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被视作中国现代主义的经典,但现代性本身也在被人们不断地重新解读和认识。后现代概念的提出,既是对现代性的继承,也是对现代性的背离。后现代性所具备的解构与消解内涵又与鲁迅的历史观在某种程度上不谋而合,在这种文化语境中来看鲁迅的《故事新编》,可以看到鲁迅在开启现代性之门时对现代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导致的人的异化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的全面自由的美的呼唤,马克思主义思想具有审美现代性的内涵.但马克思以实践为维度,颠覆形而上学,又以历史唯物主义在此岸展开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从而寻求通过实践革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以及感觉获得全面解放的目标,则与现代主义寻求心灵、精神、感性解放的审美现代性具有不同的取向,构成马克思审美现代性的独特路径.现实主义--在各种关系交错演变的历史中来,通过人的命运来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固--作为其美学上的必然要求,体现的正是实践主体消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消解西方理性形而上学的努力.这即是其与自律的现代主义艺术的根本分歧所在.  相似文献   

3.
现代影视网络传媒对《西游记》的演绎昭示了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现代性价值。如果换一种角度解读《西游记》的现代性,则会发现这部小说的一些出乎意料的品质:有趣即意义;作品对于主体消极自由的认识和对非工业化社会下伦理道德以及宗教的消解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培 《全球教育展望》2011,(11):25-30,41
当代教师生存状态在总体上是倦怠的、被动的和疏离的,根源在于对现代性的迷思。在现代性规定下,教师的生存陷入了现代性困境:科学主义对教师实践智慧的贬抑,使教师生存陷入了技术化困境;工具理性对教师自主发展的僭越,使教师生存陷入了外在化困境;主体性迷失对教师生命意义的消解,使教师生存陷入了虚无化困境。重新发现教师存在的生命价值,重新唤醒教师的生命情感、生命体验、生命创造,促进教师生命由"遮蔽"走向"解蔽"。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具理性的日益强大,现代性越来越表现出异化性特征,从而丧失了对人类基本价值和意义的关注。马克思、韦伯和哈贝马斯从不同视角分析了现代性异化的演变流程,揭示了现代性在寻求人类获得效率的行为模式的进化过程中,铸就了一个缺少价值和意义的机械化“铁的牢笼”。为了消解现代性异化带给人类的风险,马克思、韦伯和哈贝马斯在批判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路径选择。虽然,现代性的异化现象并未完全按照马克思、韦伯和哈贝马斯所设计的方案退出历史的舞台.但马克思尊重人的存在价值的思想却启发了我们从另一个思路.即从文化语境的视角消解现代性异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时代定位是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具有超稳定结构的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现代性的冲击和消解。如何构建当代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将是一个紧迫而又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瑜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12):69-72
现代不仅是时间上的所指,更牵涉到人们的认识方式和价值追求。现代性在社会发展领域表现为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在审美艺术领域却有着相反的呈现———对理性的消解。中国的现代性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表现,较之西方有着相异的取向。现代性文学史观受到了思想领域评判的影响,只有回归人文与文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才有可能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8.
反思与重构——后现代主义视阈下师生观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生关系历来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对教育的完整的关照都离不开时师生关系的审视。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师生观深刻剖析了现代师生关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特征。对于诸多内生性的问题,现代教育难以对自身进行现代性的拷问,后现代主义师生观对现代师生观进行了消解和重构。  相似文献   

9.
教育变革的现代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物质繁荣,也消解着人的超越性,使人的生存陷入了沉沦,使教育呈现异化状态;异化的教育所造就的人走向沉沦,并巩固着现代性。这个由现代性带来的恶性循环造成了许多教育改革在实践中变形和低效,最为典型的就是导致素质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10.
《共产党宣言》作为阐述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典著作,展现资本主义现代性和共产主义现代性的“双重维度”。从《共产党宣言》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掠夺式的、以资本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消解资本逻辑的弊端,开辟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摒弃资本主义现代性形式,形成以建构共产主义现代性为终极目标的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新形式。  相似文献   

11.
劳伦斯是处于英国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交汇点上的作家,他的小说既具有英国传统文学经典气质的沉淀,又融合了锐意创新的现代主义特点,现实主义成分与现代主义成分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及不同的作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侧重,趋向于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在《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达到了最佳稳定状态,两种成分交相辉映,营造出完美的平衡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西方现代主义学思潮对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外在的写作技巧和内在的思想观念两个层面上。这些影响对原有的现实主义主流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另外,学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问题也随之产生。但无论怎样,在新时期小说中,西方现代主义创作原则已然成为了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特殊称谓,“现代派”的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界曾引起强烈而持久的反响。“现代派”文学对于80年代文学以及此后的中国当代文学走向和影响是巨大的,但其生成、发展和价值却包含诸多复杂的历史问题。在揭示“现代转型”的逻辑下,如何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对“现代派”的出场,“敞开”的逻辑,“历史”的生成进行价值重估,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具有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上帝既是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也是西方文学、哲学永远无法摆脱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杰作《荒原》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杰作《嚎叫》中上帝角色的"在场"与"缺席",揭示上帝观的演化,考察上帝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的关涉,力图从一个侧面反映西方现代文学发展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主义是80年代中国当代文坛的重要文学思潮,其表现形态丰富复杂。在小说创作中主要有象征主义、荒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重要收获。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英国小说犹如钟表的摆,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倾向之间有三次较大的摆动。这是该时期英国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鲜明的特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三次碰撞的过程中相互渗透,彼此融合,结果两汲取了对方的长处,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从而得到了充实、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统称为西方现代派艺术,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是在否定传统的规范定式和习惯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实践活动旨在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西方现代派艺术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对其中某些有争议的行为和主张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宽容。当今的年轻一代,不重视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就不能正确对待西方现代派艺术,从而强调了艺术院校的学生学习艺术理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19.
对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我们应持一种辩证的态度:必须同时描绘出二者之间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这种态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认识历史发展的辩证过程;另一方面有助于解决现代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西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长河,波德莱尔和李金发这两位诗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波德莱尔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创者,法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中国诗人李金发深受波德莱尔的诗风的影响,将象征派引入中国诗坛,成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之一。两人虽渊源颇深,但由于中西现代主义诗歌诞生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它不仅决定了现代主义诗歌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而且也从根本上注定在中西诗歌现代性特征上存在着巨大差异。本文拟通过揭示两个诗人在各自创作上差异,来展现现代主义诗歌的中西差异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