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芳 《河北教育》2009,(10):27-29
低年级语文教材以拼音和识字为主,课堂看似浅显无味,但其中仍有许多写景的美文,有《小池塘》、《雨点》、《春到梅花山》等可爱的童话故事,还有《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和《蚂蚁和蝈蝈》等充满哲理的小文,文章虽然短小,但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仍然可以精彩飞扬。  相似文献   

2.
《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中出现了以下几个轻声词:  相似文献   

3.
陆平 《小学语文》2009,(5):36-3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山上的小松树以为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他。海峡两岸均有版本将它选入教科书,一为大陆地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8课(简称“苏教版”);二为我国台湾翰林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国民小学教科书《国语》一年级下册第13课(简称“翰林版”)。  相似文献   

4.
两棵树     
在一座风景区的山上长着两棵特别的树。一棵是松树,另一棵还是松树。 当它们还躺在母亲的怀抱——藏在松果里玩耍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读书人来风景区,走累了,便捧起一本砖头一样厚的书大声朗读起来。它们静下心细听,原来读书人正在读着的是《圣经》里的《马可福音》第四章:  相似文献   

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教学要求之一,就是要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位了。初参加工作的郑薇老师执教该课,难能可贵的是在她的引导下一年级的孩子还有更深的感悟。  相似文献   

6.
教材虽然是新的,但其中的理念不一定是新的。这是我使用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后得出的结论。其中有三篇课文(一年级下册《蘑菇该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就存在理念上的缺陷。不妨先将三篇课文抄录如下:《蘑菇该奖给谁》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并要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培养写作能力,这些要从一年级抓起。金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突出了这一点。]师:(出示板贴画)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一棵大松树和一棵小松树,小朋友们愿意和它们交朋友吗?(老师边说边板贴大、小松树画,板书课题)生:愿意!师:那就赶快翻开语文书,读一读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边读边想想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读课文)[评析:教师以富有趣味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板贴画,形象直观地导入新课,不仅…  相似文献   

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第二册的一篇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寓深刻的道理于简单的故事中,颇有点儿深入浅出的味道,蕴涵着深厚的哲学考量.  相似文献   

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到后批评了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文章以此告诉小朋友不能骄傲,要谦虚有礼。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这则寓言通俗易懂,趣味性很强,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0.
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琥珀》。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有的学生说,琥珀是因天气太热,松树的松脂滴落下来将蜘蛛和苍蝇包裹形成的;有的学生说,没有海水将松脂淹没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琥珀也形成不了……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研究》中刊出了广西灵县武利镇中心校阮庆贺老师的《<琥珀>的想像不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5期)一文后,又相继刊登了山东高密市井沟镇田庄中心小学杜玉利、陈美兰老师合著的批驳文章《<琥珀>的想像很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9期),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本人认为,《琥珀》一文确实想像欠合理,其愚见有三,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不容质疑,合理的想像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阮老师认为原文的想像和生活实际不相符,其理由为:原文中“大滴松脂是从松树上滴下来的,同时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住”与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1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以极其鲜明的对比手法和生动形象的插图,讲述了发生在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三者之间的故事。全文结构活泼生趣,情节变化有序,对话描写贴切传神,深受学生的喜欢。课文一开始便开门见山呼应题目,仅用一句话交代故事背景:“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相似文献   

13.
抢救松树     
为了让学生更直接、更直观地了解环境对植物的重要性,我把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的研究活动,搬到了校园的松树下面。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多阅读,少做题”的初中语文教学口号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五单元“诵读欣赏”《大地上的事情》节选的两段精美文字后,可以提供此类作品中的其他精彩篇章,如《我的邻居胡蜂》(两篇),进行拓展加深阅读,并由此展开与七年级上册课文《松树金龟子》(出处《昆虫记》)的对照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体会阅读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07,(9):22-23
在这座“童话城堡”中啊,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地方,它收藏着全世界所有的童话:《安徒生童话》、《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北欧的神话传说》、《长袜子皮皮》、《格林童话》、《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日本民间童话故事集》、《王尔德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皇帝的画像》……这里就是“赏析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美点赏析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言“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心原放逐,乃赋《离骚》;左匠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相似文献   

17.
《诗》之《周南》、《召南》与《易》之关系探究,分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结构上,《诗》有二《南》犹《易》有《乾》、《坤》;内容上,诗有二《南》犹《易》有《成》、《观》。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苟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苟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苟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就《荀子》中引《诗》和论《诗》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荀子》引《诗》中《雅》居多的原因;浅析了荀子论《诗》.即“《诗》、《书》之博”与“《诗》、《书》故而不切”是否真正矛盾,及何为荀子提出“善为《诗》者不说”的意会读《诗》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就表现内容而言,《诗经》中《风》、《雅》部分明显不同:《风》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感性生活,而《雅》则集中表现了外在的社会生活;就呈现形式而言,二者也存在明显差异:《雅》更注重理性、详尽地阐发观点,能更灵活地运用起兴手法,更少使用语气词与复沓;就作者而言,《风》、《雅》之作者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与创造力也大致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