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黄荣华 《语文学习》2010,(7):105-10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于漪老师的基础教育工作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都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陈赣 《语文学习》2010,(9):22-24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0年。60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王晓燕 《语文学习》2011,(10):25-27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  相似文献   

5.
于漪老师从事基础教育工作至今已有61年。61年来,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如报告、著文、审编教材等。她始终将“文化”视为语文教育的命脉.由此也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化视野”。在全球化潮流席卷世界之时.在多元文化大碰撞、大融合之时.在中华文化面临严峻挑战与重大机遇之时。今天的中学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应当有怎样的“文化视野”?我们期待“于漪与文化视野”这一话题下的系列探讨文章能在这一方面给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本专栏从“文化眼光”、“文化自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文化关怀”、“文化积淀”等六个方面展开系列探讨,敬请读者关注。  相似文献   

6.
戴永玲 《湖南教育》2005,(19):32-32
国家花钱费力培养出来的人才,学成之后,不是为国效力,而是漂洋过海,远走高飞。这似乎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个中原因固然非常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我们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些人才虽然具有拔萃之“才”,但缺乏一种精神之“根”,重“智”轻“德”的问题在基础教育中依然存在。也许有人会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从来没有忽视过品德教育。”确实,我们天天将德育挂在嘴边。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要突围解困,先得激活语文课堂,用精当的评析使学生真正能够从中获益。课堂教学言说绝不等同于教师“口吐莲花”买弄文才(——学中文的擅长遣词造句引经据典。连工作总结都一唱三叹),要抓住听众。讲什么、怎么讲,灵活随机,无程式可循。但“换位思考”是其基本宗旨。笔者仅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8.
苏春微 《现代语文》2006,(4):98-100
[背景说明]: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常以教师为单一的视点,以课内为单一的视面,以能讲为单一的目标,以传授知识为单一的目的。这种极具片面性的评价既不利于客观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更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落实。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归根到底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一切教育思想、科学方法和教育目标的完成都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而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已经失去了它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9.
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现代语》2001年第2期吴定刚的章,本人深有同感。现在有人认为发展语教育的出路,是摆脱或淡化语言,而从学、化、美学、品德学等角度去开拓,等于建筑房屋淡化地基工程,很危险。周正逵主编的中学语实验课本,分为“言”、“学”、“化”三个部分,只有形式上的“X”的联系,缺乏逻辑上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大多是用以欣赏和感召人的 ,新版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的课文更是如此 ,既有其典范性 ,也有其独特性。作者在文中或喜或悲 ,或舒缓或激昂 ,或赞美或义愤的思想感情 ,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深刻领会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激情教育。现代汉语小词典中说“激情 ,是指强烈的 ,具有爆发性的情感。如狂喜、暴怒等”。虽然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还不至于使人的感情上升到狂喜、暴怒的程度 ,但是一堂语文课如果没有我们师生共同的情感投入 ,将会使讲者无神 ,听者朦胧。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利用短短的 4 5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一直是遭受社会议论最多的话题。2005年以来,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发表《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使批评波  相似文献   

12.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四句”体现了儒者的理想胸襟,也可以说是人类教育的最高境界。何谓“为天地立心”?就张载本意,是指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者、赓续者的中学语文教师,也当以为学生“立心”为本。那么语文教师当给学生立什么样的“心”?怎样给学生“立心”?  相似文献   

13.
建构主义哲学把学习活动解释为,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并进而获得新意义。课堂教学作为重要的学习活动,要获得实效,必须有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看来,学习者是具有主体地位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即在教师的主导帮助下,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意义建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个教学生成过程,其最大特点是教学在师生互动中生成。互动情境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即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1]这一师生互动,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2]而学生主体性的落实,即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必然会有教学资源的生成,即使是课堂预设之外的“节外生枝”,也会因学生主体的有效参与而精彩生成,实现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中"教什么"是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更须先行解决的问题。对语文文本"师本化"、"生本化"的思考,就是在探讨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化润疆”政策的提出,给新疆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宏观上做出导向,但仅仅国家和政府层面做出努力是不够的,上行则需要下效,上令还需要下达,地方层面也要有所动作。那地方层面如何更好地践行“文化润疆”政策呢?自然要遵循全方位,深层次的原则,即工、商、农、教等各领域都应践行这一政策,而作为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教育领域则更应做出表率。值得褒奖的是,“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的中学语文教学作出了积极配合,主动审视原来的教学模式,寻找以前的弊病,力求探索出新疆未来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响应国家政策,让教育先行。  相似文献   

16.
一、超级震撼。实在很难用其他词语来形容多年前我第一次听叶澜老师报告时的感受,真的是超级震撼!  相似文献   

17.
生命教育,是唤起生命意识,培养生命智慧,追求生命价值的教育。语文老师担负着塑造学生的纯洁心灵、教育他们热爱和珍惜生命的重任。语文就是一门具有强大生命活力的学科,她以人类文明成果的丰厚积淀来孕育和滋养新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差异、努力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生命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生命的意识、让学生学会欣赏和享受生命。  相似文献   

18.
质量,依然是国际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然而,在全球化视野下寻求提升质量的共同思路,融合、借鉴、合作将成为互利互赢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德育》2012,(17):5+4-5
“差生”问题,是一个假问题,教育中本无“差生”。如何对待“差生”,则是一个真问题,现实中确有不能善待“差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叶澜 《江西教育》2004,(18):1-1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