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图像霸权在文化符号中地位日益稳固,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电影语言的直观性、逼真性和文学语言的间接性、多义性,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本文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小说和电影为例分析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特性,从而准确理解影视等大众文化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叙事学理论中的“叙述视角”为切入点,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我”这一独特的叙述视角做出分析透视——第一人称叙述,多重式内聚焦叙述视角。作者通过第一人称独白,多重式内聚焦叙述视角抒写了一个为爱沉默奉献了一生的女人的爱情绝唱.  相似文献   

3.
《红高粱》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同时运用复调和反讽等手法,有别于传统的小说。《红高粱》电影是对小说的改编,在叙事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电影在叙事视角和画外音以及视听画面上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富有生命张力的艺术世界。小说和电影以各自的艺术手法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4.
5.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他善于进行心理分析,采用内心独白、现身说法、自由联想和写信等手法,以精神分析为透视点,将心理描写与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用激情、冲动作为塑造  相似文献   

6.
英国小说家约翰·福尔斯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发表于1969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在1981年上映。小说采用了元叙事的方式来塑造人物,并使人物获得生命,新的叙事模式与小说在故事层上设置的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三种结局形成一种对应关系。电影为尽可能接近小说的叙述方式,采取了戏中戏的叙述,在故事层也打破了时空界限,设置了三种结局。本文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小说与电影进行段落式的对比分析,探讨更深入的对照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7.
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描绘了一个女人执着而凄美的一生。故事以陌生女人临终的遗信为引子,用追忆的方式诉说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从少女时代的她开始,一生中两次和他相遇,肌肤相亲。她两次选择离开。临终之时,她用信的形式将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告诉了他。电视剧以主人公完全占有“视点权”的女性“霸权”叙事,叠加一种“死到临头”“死也要死个明白”的大义凛然,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进行了一厢情愿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8.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女性的心理出发,刻画了一名女性追求爱情而不得自囿于想象的激情中不能自拔的故事。陌生女人把自我对象化为R先生,以此为基础,自我与他人构成一种想象的对象关系。这种对象关系体现了主体在缺失中寻求完整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运用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叙述视角理论对鲁迅小说《离婚》进行分析,并指出本在这种叙述视角下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10.
赌一场陌生的爱情,赌注是一生。而付出是唯一的手段。这句话或许可以概括电影《来信》的内容吧!“陌生”用来形容爱情让人觉得有一点难以理解但却又相当普遍,大概是对爱情没有把握,所以才觉陌生。看过电影之后,心里一直莫名的郁闷,搞不清楚为什么,直到现在。当我准备下笔的时候,我终于知道了,那是因为看了这部电影。  相似文献   

11.
As an outstanding modernist female writer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Virginia Woolf appeals for women ’s libera?tion in literary productions. Focusing on her most significant feminist criticism ...  相似文献   

12.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喜欢探索谜一般的心理,他擅长剖析偏执的灵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刻画了一位一生都沉湎于爱情乌托邦里的陌生女人,激情的单恋,幻想的爱情以及她降低自尊,成为他人的客体,注定她的爱情乌托邦不可避免地毁灭,表达了作者失去家园的绝望,也预示着作者精神世界的崩溃。  相似文献   

13.
评论界以往对艾玛的看法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她耽于物欲与淫乐。在仔细研读作品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艾玛在物质与感性的色彩的后面,还有追求理想,敢于行动,渴望纯洁的两性之爱的心灵的契合,世俗与精神两方面都追求饱满的特质。艾玛身上的某些特质是女性所共有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作品.茨威格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为情而生、为情而困、为情而死的陌生女人形象,感染了无数中外读者.小说借由R的目光,从侧面反映出陌生女人由童年到少女到女人的变化,然而她的内心却是停止生长的,陌生女人实际上是作家茨威格以男性视角创作出的形象,并因小说的假定性情境,而成为不朽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5.
纳博科夫《洛丽塔》与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均塑造了偏执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形而上与形而下冲突的悲剧。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体现的是一种“审美之爱”,一种作家对现实的疏离;后者体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爱”,一种女主人公对诗意的迷狂。  相似文献   

16.
狄更斯的作品往往结合自己贫困而艰苦的经历,加之对英国社会矛盾的深刻观察.他的小说<雾都孤儿>被波兰籍犹太导演波兰斯基改编成电影之后,获得了批评界和大众的广泛赞誉.作为故事人物之一的犹太人费金在电影中形象的再塑造体现了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世界文化语境下,对于种族歧视的反击和对各民族文化平等的社会思潮的认同,也体现了在后殖民主义时代下,对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抨击.  相似文献   

17.
The article examines Cate Tiernan’s ‘Wicca’ series. This series and the ‘Circle of Three’ books by Isobel Bird explore the experiences of teenage girls who embrace the pagan religion, Wicca. The texts reflect the growing interest in spirituality expressed by many young people and extend the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of witchcraft. Tiernan produces stories of spiritual growth entwined with fantasy and romance. The series operates within a moral and religious framework that allows girls to feel positive about their bodies and their sexuality and acknowledges the complex moral decisions many young people face. Christine Jarvis is Dean of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Huddersfield. She worked in community, adult and further education before moving into teacher education. Her doctoral thesis at the University of Leeds examined the educational uses of popular romantic fiction and she has published work on education and popular culture, romance, teen fiction and Buffy the Vampire Slayer.  相似文献   

18.
19.
电影和文学的中国式婚姻——当代电影改编的文化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文学是互生的关系,由于文学自身、政治倾向、大众情趣、时代需要等方面的因素,不同历史时期的电影改编表现出不同的范式和规律:建国后十七年,电影尽量地学习模仿文学;20世纪80年代,电影在自觉化的道路上借助文学这个拐杖,取长补短的同时又保有自己的独立;20世纪90年代以后,文学俯下身来迁就电影而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