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学生由于自身特殊年龄段的原因,在课堂教学时需要考虑得更加全面。尤其是在品德与社会教学时,关乎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树立,教师必须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给予学生最完整的课堂体验。  相似文献   

2.
《教师》2018,(10)
在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中,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该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等基本特征。文章探讨了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特指用于该课堂教学的课件资源或课件集群,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程教学创新成果的重要部分.本文着重探讨一下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资源的有效捕捉与利用.  相似文献   

4.
《教师》2019,(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一门比较重要的学科,对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资源并加以利用成为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新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论在课本教材,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蕴含了各式各样的教学资源,文章总结分析了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发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几个建设性的对策,以供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5.
左雪琴 《考试周刊》2014,(89):120-120
《品德与社会》课程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为总目标,是实施小学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从小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措施,得出只有从"立足课堂活动,善待教材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优化校本资源""注重生活体验,挖掘生活资源"等几方面出发才能让品德与社会课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课堂这块主阵地,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相似文献   

8.
钟亚 《考试周刊》2012,(48):128-128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具有"生活性"的特点,提倡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理解从生活中产生的道德观念,实践道德认识,形成道德行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特别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和体现"生活性"的特点,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利用几个教学案例分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如何突出课程"生活性"特点,提高农村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燕山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为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已有课程资源,教师们遵循效率性原则、个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对资源进行重建、再建、重组等实践探索,力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让已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为课程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0.
高健 《学周刊C版》2011,(11):119-119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陈孝云 《文教资料》2014,(9):177-178
教学不仅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内在的情感就是课程资源.本文从尊重学生,把握情感起点;活用教材,挖掘情感资源;创设情境,重视情感体验;课后延伸,促进情感升华等方面对学生情感资源的有效开发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深入发展,教学模式及育人理念得以革新,在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可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其前提是教师需积极学习先进育人方略,扩宽教学实践途径,将科学、可行且富有创新性的教学策略,化作让知识走进学生心灵的桥梁,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性的目的。本文通过探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走进学生心灵的策略,以期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小学教育阶段的必修课之一,是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但是由于农村教育条件的限制,我国仍然有一些地区对《品德与社会》课不重视,许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的态度也不正确,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关系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因此很多学校设置的课程内容可操作性不强、过于抽象。笔者通过调查和总结,在本文中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15.
1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与发展,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情境化,增强学生体验"和"教学探究化,深化学生理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品德与社会课是较为基础的一门课程,其可以培养学生乐于探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德。因此,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德育课程,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经验,从实施对话教学,建立新型关系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和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这三方面入手,就小学品德与社会有效教学策略研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学校的品德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新课标不仅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教材并不等于课程资源,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20.
戴文红 《江西教育》2006,(10):24-25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是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是保证新课程的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的开发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