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民俗文化的外宣翻译不容忽视。以石狮市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为例,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提出完善翻译生态环境的建议,充实民俗文化翻译领域的研究,促进石狮市民俗文化的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旅游外宣翻译指的是旅游文本材料的翻译,能否得当地翻译外宣材料不仅有利于中国旅游业走向国际市场,更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从而较强各国各民族的交流与了解,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生态翻译学强调翻译的适应选择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的生态环境进行适应与选择,包括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鉴于中外旅游文化在旅游目的、价值观、及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译者在翻译旅游外宣材料的过程中如何克服这些语言、文化、交际思维、价值观等方面的障碍?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才能更好地传达文本信息,传播中国文化?这将是本文作者集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翻译学的翻译本体理论研究成果——翻译过程、"多维转换"原则、文本移植与生态平衡以及翻译效果评判的"整合适应选择度"出发,以南京市旅游委员会官方网站为案例,探讨城市旅游网站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研究发现,在对译语的"翻译生态环境"进行必要的"修补"和"重建"的前提下,不同程度地"依归"译语生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可以尽可能地保持翻译过程中原语生态和译语生态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实现译文在译语生态中的生存并长存。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以河北省各级政府英文版网站为研究对象,探究政府网站外宣翻译存在的诸多方面的问题,旨在为政府网站外宣翻译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外宣翻译是中国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构建中国国际形象。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山东旅游外宣翻译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外宣翻译策略。研究发现:旅游外宣翻译信息突出、语言简明、文化内涵丰富,译者可以采用简生化、补生化和原生化翻译策略,删减冗余内容,补充文化空缺,达到有效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本文对外宣翻译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翻译教学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准确翻译至关重要。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为中心"的观点出发,指出译者在翻译中国文化特色词汇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角度,借助于常用的翻译技巧不断地进行"适应"和"转换",并对其中的文化缺损进行补偿,保持翻译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以成功实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该理论为翻译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文章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指导典籍翻译,并以此解读《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8.
英语新闻的汉译对促进中英文化交流,实现国际新闻有效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新闻译者开始重视生态翻译的重要性,并应用生态翻译理论对英语新闻进行翻译。基于此,阐述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及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新闻翻译策略,以期我国新闻翻译工作者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方面做好对英语新闻的生态翻译,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作家和翻译家,其忠实、通顺、美的翻译思想对中国译坛影响深远。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审视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译作,发现其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体现了"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以林语堂的自译作品《My Country and My People》为例,发现其在翻译策略的适应选择上,成功实现了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达到了向西方介绍中国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隐喻翻译一直是翻译领域中比较难以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外宣翻译中的隐喻翻译,要考虑的因素会因为外宣的特殊性而变得更加复杂。该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入手,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一些隐喻译例,主要研究这些译例在何种程度上合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标准,以期获得更佳的外宣隐喻翻译译文。  相似文献   

11.
生态翻译学融合性视角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关照在于将原语、译语、译者、文化因素结合起来。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重点论证了译者在翻译电影片名时,需要根据中英国家各自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特点进行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来产生译名。译名一旦产生,就要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历适应性方面的考验,最终完成“汰弱留强”、“适者生存”的过程。一般来说,直译、音译、意译以及另译等是译者翻译电影片名时常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13.
张媛  梁端俊  石莹 《邢台学院学报》2021,(2):134-137,142
《儒林外史》 是安徽省滁州市的代表性传统文化典籍,可谓清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本文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对杨宪益和戴乃迭的 《儒林外史》 英译本进行剖析,提出典籍翻译的译者需借鉴文化维、 语言维和交际维的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在翻译时尽量适应翻译生态环境,从而依据文化生态环境导致的差异,灵活地采用适应性选择以及各...  相似文献   

14.
潘涓涓 《现代英语》2023,(11):81-84
文化遗产外宣翻译在我国文化遗产形象的对外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福建土楼蕴含丰富的中国建筑历史、社会文化特色,土楼文献英译对土楼的国际形象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以译者“适应性选择”为原则,结合实例对土楼文献英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一些土楼文献英译给出建设性译本,以期助力土楼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的脚步加快,不同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也变得愈发频繁,电影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方式之一,在东西方交流的过程中起到了桥梁作用.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字幕翻译促进了电影文化的发展,译者不仅可以借助电影传播中国本土文化,又可以带国人领略西方文化特色.根据生态翻译学理论,译者翻译字幕时,应当从生态翻译学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方面对原文来解读,从而最大限度地将原文内容及意境较好地传达出来,达到音美,形美,意美.[1]该文以电影《赤壁》为例,以生态翻译学中三维转换适应理论为出发点,结合字幕翻译的特点,对字幕进行翻译探讨,以期对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公示语翻译目前在生活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生态翻译学主要讲求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将要翻译的内容放在整个翻译生态系统中,这样就能够避免一些翻译上的不足。本文主要论述了站在生态学教学进行公示语翻译的时候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我国翻译学科自2004年被正式确立为与英语语言文学并列的二级学科之后,其学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相应的翻译教学与翻译人才培养研究进而也备受关注。本文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兴起的生态翻译学对翻译教学研究的启示,同时指出生态翻译学作为翻译教学研究理论框架的可行性及研究意义,并分析影响翻译教学生态系统构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政府网站英文版已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为此,首先以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目的论为框架,分析政府网站英文版的翻译目的;然后以江苏各级政府网站英文版的翻译质量为例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翻译质量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张淳  曹小丹 《英语广场》2022,(23):28-31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与世界的纽带,不仅仅限于商贸往来,还包括文化交流。电影字幕根植于文化,好的字幕翻译必定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三维”转换的角度,探讨电影《中国医生》的英文字幕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