,将哈氏的公共领域植入到中国的实际中进行考察,概括分析中国语境下公共领域的基本特征,并就博客对建构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的贡献和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李佳怡  曾琴 《新闻世界》2010,(8):252-253
本文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切入口,探讨我国传媒公共领域的构建。大众媒介是公共领域的勃兴力量,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和构建公共领域平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界定了公共领域并阐释了其本质特征,分析了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特征及其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指出弘扬新闻精神是维护中国传媒公共领域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传媒改革三十年"讨论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国传媒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开始本土化地运用公共领域概念展开对中国传媒体制与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聚焦于"传媒公共性"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新媒介时代,学界关于互联网络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正在展开,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7.
现代传媒与公共领域的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纯晖  李红伟 《新闻界》2003,(6):17-17,19
历史语境中的公共领域以哈贝马斯(JurgenHabenmas)提出的公共领域(PublicSphere)视点来重新审视媒体在民主社会所担当的角色,可以说是个全新的起始点。哈贝马斯认为随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众讨论的区域,他称之为公共领域。私有财产制度带来的经济的独立,文艺作品对现实的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激烈的争论等所有一切和市场机制的传媒业出现造就了新一代的公众。自此,社会形成了一种机制,能够锻造出一种理性的社会合意即公众舆论,由此来决定国家发展与走向。哈贝马斯遵循的是一种历史的研究方法,即从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演进的道…  相似文献   

8.
媒介的公共性建立在社会的公共性之上,这种公共性不在于媒介传播的广泛性和受众的聚合性,而在于对媒介利用的程度和方式,民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第一步。媒介功能与社会公共意志是一个共存体,表现为相互支撑、相互利用、取得共同发展的目的关系。传媒不仅仅单向推动了社会意志表达,社会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变对传媒也有间接的影响关系。  相似文献   

9.
田悦芳 《新闻爱好者》2010,(12):148-149
报刊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上世纪的前半叶,许多优秀的报刊编辑同时又是颇负盛名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叶圣陶、巴金、沈从文等,都是编辑活动与文学创作同时进行的。但就编辑实绩而论,巴金应是最显著的。那么,长期的编辑活动对巴金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传媒研究的视角,对备受西方社会普遍关注的后现代传媒语境下的“道德恐慌”现象进行了深层原因分析。文章认为,在“道德恐慌”现象的背后,是具有后现代传媒时代特征的文化失范,“道德恐慌”现象投射出后现代传媒时代文化范式的多元化平等共生格局要求,对尊重与平等对待各种形式的亚文化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哈贝马斯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是指存在于公共权力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社会领域,在这一空间中,公众通过自愿讨论形成公共舆论,并以此来影响和制约政治权力,促进其合法化。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具有鲜明的正向性特征,即面向多元的开放性和旨在建构的批判性。基于该理论"跨文化"的普适性,以此考察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问题,并推动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在传媒时代存在的可能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共领域”的概念是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一文中率先提出的。哈贝马斯本人对于“公共领域”的发展持悲观态度,原因是他认为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趋于瓦解。本文从具体的时代背景出发,试图论证在泛传媒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并非如哈贝马斯所说的那样会趋向瓦解。  相似文献   

13.
从《大公报》看民国传媒公共领域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传芳 《新闻世界》2011,(6):125-126
新记《大公报》秉承"四不主义"原则,发挥着媒体所特有的公共话语权的作用。它的一些理念和实践对当今新闻界有哪些启示?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4,(19)
本文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媒工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进行了内容分析,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微博信息题材广泛,但生活类的内容比重接近四分之一,近四成内容属于私人话题。话题性质对于微博转发数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公共话题比私人话题确实更能获得他人的转发,但话题性质对于评论数和赞数的影响并不显著。相比之下,粉丝数对于转发、评论和赞的影响才是最显著的。作者认为,作为一种公共空间的实践形式,微博呈现出公共话语与私人话语互相渗透的特点,而传媒工作者在微博上发布的公共话题在引发讨论以及获得认同上的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确立、民主政治的发展、多元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使得国家和社会分立结构逐渐确立,一个存在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公共领域正完成自身的建构。本文基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结合中国30多年舆论监督的探索与实践,对媒体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功能和责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公共管理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在新的公共管理视角下,现代传媒和公共关系也发生着系列变化,本文就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传媒和公共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8.
谭珂 《新闻窗》2009,(5):93-94
2009年上半年,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从“央视大火”到“躲猫猫”,从“杭州七十码”到“邓玉娇案”,这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背后,闪耀着公共领域思想的光芒。作为一种新的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网络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新闻业的传播生态,并反哺于我们的现实社会。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传媒在报道事实、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总是蕴涵着自己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它们既要满足受众的新闻需求,又要巧妙地对受众施加影响。我们必须承认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文化系统有机组成部分的大众媒介可以凭借有效的信息和观念传递推动着社会变迁的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大众传媒积极配合政府政策宣传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传媒公共性的概念出发,既包括国外关于该定义的描述,也包括国内学者对它的研究状况综述j尽管学界对于传媒公共性存在争议和分歧,但公共新闻作为推动传媒公共服务功能的观点是受到普遍的认同的。公共新闻从提出到现在仅二十多年.经历了一个新的新闻理念的认同困境和挣扎。本文撇开一些争议,只是从公共新闻效果的角度,论述多元化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