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管子》的消费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的消费思想由看似矛盾的节俭消费和侈靡消费两部分构成,但实际上“主俭”和“主奢”两者并不矛盾,而是同时并存、互为补充的。它们是在不同情况下统治阶级所采取的两种不同的消费政策。《管子》消费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曾谪居长沙三年。历代一些著名的文学家到了长沙,都会想起贾谊。西汉初年的司马迁,便在《史记》中谈到他“适长沙”时,曾以“爽然自失”的心情诵读过贾谊的辞赋。唐代的杜甫,在《发潭州》诗中,也曾讴歌过“贾傅才未有”。清代杜诗注释者还说:“公(杜甫)至湖南,每怀贾谊。”①唐代的柳宗元在湖南时也以贾谊自比,他在写给刘禹锡的诗歌中说:“更似谪长沙”。宋明两代,人们干脆用长沙这个地名来代指贾谊,如明末张溥编的贾谊集就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体学的遗产,源远流长;中国古人对文体的研究已初具文体学的规模,本文打算对我国古代这份珍贵的文论遗产作些梳理和探讨,以期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重视。1 “文体”一词,最早见于汉代贾谊的《新书·道术》,语谓:“动有文体谓之礼,反礼为滥.”在这里,“文体”指的是文雅有节的体态。后来王充的《论衡·正说》谈到:“夫经之有篇也,犹有章句也。有章句犹有文字也。文字有意以立句,句有数以连章,章有  相似文献   

4.
试论《墨子》和《周易》的节俭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和《周易》都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献典籍,包含有十分丰厚的思想内容。《墨子》有“俭节则昌,淫佚则亡”之论。《周易》蕴涵了丰富的节俭思想,如有“俭德辟难”的训导,还专设了一个《节》卦,很重视节俭。《周易.节》是墨家节俭、节用、节财思想的最早源头,这一点,无论从卦辞,还是爻辞上都可得到说明。中国古代节俭思想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墨子》和《周易》中找到蛛丝马迹,尤其是尚节、尚用、兴利等,在《墨子》、《周易》中皆可见其端绪。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中的《俭以养德》和《应该敢提“俭”字》,这两篇文章都在倡导节俭的同时,把节俭与人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俭》文说:节俭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还可能牵联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应》,文也认为:“应该说勤俭朴素是光荣而绝非耻辱.”  相似文献   

6.
我们要探讨大学生应养成节俭之德,那么首先对于“节俭”、“消费”要有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在此文中的节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大学生的消费不应超出其计划开支的范围,要遵循“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二是指要“节用有度”,即大学生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应合理、适度。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中的“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点。其次,要正确认识“消费”:要明白消费既不与节俭对立,也不与奢侈浪费为伍。在今天,提倡节约并不是要大家都捂紧钱袋子,变成守财奴,而是要提倡适度、健康的消费。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  相似文献   

7.
自两汉以来,人们较普遍地认为儒家在秦代始终是受到排斥、打击的。如贾谊说:“秦王(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新书·过秦中》)班固说:“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汉书·儒林传》)马端临说:“博士,秦官,……秦虽存其官,而甚恶其徒,常设法诛灭之。”  相似文献   

8.
节俭 并非过时的消费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俭”就是节用 ,反对奢侈。如荀子所说的那样 ,俭就是用人的理智、理性 ,来节制人的过分的感官欲望 ,节制人对物质消费的过分追求。中国古代就以“养俭黜奢”著称 ,大多数思想家总是将节俭归之于善 ,将奢侈归之于恶。《左传》认为 :“俭 ,德之共也 ;侈 ,恶之大也。”《论语》多处讲到俭。如《论语·学而》中子禽问子贡说 :“孔老夫子到一个国家参与一个国家的政事 ,是他自己求得的还是国君主动给他的呢 ?”子贡说 :我的老师“温、良、恭、俭、让” ,所以才得到这种待遇。这里的俭是俭朴之意。《论语·八佾》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 :大哉…  相似文献   

