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魅力无穷的外国文学作家作品及人物形象,使得研究者王忠祥老师的个性人格,也因此充满了无限魅力。已是耄耋之年的王忠祥老师,依然是活力不减,青春不老。  相似文献   

2.
马竹英 《考试周刊》2007,(17):71-72
随着“考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及其对“考研”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图书馆开展“考研”信息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在简要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考研”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其开展相关信息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高校“最牛考研宿舍”现象的形成机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最牛考研宿舍”现象进行了解读。在这一框架下,高校“最牛考研宿舍”的形成是宿舍学生“惯习”生产的历史。学生的“惯习”受到考研宿舍“场域”的形塑,考研宿舍“场域”的形成则又是学生的“惯习”长期建构、塑造的结果。研究发现,考研宿舍“场域”对“惯习”的形塑是通过“压力互给”和“支持互给”机制实现的。同时,考研宿舍“场域”的形成是全体宿舍成员长期共同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少数优秀考研室友的“惯习”发挥着“示范”“引导”“动员”等作用。但是,考研宿舍“场域”的建构可能受到宿舍成员同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校宿舍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6):F0002-F0002
李定清教授 李定清,1963年生,湖北襄阳人,襄樊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1984年毕业于襄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1996-1999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学习,师从著名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王忠祥先生,从事外国文学研究,获文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考还是不考?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问题。社会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更高学历的人才?要在激烈甚至残酷的竞争中胜出,高学历是重要砝码之一?想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有更深的造诣?不喜欢在读的专业?学校太小了?工作太难找先考个研?不想太早进入社会?周围的人都在考研?说不出什么理由就是觉得应该考研?……各种各样的理由,各种各样的困惑,近几年,似乎只要你进了大学,就无法逃脱“考研”这只巨大的“魔掌”。我是不是应该考研?我的情况适合考研吗?是先读研还是先工作?徘徊在考研面前,很多人迫切地需要解除内心的困惑。日前,记者采访…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2022年全国高校本科毕业生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与待就业学生群体相比,“二战”考研学生群体更有可能来自高选拔性大学、非人文社科类专业、经济条件较好家庭,而且自我教育期望和父母教育期望相对较高、人力资本相对较好;“二战”考研选择既是毕业生的“主动而为”,也是宏观社会经济形势、就业压力等外部因素作用下的“被迫应对”;人力资本是学生实现成功升学,避免“二战”考研的重要因素;明晰职业生涯规划会降低学生选择“二战”考研的概率。基于此,建议高校关注毕业生群体的异质性,开早开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高校毕业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投入和社会实践,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为成功升学和就业打牢基础;政府应努力改善经济形势,缓解就业压力,做好这一群体再就业兜底帮扶工作。  相似文献   

7.
《外国文学五十五讲》王忠祥先生撰写的《狄更斯的〈双城记〉》一讲,对作品人物形象的分析,材料翔实,论述简明,有许多精到见解,给了我们教学不少帮助。但关于《双城记》人物分类问题,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论。不少文章从作品创作意图,人物形象的评价等角度提出了中肯的看法。不过,这些讨论未引起人们注意,王先生的观点又见之于教育部委托有关重点大学编写的《外国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关于《双城记》人物分类问题,笔者仍不敢苟同,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王忠祥先生商榷,并以之就教于同行诸公。  相似文献   

8.
以10所“211”高校2006级716名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影响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以及考研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选择考取本专业和选择考取跨专业的学生的考研动机存在显著差异;选择考取本校和选择考取外校的学生的考研学校选择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和建...  相似文献   

9.
“考研吗?”“哪所学校?”跨进大四的学生,这是相互之间最流行的问候语。在考研的路上,我们各怀梦想,由此呈现的心态也千姿百态。面对各种心态,相应的应对法则不可或缺。一、初始准备阶段为什么要考研?原因可能有N种,但大多数考生的心态是浮躁的,存在着种种问题。1.信息缺失型斯蒂格利茨提出信息的缺失程度与决策的正确与否紧密相关,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位同学要考M大学刑法研究生,准备了将近半年;临近考研报名时,才知道该专业只招收2人。迫不得已,他不仅换了学校还换了专业,这就是对考研基本信息掌握不足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有一些专业听起来枯燥冷僻,对应的职业也显得不张扬,专业录取的分数线也往往不高,甚至大部分生源都来自专业调剂,但往往在就业时可以和一些对口单位“无缝对接”,加上招生人数少,竞争相对不那么激烈,因此毕业生在考研或找工作时反倒占据优势,这样,“冷门小径”最后变成了就业的阳光大道。图书档案学类旗下的档案学、图书馆学专业就是这样的“冷专业”。  相似文献   

