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日益增长的社会关注和立法压力使得人们提高了对有效的校园欺凌预防措施的兴趣。社会情感学习可以为学校提供一种基于研究的方法来培养技能,促进积极的个人和同伴态度,有助于预防校园欺凌。本研究通过对温州市的480名小学生进行调查,分别从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角度,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与校园欺凌行为呈负相关。预防小学校园欺凌宜采用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开设社会情感学习具体技能课程,并与学科以及活动相结合;利用社会情感学习,提高学生人际技能;利用社会情感学习,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针对性关注欺凌受害者,提供社会情感学习层面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3569名留守儿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氛围与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学校管理者应从改善学校中的物理环境、学习环境、同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支持性的学校氛围,以此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降低他们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在其形成过程中存在特殊性,大多研究集中于对客观因素的探讨而忽视了心理动因。从小学生归属感缺失的角度切入,结合实际案例,详细探讨了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和成因。与此同时,通过将消极型非正式群体和校园欺凌现象作类比剖析,发现归属感缺失为两者的共同诱因。这启示我们,小学生归属感的塑造和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提高能有效遏制学生的负面行为,帮助构建班级和谐生态。  相似文献   

4.
《课程.教材.教法》2017,(5):113-120
减少校园欺凌行为、提升学生的学校归属感,是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对新教育实验学校与非新教育实验学校进行配对抽样,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析并比较校园欺凌、学校归属感的现状以及相关效应,研究发现,参与调查的学生遭受校园欺凌的频次较低,其学校归属感整体较强。校园欺凌与学校归属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两者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有显著的影响。新教育实验所创设的理想校园令学生更少地遭受校园欺凌,增强了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对学生学习表现的积极影响显著且稳定。确立与新教育实验精神相通的学校宗旨,借鉴新教育实验思想和实践,对学生的校园学习与生活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校园欺凌现象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教育和社会问题,是一种攻击性、反社会行为,会对欺凌者和被欺凌者的身心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基于保障农村地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以及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对四川省、甘肃省15所中小学922名学生遭受校园欺凌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的现象依旧比较普遍。超过7%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受到欺凌,受欺凌的形式主要以言语欺凌为主,几乎一半的被欺凌学生没有将被欺凌的情况告诉老师或父母。在分析中小学生遭受校园欺凌频率以及被欺凌地点、形式等基础上,以社会情感学习(SEL)为理论基础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研究以OECD在中国苏州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依托社会生态理论和OECD的社会与情感能力框架,描述10岁和15岁组学生受欺凌现状,以及探究影响欺凌的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研究结果一方面证实了人口统计学因素、环境因素和欺凌的关系,并发现网络欺凌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和校园欺凌相关性较高;另一方面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探索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对欺凌的重大影响,其中自控力和抗压力是预测学生不受校园欺凌和网络欺凌的关键因素,信任能力是受网络欺凌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揭示了社会与情感能力和欺凌现象存在的紧密关系,并启示从社会与情感能力的视角对学生受欺凌进行全方位且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7.
8.
通过法治手段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是最为理性的治理选择,欺凌事件中学校责任的承担是法律治理的重点.学校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范围均需法律审慎的关照和设计.学校在校园欺凌中应依法依规承担法律责任,既在法理之内,亦在情理之中.校园欺凌事件中学校承担责任的依据是其未尽教育管理之义务.同时,学校责任的承担应保持在...  相似文献   

9.