9.
节俭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节”是指节约”,“俭”是指俭朴,节约是对劳动成果一种正确的态度,珍惜劳动成果,不浪费;俭朴是对生活的一种正确的态度,崇尚简洁朴素的生活方式,不奢侈,不浮华。节俭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从管仲破厚葬,汉文帝下节俭令,还有朱元璋要求权臣勿忘俭,都体现了人们对节俭于国于民的重要作用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0.
墨子所提倡的以节用为核心的节俭型消费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消费伦理的主流,对建构新时代新型消费伦理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代消费伦理观的建构应立足当下并与传统的节俭思想相承接,反对浪费,提倡“俭而有度,合理消费”,是现代新型消费伦理观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管子》在“侈靡”篇中所倡导的侈靡消费思想,现在看来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仅从经济方面看,它有利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增进就业,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它提倡“包装”,鼓励“休闲”,实现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风尚。当然,应当对侈靡消费的条件性有正确的认识,避免将其任意推广,照抄照搬。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高语三册)引用了《左传》里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接着诠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在这里,学识渊博的司马光偶有不察,释“共”为“同”。而教材则完全承袭其说,将“俭,德之共也”释为“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德之共”与“恶之大”对举成文,“共”应是“洪”的通假字,亦训为“大”。我们知道,“俭,德之共也”语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据载,鲁庄公在位日久,便欲大肆装饰其祖  相似文献   

13.
《汉书·贾谊传》,是值得一读的文章。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 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所论多感概,自信肯依违? 死者如可作,今人谁与归?应须蹈东海,不若涕沾衣! 这首诗开篇就肯定贾谊是一个明辨是非的洛阳少年,指出他对时代敏感,不肯随波逐流、依违两可。然后讲古人有两种:一种如鲁仲连,高蹈东海,逃避现实斗争;一种如贾谊,不忘议政,关切国事,为之流涕沾衣。应该效法哪种古人?王安石断然地回答说:不能  相似文献   

14.
看过去《荀子·天论》的注释中,有两处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一是将“是节然也”中的“节”释为“时”或“适”;一是将“所志于天者”以下一段中的四个“已”改作“以”,释为“因”、“由于”或引申为“根据”。但是,考查一下荀子的思想体系,再与《天论》以外的沦述加以比较,总觉得上述的解释值得商榷。 <一>释“节” 在《天论》里,“是节然也”中的“节”,杨惊曾把它释为“所遇之时命”,他是把“节”当作名词看的。在《正名》篇“节遇谓之命”,又释为“节,时也”。俞樾则认为“节,犹适也”。他把“节”当作副词了。后来注家多沿用俞说,将“节然”释作“适然”、“偶然”。 其实,《正名》篇“性伤谓之病,节遇  相似文献   

15.
古人的坐姿     
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之邦。“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如松,坐如钟”古人对坐姿颇有讲究,因为它是中华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贾谊在《新书·容经》里是这样规范坐姿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孔夫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课本对此作了注释,曰:“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  相似文献   

17.
亡灵的妙用     
反革命分子惯会“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为今天的卑鄙行为进行辩护”,他们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战战兢兢地请出历史的亡灵,阴谋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白骨精江青别有用心地吟诵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贾生》诗,攻击汉文帝(刘恒)没有重用贾谊,说:“文帝没有采用贾谊的政策,他也不能采用.”贾谊是什么人?他的政策实质是什么?江青对贾谊这个亡灵为什么如此感兴趣?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三十三年.他恃才傲慢,好逞其能.用周勃、灌婴等老臣的话来说,贾谊是“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汉书·贾谊传》)这对贾谊是很恰切的概括.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呐喊〉自序》虽回顾他最初的文学活动:“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这里,鲁迅是用“因为……所以……”句式来说明他早期倾向与杂志名目的因果关系,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他那时会“带些复古的倾向”,而又将杂志“谓之《新生》”呢?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应该这样说——因为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反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倒更合乎逻辑。  相似文献   

19.
人教社主编的高中语文课外读本第二册编选了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书信体散文《训俭示康》。作者在文中教诲、训诫儿子司马康要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为了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作者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以约失之者鲜矣。”课本注释日:“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很少。”这个注释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是可以说得通的.似乎也颇为符合作者引用的意图(论证节俭的好处),但仔细推敲起来,却发现并不恰当。因为它既不符合逻辑和情理,也不符合孔子的思想本意。究其原因,是注释者把句中的“约”字解释错了。事实上,  相似文献   

20.
《尔雅》本非经书,而且于诸经之后出,何以能入经部?秦汉之际,“六经”称为“六艺”。贾谊《新书·六术》云:“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术。”后来刘向刘歆父子校经传诸子诗赋亦谓“六经”为“六艺”,诸子、诗赋则入《诸子略》、《诗赋略》。《江书·艺文志》依其所说,亦谓六经为六艺,将论语、孝经、小学等旁及于六经之外,故《论语》、《孝经》、《尔雅》等均未入经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