11.
“问题式”课堂教学,即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有意识地设置思考“问题”,围绕思考“问题”展开教学的全过程,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启发式研讨式方法引进课堂教学。“问题式”课堂教学,是改变高校教学课堂不和谐现状的一种有效方式。文章以外国文学课程课堂教学为例,探讨高校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目标不同,就意味着其走过的路也不同。”今年32岁的大东是杭州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从1998年大学毕业到2003年,四年多的时间里大东历经了四次考研与工作的轮回——11月份辞职准备考研,次年1月份考完研找工作。2003年,他终于达成了自己的读研心愿。轮回,始于理想大东的本科是杭州丝稠工学院的服装材料与营销专业,但是他的理想是做一名高校教师。“我想考取研究生以后去大学当一名教师,我很喜欢教师的职业,或许只有考研成功才有机会。”这成了大东后来考研一个…  相似文献   

13.
对165名一年级在校研究生的考研动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合肥高校研究生考研动机的6个构成要素强度顺序依次为求知进取、工作环境、自我实现、外界影响、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从整体来看,合肥高校研究生的考研动机是积极健康的,他们考研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但与此同时,工作环境及外界因素的影响力在加大;考研动机在性别、专业、家庭经济状况、婚姻状况上差异都不显著,但是在否专业跨考跟家庭来源于农村还是城镇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王睿泽 《大学生》2020,(2):76-77
我是黄河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久经考虑最终选择“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研的方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下面是我备战考研的“战略”分析,希望能给202彳年的考研学子提供一些经验参考与教训,更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引子:自考生考研方兴未艾当校园里考研辅导班招生广告开始蔓延时,考研同盟的活动也成为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考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研招办在哪?……”一系列的问题都标  相似文献   

16.
扩招后我省首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据预测,今年我省本、专科毕业生的总数近8万人,为历史之最。在“学子多,位子少”的激烈竞争中,“考研”成为毕业生走向新“三热”(考研、去国企、考公务员)之一。2003年,我省研究生报名人数有27 868人,是历年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比去年增长了25%。“考研”大军可谓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股迅猛而来的“考研”热潮。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及社会思想观念发生的深刻变化,国内高校中文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外国文学遭遇到一系列不利的因素影响,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巨大挑战。高校外国文学教学只有针对新的学情和学风采取新思路新设想,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新的灵活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学和育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一些大学对“考研率”的狂热追求,导致“最牛考研班”、“考研基地”等现象蔓延,最终引发大学教学以考研为目标,以考试为手段,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泛滥。其实,“考研率”高肯定是不错的,但如果大学把“考研率”作为教育目标来追求,那就是大错而特错的。追求“考研 率”,催生了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国家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社会要转变单一人才观,大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19.
外国文学课程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本科生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本文通过对高校外国文学课程现状的分析,提出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具体内容,以期达成文学课程终极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梦遥 《大学时代》2004,(5):52-53
新学期伊始,考研狂飙又席卷全国各大高校,其气势大有盖过去年的趋向。据统计,2004年全国约94.5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竞争十分激烈,估计2005年将更多。如何在考场上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而出奇制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却被铺天盖地的考研信息折磨得昏头转向。面对“考研大师”“京派名师”“辅导专家”等等,要么茫然无助,要么无从下手;面对《考研宝典》《考研冲刺秘诀》《名师导航》以及各种各样的“内部资料”,要么稀里糊涂,要么无从选择。我想每个准备考研的学生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尤其那些首次参加这种考试的学生更是如此。为此,笔者经调查和采访,结合过去和当今,对考研前期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