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黄子平、陈平原及钱理群三位学者提出的20世纪的中国文学的某些总体特征加以商榷,认为乐感性与悲剧感的争锋,对西方的模拟以及传统的障碍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两大特殊景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文学评论》编辑部与新疆大学于 2 0 0 2年 8月下旬在新疆乌鲁木齐市联合举办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近 70人参会。会议围绕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话题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和探讨。近年来 ,全国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会开得不少 ,但以现代文学批评理论为专题而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还是第一次。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之一杨义先生在开幕词中指出 ,本次会议是从文学史和学术史的高度 ,对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文学批评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 ,是在 …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撰方面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现,如吴福辉先生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而由钱理群先生任总主编,钱理群、吴福辉、陈子善三位先生担任分卷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以下简称《现代文学编年史》)则是现代文学研究界最新的收获。《现代文学编年史》规模宏大,浩浩三大卷,时间跨越整个现代文学时期,内容则与传统文学史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现当代文学研究界的有识之士率先打出了“重写文学史”的旗帜.至今,在这种时代使命的召唤下,研究界确实推出了一些成功的“重写文学史”的范例,如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等,皆为“重写文学史”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2009,(6):64-64
2009年4月1日的《中华读书报》发表了陈平原的《今天怎样“教文学”》一文。文章指出,文学史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在表达民族意识、凝聚民族精神,以及吸取异文化、融入“世界文学”进程方面,曾发挥巨大作用。经过好几代学者的长期积累,关于中国文学史的想象与叙述,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要把相关知识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文中提出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概念,近20年来,围绕这一"命题"而展开的学术研究形成了颇为可观的局面,所发表、出版的各类论文、论著也令人目不暇接。学术研究的进展,必然要推动学科的发展,于是,长期以来分守在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个领域的学者们便共同产生了"会师"与"合流"的愿望。学术研究走到这一步,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是学术民主的必然。而学术成果的定型,一个重要的标  相似文献   

7.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三位先生提出“20世纪中国学”的概念以来,中国现当代学研究的走向便发生了很大变化,力图将20世纪中国学纳入整体统一的研究视野,将20世纪中国学的现、当代分离的格局打破,已成为学术界极为关注的前沿问题,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如谢冕先生主编的《百年中国学总系》、严家炎先生主编的《20世纪中国学研究丛书》。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肇始于何时,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本文着重从五个阶段论述80年来起点研究的成果和划分标准的演变,以期呈现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第一阶段(1922—1949):同生共荣时期。由于研究者和文学现象处于同一时代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相距较近,很难对现代文学起点问题在一定高度上作出客观的判断,因而产生了众多分歧,如胡适、周作人等人的5种观点。第二阶段(1949—1976):一元独尊时期。受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的影响,学术界均以政治标准作为现代文学史的划分依据,如王瑶的1919年说。第三阶段(1976—1985):复苏发展时期。学术界尚未完全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但展现出突破的新姿,如邢铁华的1894年说。第四阶段(1985—2000):回归文学时期。文学从政治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以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作为文学史分期因素,如钱理群的1898年说。第五阶段(2000至今):众声喧哗时期。过去一个世纪关于起点问题的各种言说又纷纷在新世纪的舞台上演,形成众声喧哗的局面,如许志英的1917年说,郜元宝的1907年说等。纵观这八十年来围绕着现代文学史开端所展开的论争,即从最初的文学的社会历史型分期到注重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本体型分期,再到如今两种相异标准的妥协和互补,似乎呈现出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观念走势。事实上,20世纪的中国处在一个特殊的剧变之中,这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划分难以游离于社会历史变动的特征之外,难以作出客观合理的判断,不宜以单一不变的标准作为参照。  相似文献   

9.
李平 《当代电大》2004,(7):13-15
填空题 (每空 1分 ,共 30分 )要求 :书写规范 ,不得有错别字。1)艾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 (1)《》 ,接着又出版了《南国之夜》、《夜景》等短篇集和散文集 (2 )《》。2 ) (3)的小说《华威先生》发表后 ,引起了一场关于 (4 )“”的论争 ,这是抗战以来文坛上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文学论争。3) (5 )在 30年代接连发表了《一千八百担》、《天下太平》、《樊家铺》等优秀短篇小说。4 )鲁迅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 ,写了《且介亭杂文》、(6 )《》、(7)《》三部杂文集。最后一部是鲁迅逝世后由许广平编辑的。5 )小说《春蚕》的主人公是旧式老农民 (8)。6 )…  相似文献   

