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粘性与知识转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燕  高山行 《科学学研究》2010,28(10):1530-1539
提出了导致合作创新中知识粘性的因素有知识复杂性、合作伙伴对知识的保护、企业的吸收能力、合作交流等,通过对270家参与合作创新的企业之间技术/过程知识转移情况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合作伙伴对知识的保护、合作交流对于知识粘性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还发现,知识粘性与知识转移存在显著负向相关关系;知识粘性及合作伙伴对知识的保护、合作交流同时显著影响知识转移,知识粘性在其中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最后基于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对研究结果与西方情境下的不一致,给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我国计量学领域作者合作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研究中的作者合作关系有显性作者合作和隐性作者合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我国计量学领域显性作者合作关系,再基于关键词耦合方法来挖掘我国计量学领域的隐性作者合作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利用Ucinet对我国计量学领域的综合性作者合作关系进行了可视化分析,以期为作者间的信息传递、知识交流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知识转移过程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如何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效果"这一当前企业关注的难点问题,在简要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考察企业与学研机构的互动发现,企业与学研机构的合作前途光明,但路途艰辛,因而企业与学研机构合作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单链合作、互动合作、一体化合作3个阶段。在产学研合作实现的过程中,企业在单链合作阶段获得新显性知识,在互动合作阶段获得主要成分为显性知识的企业专有知识,而到一体化阶段则获得主要成分为隐性知识的企业专有知识,企业创新能力随之不断提升。知识转移过程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到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以从事共建实体合作创新的210名知识员工为被试对象,对共建实体模式下企业合作创新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协调机制和知识转移效果之间关系的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特性、组织学习、合作情景和组织管理等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同时存在,总效应都非常显著。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直接影响作用较小,其中合作均衡和默会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直接作用最为不明显;而协调机制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与知识转移效果之间的中介作用非常显著,其中协调机制在学习动机、合作均衡和激励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中中介效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以会计领域被引频次最高的前50名作者的引用关系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作者之间的引用关系,并进行知识角色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探索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领域作者的潜在合作关系,以期为该领域作者间的信息传递、知识交流等提供重要依据。[方法/过程]以CNKI数据库2014-2019年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研究的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作者关键词耦合分析法挖掘该领域的著者合作特征、潜在合作对象及主题。[结果/结论]目前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领域作者的合作参与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具有明显的抱团现象;著者合作模式以学科内合作为主,合著对象集中在同地域和机构内部,合作主题相对集中;经过作者-关键词的关联推导后,我国个人信息安全领域的学者间形成了较强的潜在关联,其中法律层面的个人信息安全研究是重点潜在合作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数理统计、回归模型等分析方法,在对1800多个农户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看,分析了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选择的状况及影响因素,并得出了如下研究结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使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减少是客观经济现象。劳动者的家庭身份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把农村劳动力从家庭的羁绊中解放出来是增加农村异地就业劳动力供给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发展农村要素市场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是大有文章可做的。通过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入城市生活的期望值对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异地就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CSSCI的国内知识管理领域作者共被引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共被引分析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揭示学科结构及其研究现状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传统的作者共被引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对CSSCI收录的1998-2010知识管理领域的2767篇被引文献进行多元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以期找到该领域的高影响力作者及其所关注的主流领域及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研究知识转移的文献较多,而对于知识转移信任问题的研究却很少.文章在总结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该问题,并得出结论:信任对社会知识转移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应构建促进社会知识转移的人际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杰  李新功  李超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914-1919
 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得隐性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的组织间转移。文章以企业为研究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组织间转移的影响因素和途径,认为产学研合作和水平型合作中隐性知识的转移较强且途径比较丰富,但后者受到竞争关系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知识转移的发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结合实地调查,论文从社会关系角度总结出知识转移的6个影响因素,分别为社会关系质量、社会联系强度、知识的粘性、知识发送方的动机和表达能力、知识接受方的吸收能力以及知识转移的网络媒介.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知识在企业中的嵌入性。通过构建企业间社会网络和制度网络双网络模型,分析了嵌入于不同企业元素中知识的转移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产学合作机构知识转移动力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力  聂鸣 《软科学》2010,24(1):27-31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产学合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从产学合作机构的视角提炼出促成知识转移的因素,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为寻找促成产学之间知识转移的措施提供依据,同时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张晓黎 《软科学》2016,(11):81-85
仿真分析了网络组织中企业进行关系调整对知识网络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组织中约1%到10%的企业调整关系时,企业的单一知识类别、组合知识类别和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迅速增加,企业之间的知识网络结构差别最大。约9%的企业调整关系时,网络组织的单一知识总量和组合知识总量会达到最大,企业之间的知识水平差距最大。超过10%的企业调整关系时,企业的单一知识类别、组合知识类别及知识之间的关联程度虽然仍很高,但单一知识总量和组合知识总量会逐渐减少,企业之间的知识结构差异化程度和知识总量差距都会减少。相比较于与知识水平最低的企业断链重连,企业与节点度最小的企业断链重连时,知识网络单一知识类别与组合知识类别更多、知识之间的关联度更高;单一知识总量与组合知识总量更少;知识网络结构差异和知识总量差距更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知识转移主体影响要素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并购知识转移的情境,构建了企业并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国内外并购企业进行问卷调研,共收集有效问卷125份,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层回归等方法对问卷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并对实现企业并购知识转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积海 《情报科学》2005,23(8):1133-1137
知识传导成本是指知识传导过程中的壁垒和难度。本文从知识的特征、知识发送方、知识接收方、传导双方的差异、以及传导渠道5个层面来探讨知识传导成本;详细分析和提出了5个层面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和相关的假设;并通过调研问卷收集的数据计量回归检验和研究发现相关因素对知识传导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姜鑫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2):68-71,91
文章介绍了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内的非正式网络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之间的关系,并从网络密度和距离、中心性分析、凝聚子群分析和结构洞分析等几个角度探讨了组织非正式网络内隐性知识共享活动的影响因素。以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内的非正式网络为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这一非正式网络内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组织知识转移影响要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重要分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提出组织知识转移的推拉效用模型,从知识易表达性、内部激励机制、企业组织体制和外部运作环境等方面探讨了组织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实证研究上述因素对组织知识转移绩效的影响作用,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95,自引:5,他引:95  
王毅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通过产学研合作,把外部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粘滞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它正是转移的关键和难点。本首先探讨粘滞知识的界定,剖析粘滞知识的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克服粘滞的途径,提出粘滞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最后以清华大学大型集箱检查系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为例,对粘滞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