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依赖于听觉,离开了听觉思维,音乐就失去了意义。《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注重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中心.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感知,把全部教学活动牢固地建立在  相似文献   

2.
张蓉 《小学生》2010,(9):39-39
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艺术一切实践活动都依赖于听觉,音乐欣赏更是必须借助听觉而实现的艺术活动。其实我们学习音乐,不论是唱歌、听曲子、演奏、舞蹈表演等都离不开我们的耳朵,需要很好的与“它”配合,“听”在音乐学习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音乐艺术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有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开发智力、丰富精神生活等良好的教育作用。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在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活动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是其他领域的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本文所要讲的环境音乐,正是发挥音乐听觉艺术的独有特点,配合幼儿园生活环节,为幼儿创设听音乐的机会,使他们在音乐环境中,发展音乐听觉能力,培养音乐素养,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文明古国,中国画与中国诗是这辉煌的传统文化中的两颗璀璨明珠,虽然诗和画分属艺术和文学,画是静止的,是具象的视觉艺术,而诗则不是具象的,是流动的,靠语言文字表达的听觉艺术,但在一定条件下却又各自异化,这就是说,绘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须依赖于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听音乐对一般人来说是一项在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休闲活动,但是,由于外来音乐文化的影响和部分音乐商品化的倾向,音乐良莠混杂,雅俗交织。学生每天都要"被迫  相似文献   

6.
朴英兰 《成才之路》2013,(21):16-17
听觉艺术,教育作为门类艺术教育基本形式之一,是以听觉艺术为媒介而实施的教育。听觉艺术是凭借听觉感官及其相应的媒介手段传达和接受时间意象的艺术。听觉艺术教育所使用的媒介,主要就是音乐艺术。听觉艺术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听觉意象感受力与创作力的培养;审美情感的培养,心灵的陶冶;凝聚力的培育,斗志的唤起。  相似文献   

7.
于淦  曾明 《九江师专学报》2003,22(4):99-100,117
音乐艺术有着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通过人们的听觉,经过人们的感情体验,而获得的艺术效果(形象),因此,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其听觉、时间、感情的特点,易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把普及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以听觉为主的音乐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音频资源优势,巧妙地融入影像、动画、照片、图画、文字等综合资源,制作出精美绝伦的视听艺术作品,从而极大地丰富音乐教学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相似文献   

9.
卫晓琼 《天津教育》2008,(12):50-50
歌曲是听觉艺术,舞蹈是视觉艺术,二者都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二者相结合所创造的听觉与视觉的完美结合,不仅满足了我们的听觉需求,更满足了我们的视觉需求,满足了我们视听的双重审美体验,这种体验使美的感受增值,使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因此,把歌和舞的艺术体现在我们当今的音乐教育中,真正让学生体验到歌舞艺术带给他们的美感,培养学生体验美、感知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相似文献   

10.
数字文化艺术包括数字视觉艺术、数字听觉艺术和数字语言文字艺术等三个方面。多媒体课件设计时需注意画面的图文并茂、简洁单纯、一目了然而富于个性;配音和配乐布局合理和谐统一;增强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1.
南龙翼将比较批评广泛运用到他的诗评活动中,他对唐代诗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包括比较批评初唐诗、盛唐诗、中唐诗、晚唐诗,对宋诗、明诗也以比较批评方式论之,折射出了南龙翼古典诗学批评方式所蕴涵的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柳”在宋词中的运用是惊人的,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意蕴,且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展现出五彩斑斓之色.宋代词人以咏柳之语和喻柳之笔大量吟咏柳这一景物,表达了丰富的情感,赋予了柳这一景物浓厚的文化涵蕴,形成了宋词中独具特色的柳文化.  相似文献   

13.
姜夔是南宋著名词人 ,诗词兼擅 ,《白石道人诗说》是姜夔诗歌创作的经验总结 ,也体现了他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姜夔以其诗学观为指导 ,在词的创作上取得高超的艺术成就 ,同时也带来若干不足。把握姜夔诗学观及其对词创作产生的多重影响 ,有助于深入理解姜夔词的艺术特色及其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5.
在宋词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汴京意象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宋词注入新的灵感,宋词亦因此开拓了一个新的表现领域。宋词中的汴京意象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显、隐之分,且随历史的发展其内涵也不断的演变。北宋初期,词作汴京意象洋溢着热烈的欢乐氛围;北宋中期,汴京意象的疏离造成汴京意象的衰减;北宋后期政治风云突变,故词作没有当初对汴京膜拜式的狂热,理性成为词作的主情调。南宋中晚期,词人笔下的汴京意象已然消磨成一种淡薄的回忆,是埋没在心中的不便提及的一种悲凉。  相似文献   

16.
宋词和园林关系密切,二者在文化根源和审美特点上有共同点;通过对宋词中常用园林意象的审美文化解读将使我们对宋词的艺术特征有更深入的把握并能更好的体会宋词之美。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诗歌的发生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记载的《燕燕歌》和《候人歌》,它们分别作为“北音之始”和“南音之始”,不但从神话学角度记载了诗歌发生的不同地理位置,同时也在寥寥数字中留下汉语诗歌不同发生状态的若干信息。前者在两两句读组合中有一叠词,使得语音体现出明显的节奏;后者四字之内有两个语气助词,从而初步形成语音曲线,是为旋律的萌芽。节奏更具有公众性而旋律则来自于个体时间体验,《候人歌》具有相对明确的作者,是创作个体在等待过程中对于生命之体验和呈现,此为“止于心上”,《燕燕歌》是对于自然和历史事件的记载,实现了“诗言志”的记忆功能。这些音乐信息同样反映在《诗经》和《楚辞》之中,《诗经》多为民歌且节奏明显,《楚辞》则为文人作品,其整体语音过程具有较强的旋律性,而旋律的内在实质则是对于时间的独特体验和直观呈现。汉语诗歌在作者、节奏模式、诗歌主要表述对象等方面的特征和差异,在汉语诗歌发生神话中已经有所体现,并通过特定音乐信息昭示出歌唱主体的时间体验和流逝过程。  相似文献   

18.
曾巩"尚意"的诗学思想根底于"六经",以表现其醇儒的人格胸次和修养践行境界为主要内容,形成了一种冥搜狂思的观物致思方式。曾巩从儒者心性和人格意趣的表达出发,重意不废文而尚自然畅达,是北宋"尚意"文艺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冥搜博取,追求理致,因意的高古和人格的傲兀而表现出高古莽苍、磊嵬雄放的诗境;其清幽闲旷处,亦有清健平实之风。其诗学思想为宋调的形成开辟了另一种道路。  相似文献   

19.
禅词综论     
禅词是蕴涵着禅理的词 ,它最早出现在北宋中叶。宋代禅文化背景的形成 ,禅悦之乐的自觉生发 ,宋禅语言观与性情观的革新 ,是禅词兴盛的主要原因。禅词的美学内涵主要有模糊美和不隔之美两种形态。禅词是在宋代文化背景下宋人为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而促发的一种文化时尚的结晶体。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空灵的境界、遮诠式的创作原则、禅悟式的评论方法、离合态的语言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北宋词人苏轼真正把词从花前月下的“艳科”中解放出来,创造性地以诗为词,同时又改变了词“俗媚”的境界,开创了抒写豪情壮志、具有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为宋词发展带来了第一次巨变。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轼豪放词的形成、发展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