防治校园欺凌的重要基础在于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当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的概念和定义进行了探讨,始终没有达成共识。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观意图恶劣、违背他人意愿和重复性、持续性等传统特征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校园欺凌问题的实际情况。校园欺凌是当前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政府管理人员和教育工作者提供确切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校园欺凌定义,明确校园欺凌的具体行为,对于现有政策法规的进一步修订和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通过先后出台诸多法案并创设国家反欺凌行动日为学校反欺凌提供了理念与实践的双重支持.从学校治理校园欺凌的角度出发,澳大利亚学校将治理校园欺凌问题的策略划分为预防和应对两大部分.在预防工作中,学校通过整体规划和具体设计实现从认知到积极行为塑造,构建了横纵结合的校园反欺凌预防框架.在应对校园欺凌所造成的影响方面,澳大利亚学校突出强调有目的、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方法重建因欺凌问题而遭到破坏的学生间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行设计的"学思维"活动课程,对683名小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半的思维能力训练,探讨该课程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动机显著高于控制组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原因归因、期望变化和情感反应的性别差异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数学学习成功结果,能力项原因归因存在性别差异;失败情境下,教学质量和能力项归因上存在性别差异.(2)对数学学习失败结果能否改变上存在性别差异.(3)对于成功结果,在自豪和惊喜两项情感反应上存在性别差异;对于失败结果,在自卑和怨恨两项情感反应上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师生关系、学业自我与学习投入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探明高中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机制,以南宁市某高中7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师生关系量表、中学生学业自我量表和学习投入量表中文版作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并利用SPSS19.0和MPLUS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中生的学业自我和学习投入及其分维度在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的师生关系、学业自我和学习投入及其分维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师生关系与学业自我、学习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学业自我与学习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师生关系和学业自我可以显著预测高中生的学习投入;学业自我在师生关系和学习投入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改善高中生的师生关系状况或提高其学业自我水平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从而帮助其调整学习状态、提高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4.
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从家庭转移至学校,儿童要在学校度过学习生活的基础阶段,而课堂学习活动是小学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研究人员选择K市的某小学,通过观察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从课堂学习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认知体验、自我认识体验和关联体验等五方面分析总结小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15.
通过问卷形式调查表明,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高中生在进行英语学习归因时,存在着差异性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20世纪70年代之前,校园欺凌被视为“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部分”,未受到足够重视.1999年科伦拜高中枪击案以后,如何通过立法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规制成为美国联邦和各州关注的重要问题.囿于公共教育的州权自治传统,美国在联邦层面至今未制定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而是通过《教育法修正案》《民权法案》等法律加以规制.联邦层面的法律规制以事后救济为主,不足以让校方主动采取措施进行校园欺凌的事前预防.在州层面,美国各州通过专门立法对校园欺凌予以规制,在明确界定“校园欺凌”概念的基础上,建构了校园欺凌的预防机制、报告机制、处理机制和协同治理机制.但同时,各州立法在规范学校反欺凌政策、惩罚欺凌行为实施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以往的调查研究大多局限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具体某一方面[1],很少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和状态,并分析其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对象也大多较笼统地研究高年级的学习习惯等,较少具体关注小学毕业班群体。鉴于六年级学生是一个起着承上启下,处在重要的心理成长期的群体,以及以往调查研究的不足,本文试从毕业班的学生学习现状人手,在了解学习现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其因素,并提出较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学习投入问卷、校园人际关系体验量表、自尊量表和学业成就问卷,随机抽取长沙市4所普通中学的10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师生关系和自尊在学习成就和学习投入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结果表明:学业成就可以显著预测中学生的学习投入,师生关系和自尊在学业成就和学习投入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学业成就会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度,进而提升中学生的自尊水平,最终促进中学生的学习投入。为此,教师应特别注重与学业成就不良的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他们的自尊水平,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投入。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n explanatory methods design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a service learning course on learning, personal, and social outcomes for service learning (n = 142) students. These students showed improvements in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awareness, community self-efficacy, and civic engagement score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In addition, the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development,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were detected as the major benefits from engaging in service learning.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service learning contributes to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and personal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rough social-emotional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3):137-144
依据社会认知理论,归因在校园欺凌行为应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欺凌行为中主要角色的归因特点、道德情绪归因及归因偏向进行了系统剖析,详细梳理了归因方式与应对策略间的关系,阐述了归因干预训练程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进行了归因干预训练程序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