10.
王晓初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1989》表现出较为独特的理论视角、文学史观,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格局与构成、历史时期的划分、文学史的叙述方式都有自己的一得之见。  相似文献   

11.
历史将迈进二十一世纪,行将终结的二十世纪终于以完形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如何界说,八十年代中期,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君曾率先提出这一话题。尽管当时文坛反映不一,但作为一个学术命题,这个观点的提出,无疑对后来更新文学与史学观念,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本世纪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迄今,有关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探讨,著述颇多,笔者亦曾加入其中,然而这是一个似乎无法一次说尽的话题。在面临世纪之交的今天,再次讨论目前接近完形的本世纪文学,我以为结论也许会比当年更为客观一些。二十世纪,既是…  相似文献   

12.
一、文学史研究热点透视 2005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百花争艳,硕果累累。与其它年份相比,2005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有自己的特点: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形成了几个明显的热点。尤其是“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U60周年”和“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两项活动,使抗战文学研究和《新青年》研究形成了令人瞩目的热潮。本文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ww.cnki.net)收录的论文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有关学术会议和论著,按照专题的形式,对2005年现代文学的研究进行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3.
吴福辉先生2010年1月出版的《插图本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在看似中规中矩的"发展史"框架中实则另辟蹊径,体现出诸多创新之处:一是避开进化论文学史观,以合力型文学史观的大视野结构《发展史》;二是采用了织毛衣式的一片一片的写法,又分别以文学典型年将各片绾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三是追求图史互动、图文并茂的特色,各幅插图与综合性图表分别拓展了《发展史》的意义空间。以上创新无疑会为文学史的写作、研究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现代文学史从外部世界尤其是从官方意识形态寻求内驱力,来描述文学现代化进程。在这种“工具理性”的统领下,文学史写作不可避免地异化、妖魔化:文学现象先验地有了政治上的定论,再辅之以文学上的所谓“论证”,由此遮蔽了文学史的某些真实。造成了不少似是而非的误读。近十余年来,现代文学研究界的很多专家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开始“重写文学史”。试图回到文学本身。宋剑华教授的《前瞻性理念:三维视角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我个人认为,本书是学界现代文学史写作新的话语实践,同时又是作者本人个性化书写文学史的先声,具有相当的学术分量和前沿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重写文学史”是 80年代后期文学界出现的学术思潮 ,它是对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文学史写作进行的一次自觉反思 ,也是新时期以来文学“方法论”和“观念论”讨论在文学史的延续和深化。 80年代中期 ,现代文学界提出了“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概念 ,并概括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特点 :走向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 ,以“悲凉”为核心的现代美学意识 ,由文学语言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重写文学史的真正提出是1988年的《上海文论》开辟了“重写文学史”专栏。主持人是陈思和与王晓明 ,他们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还是“文学”,在实际教学中既有联系更有区别.将中国现代“文学史”课讲成中国现代“文学”课与教学时间的缩减、学生素质的变化等有关,解决的方法则在于理顺两者的关系、开设选修课将基础教学进一步划分层次等.而摒弃那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则最具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80年代初,“新时期”伴随着‘四个现代化建设”、“解放思想”、“回到五四”等目标展开,这也使得一种新的文学标准逐渐成为了文学研究的新范式,“重写文学史”、“20世纪中国文学”即是在这样的背景展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文革”后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具有转型意义的代表作,其以“改造民族灵魂”的“启蒙”视角为关注点,摆脱了以往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唯“阶级论”是从的理念.“现代”一语不仅是个时间概念,更是价值取向变化的标志.“现代性”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应用凸显的不仅是语言,更是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李平 《当代电大》2004,(4):11-14
绪论1)思想革命的产生从“科学救国”到“政体革命”再到“思想革命”。思想革命与文学的关系。2 )新的文学形式的形成途径外来形式的民族化。传统形式的现代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创造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式。3)现代文学的阶段划分发生期:1917- 192 0年。发展第一期:192 1- 192 7年。发展第二期:192 8- 1937年7月。发展第三期:1937年7月- 194 9年。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1)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关系从思想革命到文学革命。文学革命的开始:《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2 )胡适、周作人的新文学观胡适简况。胡适的新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