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论人的主体性的发展与现代教育主体性原则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人的主体性问题是现代哲学的中心课题,有人干脆认为现代哲学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哲学。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现代哲学的这一倾向,反映了现代人类对自身的本质力量、价值、发展前途的认识和关注。它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随着人类社会的社会化趋势的加强,随着人类在各个实践领域中主体力量的提高,而导致的人类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科学家和环保工作者以“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大声呼吁大家都来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的确,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已引起有识之士的担忧。人类当前面临的十大环境问题是:一、全球气候变暖;二、臭氧层被破坏;三、生物多样性减少;四、酸雨蔓延;五、森林锐减;六、土地荒漠化;七、资源短缺;八、水环境污染严重;九、大气污染;十、固体废弃物成灾。这些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同学们都应或多或少地知道。做环保卫士,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应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哲学的视野将众多的人性界说区分为表层次的和深层次的;广义的和狭义的.认为人性中最高级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是人类的本性,体现人类的尊严、价值和人格理想.以人生过程论来理解人性的形成,人类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一定的社会条件中求生存和求发展,在这些愈来愈错综复杂、愈来愈高级有序的社会场态中,人类的特性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在人的本质与人性的关系上,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而人的本质则是人性的积淀和统摄.人的普通质与本质的关系是多与一、次与主的关系,人的主体性是人的社会本质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4.
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提出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是主体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结合人类自身解放历程的考察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论述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的主体性就是人作为主体 的规定性。主体性问题的实质就 是在主客体关系中人的地位、作 用和特征问题,主要涉及人与自 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关系 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 及其伦理水平决定的,可分为三 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附、顺从自 然的阶段;第二阶段是改造、利用 自然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类自 身不断发展,智力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人类从自然的奴隶向自然的主人转变;第三阶段是刚刚起步的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阶段,2、人与社会的关系离开个体发展就没有社会发展,人是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以工具本体论为核心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的"主体性"其实就是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这是基于社会实践观基础上将人的问题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总体进程中进行思考的结果.在由工具本体论转向心理本体论之后,李泽厚力图突破唯物史观,从精神层面对人的生存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哲学反思,但未能形成更为系统性的美学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理论发展历程及其哲学、科学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地理学发展史上的每一阶段都存在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每种“人地关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相应的哲学基础和科学背景。它的发展就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辩证法战胜形而上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人性论一直是先秦儒家哲学关注的基本论题。不过,在儒家内部却有很大分歧,即孟子的性善论与苟子的性恶论的针锋相对。然而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对立,因为孟、苟的落脚点都是人的社群性存在,他们倡导的“主体性”原则都是一种作为类的主体性,而没有为个体的真实存在留下空间。因而,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思想质料是相同的。分别乃在于二者的出发点与进路不同,即孟子言性善,强调要恢复、扩充人的本然性的社会道德内质;荀子言性恶,强调自然欲望人向社会道德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岑万洪 《海军院校教育》2000,(1):34-35,,4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在教学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清除错误世界观的影响,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和实践的问题。回顾十几年的哲学教学,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体会:一、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仅具有认识的功能,是人类的“伟大的认识工具”;也具有政治的功能,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指导学员正确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一直以来都关注人的解放,而且关于人的问题的宝贵思想和论述很多。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就是其关注的一个重点,马克思的主体范畴包含了主题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全面意义。结合马克思主体思想对人的基本属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主体性的发挥是紧密相连的,相辅相成的。只有每一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在社会现实中并未充分展现,主体性的社会实现与马克思主义"形而上"现状之间存在着矛盾,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化、指导思想的纯理论化、精神生活的边缘化。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形而下化"过程中,必须从现实利益和民生关怀入手,坚持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互动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形而下化"和"形而上化"的辩证统一,充分彰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大环境、政策、舆论、职业现实、社会认知等让教师"精神自觉"充满危机."精神不自觉"戕害了教师作为"人"的价值以及作为"教师"的价值."精神自觉"在实践过程中有现实型、理智型、审美型、哲学型等形态,教师需要从增强精神自觉性、成为有追求的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掌握调控精神危机的相关知识技巧等方面践行"精神自觉".  相似文献   

13.
Drawing on data collected i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racially minoritized faculty member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allenges these faculty members faced in bring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ir spirituality into their scholarly work as graduate stud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questions: How do racially minoritized graduate students negotiate their spiritual identities and integrate their spiritual epistemologies and cultural knowledge into academic practices, and what challenges do they face in doing both?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ree salient themes: sacred subjectivity in student-focused research, spiritual praxis in the classroom, and new visions for inclusive spiritual expression in the academy. By focusing our analysis on study participants' strategies for resisting pressures to closet their beliefs, this article affirms the importance of legitimizing the spiritual epistemological perspectives of racially minoritized graduate students in creating a more equitable and diverse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以改造世界为取向,但也蕴含了如何解释现实世界的深刻思想。马克思实践解释学涵盖了解释的主体性、社会性和真理性三大原则。其主体性原则蕴含解释的对象性、互主体性和视域性思想,与现代解释学所彰显的理论维度相吻合;解释的社会性原则关涉解释的社会基础、社会功能及社会评价,是马克思的独特贡献;在解释的真理性原则中,马克思将真理性与实践性相结合,主张具有历史性、相对性和价值性的解释活动仍具有客观真理性。  相似文献   

15.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一切成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导,在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整体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肩负着学科建设、理论创新以及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找准对策,采取有力措施,大力促进高校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6.
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看,目前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存在教育价值突显不够、幼儿主体性体现不足、内容适宜度有待提高等问题。为此,幼儿园活动室墙面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允许幼儿全面地接触、享受墙面环境,真正发挥幼儿在墙面环境创设中的主体性,以幼儿的年龄特点、真实需要、已有知识经验等创设动态、多元的活动室墙面环境。  相似文献   

17.
狄尔泰作为欧洲大陆现象学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促使哲学重新关注人的精神,他试图建立以心理学和人类学为根基,以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为枝干的综合的、有层次的精神科学体系。他的精神科学思想促使哲学家重新评估人文社会科学的价值,从精神科学的角度看,由于人文社会科学有着和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等;所以人文科学教育就有其独特价值,这些学科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应是促使人了解社会和历史整体,是一种不同于感觉的体验活动,是通过培育人的主体性获得自由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与中国哲学专业自身的理念和特点一致,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应有三个主要的方面,一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的个体,二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学者,三是培养能创造性诠释和推动中国哲学发展的人才,这些是现今一般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所缺少但却极为重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略论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现代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是在中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确立之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研究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1、中国现代教育哲学的发展未能古今贯通和中西合璧;2、中国教育哲学研究存在着“五多五少”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速度;3、教育哲学的理论困惑。促使新世纪中国教育哲学更好地发展,可以从四方面把握:1、确定研究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