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间偶读一古诗,感触颇多:古诗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中的一颗耀眼明珠,为什么古诗会让人觉得越读越有味,越读感触越多呢?如王维的《莲花坞》:“日日采莲去,洲长多暮归。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短短四句说明了采莲的时间、频率、采莲地  相似文献   

2.
释“田田”     
乐府诗《江南曲》里“江南好采莲,莲叶何田田”一句中的“田田”一词,对它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新《辞海》注释为:“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荷塘月色》的注释与此相同。  相似文献   

3.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的末段有这么几句话:“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相似文献   

4.
<正>《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作者用细腻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荷塘美景,由眼前之景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在虚实之间抒发了幻想超脱现实又无法超脱的苦闷情感。一般的课堂将教学重点放在荷香月色的描写之上,文章后半部分对江南采莲旧俗的描写,长久以来不被读者所重视。然而,笔者认为这一部分绝非“蛇足”,而是作者的苦心孤诣之笔。它对全文的结构、情感和审美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但是如何抓住现实中的荷塘月色美景与记忆中江南采莲旧俗的关联处呢?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多年来一直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的传统篇目.现行人教社的两种版本都将此名篇编入。《荷塘月色》引用了梁元帝萧绎《采莲赋》的片段,其中有“鹋首徐回,兼传羽杯”等句.两版都将“羽杯”释为酒器.这是正确的。可“羽杯”是一种怎样的酒器呢?  相似文献   

6.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独处”时的“心理独白”,或者说是朱自清先生刻意营造的一个“梦”。文中作者所“梦”到的地方在哪里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身处北京清华园的朱自清先生到底惦记着江南的什么呢?我们来看作品的描写“: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采莲赋》和《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句子。显然,弄清楚“采莲的事情”所包含的意蕴是解开作者江南情结的关键。朱…  相似文献   

7.
“横塘”屡见于古诗中。孟郊的“难随洞庭酌,且醉横塘席”;吴伟业的“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指姑苏古渡。崔颢《长干曲》“居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左思《吴都赋》“横塘查下,邑屋降兮”。“横塘”指南京秦淮河南岸。除此以外,安徽无为东侧,云南澄江门外,浙江杭州等地,也都有“横塘”。  相似文献   

8.
《采莲曲》属“清商曲辞”。《乐府诗集》卷五十:“《古今乐录》日:梁天监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乐》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日《江南弄》,二曰《龙笛曲》,三日《采莲曲》……。”可见《采莲曲》属乐府旧题。《采莲词》正是从这类民歌发展而来的。《采莲曲》大多描绘江南地区的水乡风光,描写采莲女的劳动情景和爱情生活。在浩瀚的唐代诗歌中,不少著名诗人曾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勾画出当时采莲妇女的生活情态。盛唐诗人  相似文献   

9.
每逢新年、国庆节,祖国大地到处张灯结彩,人人兴高采烈。但是有的同学常把“兴高采烈”写成“兴高彩烈”,把“张灯结彩”写成“张灯结采”。这是因为没有弄清“采”和“彩”的意思和用法。采,本义是摘取。如采茶、采莲等。它与人的手有关,所以“采”又作“”,不过“”现在已经不用了。其实,“采”本身就是一个会意词,上面是“爪”的变形,像人的一只手,若把“采”写成“”,又加了一只手,实际上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彩,本义是丝织品染成的颜色,所以“彩”又作“”穴彩的异体字,现已废止不用了雪,与“丝”有关。“彩”是个形声字,声旁是“采”…  相似文献   

10.
采莲溪上女,舟小怯摇风。惊起鸳鸯宿,水云撩乱红。——顾况:《溪上》顾况(七二五——八一四),字通翁,晚年又自号悲翁。苏州人,一说海盐(今浙江海盐县)人。唐肃宗至德二年中进士,任著作郎。他在朝“不能慕顺”,“傲毁朝列”,曾作《海鸥咏》讽刺权贵遭贬,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司户,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溪上》是一首采莲诗,刻画采莲少女娇美的神形和爱情萌动的心理状态。首句“采莲溪上女”标明采莲的人物和地点。人物是小姑娘,地点是小莲溪,起句就给人以娇小柔美的  相似文献   

11.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语文教师讲解时大多一语带过,认为与《采莲赋》的引用一样是以“闹”、…  相似文献   

12.
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诗是南朝梁代皇帝萧绎的《采莲赋》中的一段,一首是南朝乐府诗《西洲曲》。作者引用的这两首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笔者试作如下解读。《采莲赋》的引用是作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引发的。作者在前面对“月光下的荷塘”以及“  相似文献   

13.
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这是古代白话小说《苏小妹三难新郎》中苏小妹作的回文诗.这首回文诗,你  相似文献   

14.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长期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人们不仅对其传神的语言、浓郁的诗意和优美的境界赞叹不已,对作者篇末所引《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也是耳熟能诵。但莲子怎会“清”如水?笔者认为作者引文有误,应是“莲子青如水”。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一段,对此段有人是这样翻译的: “在荡舟时暗暗互相爱慕……。他们那纤细的腰上束着洁白的绸幅,使人徘徊不前频频回顾。”一九七九年《天津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期《<荷塘月色>试折》的翻译是: “荡着小船心中暗暗应许……。你们纤细的腰上系着白色的绸带,小船徘徊往返象踏着进进退退的舞步。”  相似文献   

16.
1.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在教学《采莲》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将教室做了一番精心的布置:在黑板上贴上采莲小船、采莲人,教室墙壁四周挂了一些荷叶、荷花、莲蓬,给学生营造了置身满湖荷花中的情境。课一开始,我播放了江南名曲《采莲》,并投影了课文的插图。动听的音乐,色彩美丽的画面,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在此基础上,我说:“小朋友,你们欣赏过美丽的荷花开满池塘时的情景吗?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历来语文界对其写景抒情、修辞运用等艺术特点探讨很多,也很深入,但对其结尾《西洲曲》的使用探讨甚少。《荷塘月色》在引用完了热闹的《采莲赋》以后又引用了《西洲曲》里有关采莲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所摘用的资料(选自《名作重读》和《朱自清名作欣赏》)认为《荷塘月色》引用《西洲曲》里的句子是以“热”和“动”反衬“冷”和“静”,是“勾起了乡思”。  相似文献   

18.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七绝圣手”王昌龄所写的这首《采莲曲》,文笔精巧,脍炙人口,构思独特,耐人寻味。全诗将采莲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其花人合一,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读后细品,令人叫绝。“荷叶罗裙一色裁”,是说罗裙与荷叶一色;“芙蓉向脸两边开”,是说荷花与笑脸颜色俱红,脸庞与荷花共美。这两句把颜色相同的事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采莲女的笑脸掩映于红荷之中,艳丽的荷花又向着少女的红颜开放;采莲女与绿荷红莲浑然一体,人可与花媲美,花亦对人有情,相互映衬,花人合一,浑然难…  相似文献   

19.
在璀璨夺目的唐代诗歌佳作中,有两首采莲曲特别耀眼:王昌龄和白居易的《采莲曲》。它们同为“采莲曲“,但在风格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这两首诗都描写了一位采莲的少女,她们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美丽动人,但因二人性情的不同,各诗也就写法不同,格调有别。王昌龄诗中的采莲女在性格上表现为美丽、快乐,充满青春活力。盛唐诗人辈出,乐府唱词也主要用绝句。而王昌龄对  相似文献   

20.
受蓝棣之研究的影响,柔石小说《二月》中的主人公萧涧秋对7岁小女孩采莲的感情归属问题重新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萧涧秋与采莲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而是一个讲述父亲关怀孩子成长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